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百年中山创业路



 清嘉庆、道光年间,“香山”逐渐发展成“鱼米之乡”,成为广东著名的农业大县。此后,这个华南地区对外贸易的老口岸之一,在欧风美雨的侵袭下,得风气之先,香山“买办”曾盛行一时,四大百货红透上海滩,檀香山的香山人也诞生数位实业巨子……开拓之风融入岛民呼吸的空气,创业的故事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山人重复着。

   

    1908年,海外华侨携资回乡,以近代欧美工业企业的组织形式,在石岐创办了香山机械制砖有限公司、迪光电厂、卫生米机、朱英利织袜厂等数家小型企业,从此开启了为农业服务的小手工业向近代机械工业的转变。

   

    这个农业大县正慢慢发生改变。1949年,当地全年工业总产值仅有2106万元,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只占19.21%;1978年,工业产值为51036万元,占社会总产值的39.2%。

   

    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中山人有了开拓的动力和舞台,不过,这一次,不再有背离故土、他乡饮泪的无奈,而充满着为家乡绘就蓝图的雄心和汗水。

   

    创业:“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山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在国民收入中占78%,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上个世纪70年代,全国进行工业大调整,国家不再对企业产品统购统销,公有制企业也须自谋生路。

   

    1978年,有十几年历史的石岐农机修配厂陷入困境。全厂386人的工业总产值为92.21万元,比1971年低25.88万元,比上一年低121.89万元。

   

    这年夏天,许继海给一台残破铁箱子重配了一个外壳。这是他第一次见识洗衣机。随后,他带着6条汉子,花3个月敲打出了3台单缸洗衣机样机。威力的创业故事就这样开篇了。到1989年,威力实现洗衣机产销量全国第一,此后连续7年不变。

   

    当年,中山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共有3066家,资金额42665万元,企业数量仅占33.9%,但资金额占到99.5%。改革开放初期,中山非公有制企业尚且是“星星之火”。1981年,个体工商业资金额仅有197万元,户数虽达到5991户,但均集中在商业和饮食服务业,有4313家。外资企业更是少得可怜。1980年,中山突破外资企业的空白,实现利用外资883万美元,但是,在此后3年的外资利用额均未超过这个数目。

   

    无论是占绝对优势的市属企业,或是寥若晨星的民营企业,还是少得可怜的外资企业,在改革的春风拂面下,或积极变革,或破土而出。和威力的许继海一样,千百位创业者在这些地方以同样的魄力和闯劲开始了各自的创业故事。他们四处播种,那些被压抑多年的“开拓因子”迫不及待地向外迸发———万水千山只等闲。

   

    1978年,中山纸箱厂附属电子车间承接了首宗外商来件装配业务,收取加工费,这是中山电子制造业,乃至全县工业开展“三来一补”业务之始。当年,中山外贸出口总额为3938万美元,此后十年年均递增18.1%。

   

    由霍英东投资,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家中外合资旅游企业———温泉宾馆于1980年12月28日建成开业,这个地方给中山的改革开放添加了燃料。1984年,当79岁高龄的邓小平在温泉宾馆罗三妹山山顶留下话儿:“不走回头路”,中山人在体制改革,引进外资,发展民营企业的道路上不再犹豫。

   

    在当年中山的各个角落,星星之火,不断被点燃。

   

    1982年,陈志雄下海办实业,生产经营过糖果、饮料和保健品;

   

    1982年,古镇海洲村的袁达光和袁玉满从香港购回了几盏“洋灯”,创办了“灯都”首个灯饰厂;

   

    1984年,市钢管厂正式从化工机械厂独立,缪怀兴是50名员工之一;

   

    1986年,梁伯强注册了聚龙金属工艺公司,在小榄开办了一家工厂;

  1987年,杨伯谦在自家的旧房子里办起了制衣厂;

   

    1988年,欧炳文与四川一家科研单位合作,研发出吸塑顶灯,创办华艺灯饰;

   

    1989年,在广东中山市小榄镇,何伯权、杨杰强等五个年轻人租用“乐百氏”商标开始创业;

    ……

    成长:万马奔腾 百花齐放

    20世纪90年代,第一批创业的企业抓住机遇,迅速成长,辉煌一时。说起这段历史,熟悉的人总会提到“十大舰队”。中山正是以这批具有代表性的市属企业在“广东四小虎”中形成自己的特色。但是,在记者的采访中,中山人真正能将这十家企业说全的非常少。

   

    记者从《中山市志》了解到,20世纪80年代,中山工业系统先后组建了精细化工、钢管、咀香园、威力、千叶、粤中、包装印刷、玻璃、电子、建材、燃气具和制冷设备等厂。这12个企业集团的固定资产只占市属工业系统的39%,但完成的工业产值和税利均占整个市属工业系统的50%以上。工业企业的“十大舰队”便从中诞生。

   

    工业之外,中山的传统优势项目———商业服务业毫不示弱。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山“西郊小商品市场”在珠江三角洲开小商品市场先河。工业和商业的兴旺带动中山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1986年至1990年,平均年递增32.7%,初步形成了今日外向型经济的基础。

   

    在市属企业殊荣披身的同时,一批又一批怀揣着梦想的创业者在中山的本地不断涌现,全国各地的创业者也不断聚集在中山,而曾经的创业者也有了初次收获的喜悦。

   

    中山市属企业不再一枝独秀,一股来自民间的力量有力地冲击着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地位与市场。

    突破:在改制“阵痛”中重生

    然而,创业容易,守业难。在市属企业最辉煌的时候,危机掩藏其中。爱多倒了,威力危机四伏,西郊小商品市场昔日的熙熙攘攘不再……

   

    一位研究中山经济10多年的政府官员这样认为,改革开放之初,和全国一样,中山的发展靠的是改革红利。这一时期,成功靠的是胆量和勇气,能人成为时代的英雄。然而,上个世纪90年代,当市场日趋完善,逐渐规范,改革红利几近耗尽,企业必须转变为发展红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企业长远发展的改革方向。

   

    1994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企业改制的呼声在中国大地上响起。

   

    “部分企业的资产质量欠佳,已影响了这些企业的生产经营,如果不及时解决,激活全市经济细胞就难以实现。”在1999年中山体改工作会议上,一位领导指出了形势的严峻。

   

    1998年,全市344户纳入统计的市属经营性企业,资产负债率平均为86.77%,其中高于100%的有95户,占27.6%; 世界创业实验室(elab.icxo.com)1998年,这批企业总负债191亿元,其中短期债务(包括集资)130多亿元,按照年均利率6%计算,每年要付出8亿多元的利息。同期镇区集体企业资产负债率相对低些,但亦不容乐观,平均也达到64.22%。过于庞大的债务成为让市属企业难以喘气的大石。

   

    “国有资产”实质上成了“国有负债”。

   

    改制是艰难的,必将触动了不少人的利益;改制又是必然的,否则中山的发展难以为继。面对这个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时刻,邓小平“不走回头路”的气魄再次成为激励中山改革的动力。

   

    1998年5月8日,市委第九届七次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化经济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的决定》。我市正式拉开新一轮改革的序幕,确定了23家改革先行点企业。与此同时,社会养老保险、再就业工程、政府机构改革也随后开展。“解放思想”再一次成为领导讲话中的常见词。

   

    对这场改制的结果,见诸报端的一个短语是“十大舰队沉没”。从表面上来理解,在这场改制中,中山似乎损失惨重。但是,也有不同的看法。

   

    “没有改制,就没有今天中山蓬勃发展的民营企业。”2000年离开“威力”,担任中炬高新技术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筹建办负责人的叶小舟这样认为。

   

    以威力为首的一批市属企业改制以后,从那里走出来的人开创了多少企业,没有人说得清。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确为中山民营经济的遍地开花和三资企业的蓬勃发展培养了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积累了市场经验。

   

    另一方面,改制也成就了一批企业,比如中山食品水产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水出”)。

   

    “水出”,这家1955年成立的国营企业,最初只是将中山的鱼贩往澳门、香港。当他们发现港澳的食客越来越看重鱼的质量时,他们开始自己挖鱼塘。

   

    20世纪90年代,“水出”和别的公司一样,四处买地。不同的是,别人买地盖房子,他们用来挖鱼塘。当时很多人劝他们经营房地产,但公司总经理何荣洪和领导层却一直心无旁骛地做着“那条鱼”。

  “水出”是中山市第一批改制企业。1999年,2000年,“水出”分两步进行股份改制,成为国家持股30%,员工持股70%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按照层级进行分配,400多名原职工全部拥有股份,开始实行董事会负责制、总经理负责制和股东代表大会,是中山难得的保留国有股份,并且全民持股的企业。

   

    改制后,公司不仅沿用了“水出”这个具有鲜明计划经济体制特点的名字,还保留了改制前那1200名员工。这在当时的改制,是少见的。为了适应新体制和新形势,他们采取了培训、调岗等一系举措,提高员工素质和整合企业的实力。

   

    2000年改制后,公司开始全力经营健康水产食品,创建了绿色食品养殖基地,适应食品的健康潮流。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水出”;2007年,公司出口创汇5.83亿美元。

   

    今天,“水出”的鱼在香港淡水鱼市场占有率为40%,澳门占有率为80%,公司是全国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制定水产行业的标准。

    未来:迎接新一轮改革

    从单个企业到产业链,到专业镇,到产业集群,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山已经形成了5大支柱型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制造业,照明器具制造业,纺织、服装业。产业集群在小榄、古镇、火炬区、南头等镇区形成,其成员包括“华帝”、“通宇”、“美日”、“华捷”、“圣雅伦”、“欧普”和“华艺”等企业。

  

    这些企业在各自领域里都走过了很长一段路程,改革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都各有体会。和“水出”一样,华艺的区炳文奉行着“不熟不做”的信条,在经历过一次失败的“隔行创业”后,华艺也因此也逐渐在业界打出了名气。通宇的吴中林一直钟情天线,十几年不动摇,跻身行业领军队伍。梁伯强在指甲钳这个小玩意上做出了隐性冠军……

   

 以史为鉴:百年中山创业路
    “不熟不做”的专一并不意味着保守,就像“稳扎稳打”不意味着“小富即安”,“满天繁星”不意味着“月色暗淡”,创新和改革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的唯一法宝,过去是,今天依然是。

   

    今天,在资源瓶颈、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大环境下,中山依然在谋求政治和经济的新一轮改革,“不走回头路”的声音依然清晰……

    记者手记

    坚持开拓创新

    在采访中,记者深刻体会到,中山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济发展实在不是几千字能够容纳的。从几个企业的命运来回顾这三十年的两次重大改革只能是管中窥豹。回顾这些企业的命运,有让人热血澎湃的,又让人扼腕叹息的,有让人掩卷思索的,也有让人心生敬意的……

  

    回顾不仅仅是为了往昔辉煌,更是为了展望明天。

   

    回顾不仅仅是为了书写历史,更是为了挥笔未来。

   

    回首这三十年,每一次紧要关头,中山市委、市政府和人民都能够以开放的心态,以开拓的精神走在改革的前端,开创新的局面。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中山市经济发展路径完全证明了这一点。改革开放是体制、机制、思想观念上的整体改革和系统开放。今天,改革开放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但并不意味着改革开放画上了句号。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基本的经验。

   

    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中山面临着新的挑战,以史为鉴,唯有永葆开拓之精神,中山才能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取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213024.html

更多阅读

创业路 一个大学生曲折的创业路

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    身高一米九的鲁宵一家三口和岳父岳母五个人同住在一幢老旧的楼房里,对面正在拆迁的楼房尘土飞扬,机器轰鸣。     鲁宵:一个大学生曲折的创业路      由于身高的优势,鲁宵14岁时就被送到体校打篮球,

成都创业路花店 3万元做代理 我的SOHO创业路

   我家住在汉口保成路,中学是在华师一附中读的。中学毕业后,我就到一家医药公司打工。几年以后,我所在的医药公司因经营不善倒闭,看着自己辛苦开拓的渠道和客户网络,我不忍舍弃,决定迈上前途莫测的创业之路。     另类SOHO:   

创业致富经:5个创业的关键点

如今,不论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上班一族,多数人都有过创业的念头。有人为了圆梦而自己开店,有人为了干一番事业而创业,更有人是为了致富创业。要想创业成功,必须把握5个关键点。 关键点1:拟定阶段性 目标,调整好心态 开店当老板虽然是许多人

邵斌:踏平崎岖创业路

 邵斌,10多年间,从一个打工仔成为一个拥有两家公司、近千万资产,年出口创汇200多万美元的企业家。   邵斌,莱西市日庄镇日北村人,6个月时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右腿残疾。高中毕业后,他顶替提前退休的父亲,到偏远的乡镇供销社上班,可惜不到

高文光:走过艰难创业路

 采访高文光,感觉与众不同。     一是高文光年近七旬,仍然主持着天津市文光集团有限公司的工作,董事长兼总经理,心气儿仍像小伙子一样。     二是高文光自称是外行,经营管理上用的多是过去“老字号”惯使的那些老方法,但仅20年,

声明:《以史为鉴:百年中山创业路》为网友燈塔放暎員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