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
创业教育:为激情和梦想找“入口”
“在关键时候,我给自己的人生定了目标。”日前,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向大学生讲述创业历史的演讲,拉开了上海交通大学“创新与创业”课程的帷幕。
将“创业英雄”的大课讲座、专题引领的小班辅导、注重团队合作的模拟操练以及创业比赛等有机结合在一起,上海交大探索的这一创业教育新模式,为1800多名积极参与的各院系本科生营造了梦想的“入口”。
创业不仅是“造一把椅子”
有人这样比喻大学生创业:与其1000个人去抢坐一个“工作席位”,不如给自己“造一把椅子”。在“疏导”、“分流”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呼唤声中,社会越来越多地给予创业大学生各种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一项重要的就业方式。
可现实情况是:上海创业教育培训中心曾为引导创业开设过两期免费培训班,可结果是第一期招了62人,第二期只招了31人。许多大学生即使参加了创业培训,也多数半途而废。另据一组调查数据显示,创业5年之后还存在的公司,一般不会超过20%,目前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2%至3%,失败是大部分创业者的归宿。
专家告诉记者,目前的大学生创业还停留在“为就业找出路”阶段,创业的大学生面临着创新、知识、资金、心态、经验等“五道坎”。因此,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导向不仅仅在于“造一把椅子”,而要站在“发展国家经济驱动力”高度,加强创业教育,把一批批怀揣着梦想的大学生领进门,在充满激情的状态中发现发展。
创业教育切忌“拔苗助长”
孙绍瑞如今成了名人,这个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四年级的学生,花500万元买断上海43所高校、63个校区、100多个餐厅5年广告位经营权,让许多同龄人羡慕。孙绍瑞的成功与该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开展创业教育密不可分。
华东理工大学成立创业俱乐部吸引学生加盟,组建创业协会和设置创业课程培训,举办创业计划大赛,让学生体验一个计划从设计到实施再到争取风险投资的全过程。“在多年的摸索前行中,我们明白创业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创设环境让学生长久保持对创业的激情和梦想,而并不在于有多少人多少次获得多少创业资金。”华东理工大学学工部部长张青说。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院长王方华表示,点燃创业热情,增强创业意识,这比获得创业项目更有价值。在开设“创新与创业”课程之前,上海交大也开过“创业学”课程,教师按传统教学方法讲授创业理论,虽然引进了国外教材,但学生没有实践机会,成效不大。这次经过改革后的课程,将把大课讲座、小班辅导、模拟操练、创业比赛等有机结合起来,重在案例分析和模拟操练,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譬如将柳传志、江南春等一批学生心目中的“创业英雄”请进校园,就是要激起大学生的兴趣,通过各种方式,让具有创业禀赋的学生脱颖而出,让最终放弃自主创业的学生保持着一个“有准备的头脑”。“成功创业是一种‘水到渠成’的境界,创业教育切忌‘拔苗助长’。”王方华说。
创业教育需要“一路跟踪”
创业教育进入课堂,从零星走向系统、科学的上海高校为数不少。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创业教育贯穿了大学4年;同济大学科技创新创业论坛已成一“景”;上海师大的“学生自主创业节”得到世界500强企业支持;上海交大每年举办的“学子创业计划大赛”吸引了三四百名学生参与,大学还成为学子创业“演练场”;上海外贸学院学生创业中心内,每个小单间都成为学生公司的办公场所,硬件设施齐全,贸易、会展、投资理财、咨询等学生公司集聚,有一批虚拟公司虽未注册,却也瞄准校园商机“小试牛刀”……
即使是在毕业生正式创业后,高校创业教育依然“一路跟踪”。上海大学与市人事局合作设立创业能力培训点,给予创业学子财务制度、工商法规、管理流程等方面系统培训,还请来已创业的“过来人”与学生座谈;上海理工大学的实验室、图书馆等向创业学子免费开放,聘请专家给予指导,直至“孵化期”满才撤离。
“创业什么时候最合适没有统一标准,也不可能预言什么时候最容易成功”,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告诉记者,高校必须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但追求的目标应该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教育服务,让他们日后面对机遇来临的时候,可以说“我们准备好了”。
链接:
目前,国外大学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美国不少高校已将创业教育纳入完整的教学体系。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能了解并掌握创业理论及技能,如专业技术能力、驾驭市场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学校还鼓励学生实际操作。经过深入的创业教育,每个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有了创业意识,具备了创业技能,并懂得了创业风险。新加坡政府最近还制定政策,将每年派出一批大学生赴美硅谷创业型公司学习一年,意在将这种创业精神的“种子”带回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