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们抓住一个引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的机会,与当时牌子响当当的上海自行车辐条厂联营,实行技术与劳务的合作。后来联营生产的K字牌辐条,成为国内外的著名品牌,也使金洲集团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此后,我们连续抓住多个机遇,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和具有前瞻性的决策,使企业实现了产业升级三级跳。从1992年开始,举债连续上马10条高频焊管生产线、6条热浸镀锌管生产线,开发出国内规格最为齐全的热镀锌管系列产品。
从激烈市场竞争中,我们悟出了一个道理,几乎没有一个成功的企业是靠单一产品打天下。我们找到了冲出困境的突破口,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东方不亮西方亮。
现在“金洲”成为了中国驰名商标,跨入了“中国100家最大金属制品企业”和“中国500家最大乡镇企业”行列,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管道科研生产基地之一。
实事求是把握机遇
汪力成: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
机遇是给予那些有准备的人的,如果没有很好的准备,那么机遇永远都只会擦肩而过。华立历史上比较重大的转折点,都是抓住了良好的机遇,从而又往上走了一个台阶。
除了积极准备外,做企业必须要有危机意识。我们必须明白企业永远处于危机之中,这是我们头上悬着的一把剑。做企业,本质上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在顺境中,我们忘乎所以,那离失败就不远了。顺境中忘乎所以的企业和顺境中忘乎所以的人一样,是很难经受成功和失败的双重考验的。只有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和只争朝夕的精神,中国的企业才能在下一轮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任何时候,企业都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发展。这也是创业过程中需要牢记的。比如华立曾经在多元化的操作上吃过亏,但是之后仍然致力发展多元化。事实上,多元化只不过是企业发展的一种手段,企业要做的是经受得住诱惑,根据自己的发展战略和内部资源匹配情况选择适度的多元化道路。企业经营说到底是实践的,而不是教条的,自己的教训、别人的经验都应该辩证地为企业实践所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那可不行。
超越自我追求卓越
陈阿裕:喜临门集团董事长
创业二十年来,我的经营信条是“超越自我,追求卓越”。喜临门始终在赶国际家具业的潮头,牢牢地把握住潮流的脉搏,不断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企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围绕主业经营一系列相关的辅业,既是实力所在,又是做大做强,出海远洋抗击风浪的必需。
围绕主业走多元化的路子,是我近年来经营心得的集中体现,“喜临门”的品牌效应需要一系列与此相关的行业来映衬,由此喜临门集团进入了房地产业,同时还将品牌延伸到了服装业和珠宝业,意在使千万顾客在购物时,无形中接受“喜临门”的品牌。同样,涉足珠宝业既是企业实力的表征,又是品牌信誉的物化。
企业从创办的第一天起就始终是与危机相伴的,如果对此没有深刻的认识,那么危机就有可能成为危险。世界上每一天都有企业在消亡,喜临门不愿消亡,就要不断地发展,经济高潮时要趁势而上,低潮时更要发展,而且这也往往是个好机遇。由此,喜临门“十五规划”是这样定的:在中国“床具之王”的基础上,全力打造世界“床具之王”。
捕捉商机做强实业
胡成中: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
一个企业的发展,往往取决于企业家是否具有战略眼光、能不能用理性思维科学决策。20年来,德力西在不断发展,我也在不断学习。我一年要在国内外“飞行”100多趟,走得多、看得多、学得多,眼光也就看得更远,思考更理性、更科学。
我认为,很多商机是因为站在政治的高度才得以快速捕捉的。比如,1999年,德力西整体兼并国企杭州西子(集团)公司; 2000年挺进新疆,参与西部开发,整体兼并收购了乌鲁木齐宾馆、饭店等多家国企,都是响应中央的号召,顺应国家的政策而得到了发展的先机。因此,我还总结出这样的观点:“国家的困难中就有商机,中央领导人思考的难点问题中就有商机。”
早在5年前,德力西就着手产业升级,挺进上海,融入长三角经济圈。至今构建了温州低压电器、上海高压电器、杭州仪器仪表三大生产基地的“金三角”工业构架。近年来,我们不断扩大规模,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为打造中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创造了条件。
德力西下一步将向市场国际化、品牌国际化、技术国际化、生产国际化、人才国际化迈进。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多元专业化战略,做强、做精、做优、做久,把德力西建成真正的跨国企业集团。
融入规则走向世界
郑秀康:康奈集团董事长、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