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及化学奖等前三项大奖全部由美国人囊括,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因发现RNA(核糖核酸)干扰机制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科学家约翰·马瑟和乔治·斯穆特因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所做出的贡献而独自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美国人囊括全部科学大奖的情况,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尚属首次,也充分说明了美国的科学研究能力。据统计,自诺贝尔奖颁发以来,美国人共获奖228次。排在第二位的英国只获得了75次,位居第三位的德国有65次。如果进一步分析还会发现,英国和德国的诺贝尔奖大多是在1901—1950年获得的,换句话说,在随后的半个多世纪里,美国人无疑对这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奖形成了垄断。
美国的商业和企业的精英更是层出不穷,洛克菲勒、比尔盖茨、巴菲特等人的名字如雷贯耳,在苹果、微软和谷歌等世界著名公司的后面总是有一些神奇曲折的创业故事。而中国的一些著名公司,如:新浪、传奇公司的老总都是在美国留学创业成功的。难道只有美国才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为什么美国人能频繁地出现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呢?归根结底是美国培养和汇集了世界上最多的人才,而且是创新人才。所以才会有力地推动美国社会的发展,才会在世界上引人注目。美国的创新人才如此之多,涉及领域如此广泛,取得令世人瞩目和骄人的成就,关键是美国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有值得敬佩的经验和优势。这些经验和优势主要表现在众多的教育资源,门类齐全的大学,充裕的资金投入,从小开始的实践活动,民众的创新观念和参与意识,完善的专利和诚信制度,以及及时的VC资金参与等,而最关键是美国的教育资源和完善的服务体系。
1.美国培养创新人才的土壤和环境
美国是移民国家,多元文化的大熔炉,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传统都汇集和影响着美国的观念。美国人是富于冒险精神的一个民族,有强烈的开拓精神和创业意识,热衷参与公益活动和迎接各种挑战。
美国的大学资源,图书馆资源,非政府非营利机构的培训资源等数量大,门类齐全,许多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特色独特,教育经费投入大,能够多渠道源源不断地从私人、基金会和老校友那里得到捐助,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氛围也非常热闹而严谨。
美国学校的定位很准确,以适应不同人们的要求,以满足和服务于美国全社会的需要。一流大学培养顶尖的创新人才,应用大学培养专业和创业人材,而创业人才也是一种创新人才。
(1)一流大学的定位
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水平很高,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柏克利、加州理工等均有20余个学科名列美国前茅,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誉。这些大学一般都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学科门类较为齐全,教师素质很高。
第二,都是研究型大学,科研经费充裕。 第三,重视吸引本国乃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去就读。 第四,治学严谨,独具特色。 第五,实行全方位开放式办学,是国际教育、文化、科技交流的桥梁。(2)创业教育的形成
美国非常重视应用科学教育,在大学本科、专科和技术职业教育方面办出了各自的特色,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实用人才,同时,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了美国独特的创业教育的新特色。这种创业教育培养的就是创新人才。
创业教育在美国正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体系和教学研究体系。在过去的20多年中,创业学成为美国大学,尤其是商学院和工程学院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目前,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内容涵盖了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截止到2005年初,美国已有16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创业学课程,并且已经形成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研究体系。
注重创业实践,并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全社会创业资源。美国的创业教育十分注重其实践性和应用性。创业教育体系中不仅包括了创业学课程的普遍开设、本科和研究生创业管理专业的设立,还包括高校创业中心、创业教育研究会等的建立;不仅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还通过创业中心与社会建立了广泛的外部联系网络,包括:各种孵化器和科技园、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创业资质评定机构、小企业开发中心、创业者校友联合会、创业者协会等等,形成了一个高校、社区、企业良性互动式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效地开发和整合了社会各类创业资源。
大力培养和稳定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美国高校十分重视对创业教育的师资进行选拔和专门培训,鼓励和选派教师从事创业实践,进行创业教育的案例示范教学或研讨会,交流创业教育经验,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创业教育水平,稳定了师资队伍。另一方面,注重吸收社会上一些既有创业经验又有一定学术背景的人士从事兼职教学和研究,特别是聘请成功的企业家作为创业教育的客座教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美国培养创新人才的动力和目标
美国的专利制度是推动美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美国的研究型大学里都有一个专利许可证办公室,是专门为学校的教授、研究人员和学生服务的,也是为社会需要服务的,由专业人士把脉,起着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美国的风险资本的提前介入,也为学生成为创新人才提供了绝佳的机遇,即使仅仅是你的一个思想火花、一个创业思想,如果有良好的商业前景,那么,你就有得到人生第一桶金的机会。
高校的创业活动已成为美国经济的直接驱动力。在美国的创业热潮中,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引人注目,当代许多著名的美国高科技大公司,几乎都是大学生创业者们利用风险投资创造出来的,如Intel的摩尔、葛鲁夫,微软的盖茨、艾伦,惠普的休利特、帕卡德,Netscae的安德森,Dell的戴尔,Yahoo的杨致远,科进的谢明等无不是创业者们的典范。高校创业活动已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
美国还允许一个失败的人重新开始,给其提供再次创业的机会,真正让人能够有种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长啸,也更符合创新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
众所周知,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仅仅重视知识和能力是不够的,还要注重创新人格的养成。所谓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性思维,在任何工作岗位上都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开拓工作新局面的人才。人才的创新性不仅取决于其良好的思维能力,还取决于健全的创新人格。大学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更要重视创新人格的养成。
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激发学生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激情。
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前沿的学术品格。
培养学生“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科学怀疑、理性批判的精神。
培养学生开放的心态以及与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
3.美国汇集全球的各种人才和鼓励个性张扬
作为移民国家,美国一向致力于网罗全球人才,几乎每一个美国诺贝尔得主的背后都有庞大的人力资源在支持,这其中不乏有许多移民科研工作者。几乎每一个行业精英谱里,都有其它国家的杰出人才的加盟。这些天才们在各自的国家已经是行业的领军人物,汇集人才是多次获奖的一个必备条件。当美国媒体纷纷报道此次获奖者的工作环境时,镜头里也总会闪现众多不同肤色的科研工作者。
然而,人才垄断并不等于成功。有人认为,美国并不拥有比其他国家更好的科学家,它的取胜法宝在于自我宣传。美国科学家们从来不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他们愿意参加脱口秀,用精彩的“演讲”激发观众对其课题的兴趣。美国科学家还很愿意发表他们的作品,经常在媒体上露面,甚至出现在时尚杂志里,大众正是通过这些方式认识了他们。其实,这种推销自己的做法,也是应当提倡的,现在就是酒香也怕巷子深。
另外,美国科学家大多热衷科研交流,甚至科普宣传,这种学术互动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对科学家本身也是一种充电,磨练和升华的过程。相比之下,其他国家的科研人员往往显得过于“谦虚”,与出外演讲相比,他们更愿意待在被厚厚墙壁包围着的研究所和实验室里。在美国,市场化经济运作深入各个领域,包括纯学术领域。为了争取足够的资金支持,美国科学家们就必须练就撰写科研提案的好本领,这就会大大激发他们探索新课题的激情。
4.几点启示
(1)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我国的大学和美国不同点有很多,各自由其国情决定不能一味照搬,但在有些方面可以考虑借鉴。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大学生毕业面临的选择是就业、考研、出国,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也仅局限于研究型、应用型,整个社会和家庭也缺乏对孩子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的培养教育。清华大学创业中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创业教育上,中国的平均水平低于全球创业观察(GEM)统计的平均水平。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
(2)促进学校与社会的配合。中国的大学基本是个独立社会,大学的围墙里学校的规章制度不仅管理学生的学习和学校的科研,还要负担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安全保卫。学生和社会在形式上是隔离的,不利于学生的社会融合能力和责任心培养。美国中小学校园是封闭的,但美国大学的校园几乎全部是开放式的,即使一个大学区域的概念,学生很自然的和社会一体,公立学校的图书馆对附近公众开放。其结果是学校一样的安全整洁,学校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学校管理机构非常简单而高效,非常有利于人才培养。
(3)树立以人为本培养模式。以人为本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而且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必须把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和充分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放在首要位置。
(4)呼唤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学校的社会化服务要成为保护和促进人才成长的动力,而不应当是门坎儿,更不能成为盈利或暴利的生意;多渠道,多层次,多环节地培养人才,在舆论上和观念上引导人们创业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