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国内孕妇装销售额达10亿元。进入2007年以来,受“金猪年”、“奥运宝宝”等因素影响,我国又迎来一个新的生育小高峰。可以说,孕妇装的客户群庞大而稳定,有专家形象地将其称为“大肚子经济”……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孕妇装行业品牌发展研讨会上,上海有喜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浦透露,近年来已先后有二十来家私募股权基金(PE)和风险投资(VC)同公司进行了接触,其中包括红杉资本这样的国际巨头,也有智基创投这样的著名VC。这些资本巨头对旗下拥有“十月妈咪”孕妇装知名品牌的有喜工贸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希望以股权投资的方式介入,分享中国孕妇装市场的发展。
该信息引起了与会专家和业界人士的高度关注。他们认为,资本巨头对孕妇装行业领先品牌的介入,将为该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并推动其早日进入品牌竞争时代。
“大肚子经济”凸显优势
联合国曾发布报告称,孕妇、婴童用品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相关统计显示,美国2003年孕妇装市场的销售额高达12亿美元;在只有420万人口的新加坡,Mothercare单品牌已实现孕妇装年销售3000余万新元;在不足690万人口的中国香港,也有60余家中型以上孕妇服饰专卖店,每家营业额超过1000万港元。
中国内地孕妇装行业“钱景”同样诱人,2006年销售额已达10亿元。进入2007年以来,受“金猪年”、“奥运宝宝”等因素影响,我国又迎来一个新的生育小高峰。可以说,孕妇装的客户群庞大而稳定,有专家形象地将其称为“大肚子经济”,认为其具备无限潜力,前景广阔。
业内人士介绍,我国孕妇装市场发展的早期,基本上是以一些区域品牌为主,可谓“群雄割据”。经过多年的发展,孕妇装市场也走过了自然淘汰和整合的过程,加入的竞争对手实力越来越强、起点越来越高,一些具有系统资源整合能力、注重品牌运作的企业开始脱颖而出。
“十月妈咪”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该品牌1997年打入孕妇装市场,目前已成为该行业第一品牌。据赵浦介绍,2006年,“十月妈咪”的销售额达到1.2亿元,成为该行业年销售额过亿的惟一一家企业,约占全国孕妇装市场份额的12%,将该行业第二名远远甩在身后。
除“十月妈咪”外,目前我国孕妇装市场还有三四家年销售额3000万元左右的企业,其他多数企业销售额则在1000万元以下徘徊。孕妇装市场已经由初期的“割据”和“混战”,进入目前更注重品牌运作的理性竞争时代。
“80后”成消费主力
孕妇装市场的消费主体也在悄然生变。专家介绍,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群,正逐步成为孕妇装市场的生力军。相比而言,“80后”人群成长的环境较优越,他们是对时尚较敏感的“少男少女团”,不但注重产品的品质,而且更加重视品牌的知名度和对品牌的认同感。
针对消费市场的新变化,强化品牌知名度成为一些领先企业的竞争策略。据透露,“十月妈咪”近期就与台湾著名主持人小S签约,请其出任公司形象代言人。赵浦介绍说,公司之所以选择小S做代言人,主要就是看中了其在“80后”人群中的号召力和其所代表的知性女性形象。
拓展孕妇装的实用功能也成为重要的竞争策略。“十月妈咪”的产品在设计中就特别关注了准妈妈对服饰的需求特点,同一款剪裁的服装,通过腰部和胸部束带等方面的变化,可以兼顾孕期和产后身材变化对着装的需求,这样避免了孕期服装只能穿着短短两三个月的情况,延长了孕装的穿着期。
针对孕妇在不同场合的需求,“十月妈咪”专门开发了职业装、休闲装、运动装、孕妇礼服等。另外,公司还将打造一个新的品牌——UKI,该品牌主要面向“80后”消费者,更注重时尚性。
国际巨头“围猎”中国市场
孕妇装市场的巨大潜力吸引了众多的目光。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一些大型服装零售公司和全球知名品牌都开始涉足孕妇装市场,比如Vogue的前任编辑和顶级孕妇装设计师Liz Lange准备联手推出一个专门的生产线;Nike公司准备开发孕妇服装;Gap公司和Old Navy公司也将为准妈妈开辟专门生产线。大品牌的加入,必将使这个市场增添几分“火药味”。国内的孕妇装品牌也将面临来自国际巨头的冲击,目前已有10家左右的国际孕妇装品牌正谋划进军中国市场。
面对“狼来了”的担忧,有喜工贸董事长赵浦表现得很平静。他认为,国外品牌的进入,将给公司带来新的机遇,因为公司成功的运作经验、成熟的销售渠道,都是急于进入国内市场的国外品牌所不具备的,这些公司为弥补自身的劣势,往往会选择和国内知名品牌合作。他透露,全球最大的孕妇装制造商M others Work对“十月妈咪”的第一轮考察已于日前结束,双方有意合作开拓中国市场。来自日本的一些孕妇装著名品牌也在与公司积极接触,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与此同时,一些资本大巨头也将敏感的触角伸到了孕妇装市场。据赵浦介绍,近年来,已先后有20来家PE或风险投资(VC)同公司进行了接触,其中包括红杉资本这样的国际巨头,也有智基创投这样的著名VC,有些还对公司进行过长达三四年的跟踪考察,可谓用心良苦。
和资本“亲密接触”几年下来,也让赵浦进一步明确了借助资本市场进一步做强、做大的想法。他说,早在三年前,就有一些投资界的朋友建议公司去纳斯达克上市,但考虑到监管成本等方面因素,公司更倾向于在国内中小板上市,目前正着手做准备工作,并已和有关方面进行了积极接触,初步计划2009年完成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