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第一篇经济学简历:舶来品的前世今生(1



 《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第一篇经济学简历:舶来品的前世今生(1
系列专题:《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

“经济”恐怕是当今中国社会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几乎无人不晓其意,连小饭馆也用“经济实惠”招徕食客。而经济学更是大行其道,占领了各大学的课堂,成为最热门的专业。 然而,作为汉语的“经济”以及“经济学”这两个词,并非中国人的原创!它们起源于日本,100多年前才传入中国。 让我们从头说起。 “经济”,本是古希腊人的发明,希腊语是“o i k o u o m i k a”,本意是“家政”或者“家计”,也就是“家庭管理”。 为什么希腊人热衷于研究家庭管理而非“宏观经济”呢?这是因为古希腊实行奴隶制,经济活动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研究家庭已经足够了。 色诺芬(Xenophon,公元前430—前350),是古希腊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相当于咱们的孔子,他们是同时代人;都没有自己的著述,但是都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弟子,撰写了世界上第一本以“经济”为名的著作,“o i k o u o m i k o z”,即《经济论》,后来英文的“经济”即“economy”一词,就是逐步从这个希腊文演变而成的。所以,色诺芬是“经济”(希腊文)这个词语的原始发明者。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必须承认,在西方发生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昌明之后,西方大大领先于东方了。 历史走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终于开了眼界,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不单是船坚炮利不如西方,政治、制度和文化似乎也不如西方了。 中国需要向西方学习,于是容闳到耶鲁大学学习,马寅初到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就连李鸿章也访问过美国。 问题是,西洋毕竟太远,去那儿太费劲,又费钱。幸好彼时的东洋,也就是日本,经过1868年“明治维新”的洗礼(“维新”语出《诗经》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学到了西方文明的精髓,已经跻身先进国家之列。 所以,向东洋人学习也能达到“师夷”的目的,而且省事。何况,这个昔日不起眼的邻居,在海上打败了中国,好像也有资格做老师了。 过去,一直是中国影响日本,可是,明治维新之后,反向的影响开始出现。孙中山、鲁迅、周恩来、郭沫若、陈寅恪、王国维、李叔同、郁达夫、秋瑾、陈独秀、张闻天、夏衍、田汉、周作人以及蒋介石、廖仲恺等人都曾留学日本。 隋唐之际,日本人就开始借用汉字来标示自己的语言,即“假名”,“假”的意思就是“借”。今天,日本人经常使用的汉字有1 800多个。 假名为后来中日交流、日本文化影响中国提供了便利。现代汉语中的大部分“词语”,都是日本人先“假借”,后来再传入中国的。 日本人在翻译英文的“economy”时,借用了两个汉字:经济,他们觉得这两个汉字,恰好可以表达英文原词的本义。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汉语的“经济”一词的发明者,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 古代的中国人,偶尔也把“经”和“济”放在一起,可是它的意思,与今天的“经济”相去甚远。 据考证,“经济”最早见于《晋书》,其中有“同产皇室,受封外都,各不能阐敷王教,经济远略”;隋朝人王通的《文中子8226;礼乐》中,有“皆有经济之道,而位不逢”;杜甫的《石犀行》中,有“嗟尔三犀不经济,缺讹只与长川逝”。不过,它们的意思都接近于今天的“政治”,比“经济”的现代含义复杂得多。 再说“经济学”。 最早使用“经济学”(法文)这个词的,是法国人蒙克莱田(1575—1621),1615年他写了一本书—《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 经济学的英文是“economics”。 1867年,日本人神田孝平把英文的“economics”翻译成三个汉字:经济学。 中国最早开设经济学的学校是北京大学,讲授者中也包括日本人,他们把这门课叫做“经济学”。 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和严复先生,很早就接触到“economics”这个词,将其翻译成“计学”或“生计学”,也就是“家计之学”,不过这个译法没有被后人认可。 我们现在所讲的“经济”和“经济学”,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日两国文化和人员交流,从日本传到中国的。 尽管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经济”一词,但是古代的中国人有另一个词,即“经世济民”。 “经”的本来含义是“东西之道”,如今一些内地城市仍有“经×路”这样的路名,后来引申为“治理”,所谓“经天纬地”是也。 “济”本意是“济水”,比如济水之南,就是济南,后来引申为“帮助”,所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经世济民”的意思就是“治理世界,普度众生”了。而这正是一代代中国优秀知识分子衣钵传承的理想。 陈岱孙先生(福建闽侯人,1900—1997,1926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半开玩笑:“本来嘛,我们这门学问该叫‘经世济民学’,可是李世民皇帝用了‘世民’两个字,我们就只能叫‘经济学’了。” 经济学这门学问,可以说是20世纪的显学,其根本作用是富国裕民。照理说,这样的学问一定历史悠久,可是,正相反,经济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科学。 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不乏杰出的理财专家,比如汉武帝的财政部长(大司农)桑弘羊,就向武帝建议,煮盐和制铁由政府专营,为汉对匈奴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财力基础。他还天才地提出了“均输”和“平准”之法;杨炎,是唐德宗的宰相,最早提出“两税法”;明朝的张居正,提出了“一条鞭法”等。 然而,所有这些都只是经济政策,而不是经济科学。经济政策、经济主张和经济科学的关系,大概是“形而下”和“形而上”的关系。 这样的事例很多,《庄子8226;天下》中提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里面实际上蕴涵着极限的思想。但是,我们只知道万世不竭,而不知道“极限”。就如过去中国的道士们炼丹,但终究没有总结出化学原理,有“八卦”,可是没有“二进制”一样。 科学不是具体的事物,而是抽象的学问。一门科学,必有一套自己的概念和体系,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古代大臣们对经济问题的真知灼见,也许有不世之功,但都不系统、不规范,都不是经济学。 现代意义上经济学产生的标志,公认的是1776年英国人亚当8226;斯密发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1901年严复先生就将其译成中文,只可惜,当时的中国人看到和看懂的能有几人呢? 经济学产生之后,历经几个阶段,到今天成为一座雄伟的大厦。 经济学的第一阶段是古典经济学。 所谓古典经济学,核心的一点是强调,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创立者就是亚当8226;斯密。斯密之后,1817年,英国人大卫8226;李嘉图(1772—1823)发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开创了经济学的演绎法,把经济学的分析引领到科学轨道。他在书中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比较优势原理”。李嘉图虽然只活到51岁,但是成就不凡,是公认的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李嘉图是“理论与实惠”相结合的典范,25岁时他就靠炒股票赚了200万英镑。 经济学的第二阶段是新古典经济学。 19世纪70年代,经济学发生了一场革命,史称“边际革命”,微积分方法被引进经济学,边际革命论者强调,决定商品价值的,不是客观的劳动,而是主观的边际效用。有关边际革命的代表作有《纯粹经济学要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国民经济学原理》。 价值到底是古典经济学所说的由劳动决定,还是边际革命者强调的由边际效用决定?经济学处于分裂的状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212736.html

更多阅读

记《写给上帝的信》 写给上帝的信 电影

在我们身边发生过或者正在发生一些让我们情绪低落,不能正视生活的事件,它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一烙印。由于我们的畏惧,或许至今仍无法走出那片阴霾。《写给上帝的一封信》——一部以宣传信仰和福音为主题,以真实事件为背景,激励我们,

潘金莲之前世今生 李启红的前世今生(1)

 李启红的前世今生  2010-07-12      李启红的家族财富备受关注。有媒体报道说,估计其家族财富超过20亿。这让已被双规的56岁女市长具有了标本意义。这种“一人当官,全家受益”的创富模式,使得财富的来源少了奋斗与劳作的色彩

《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第一篇经济学简历:舶来品的前世今生(3

系列专题:《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人能控制自己的私心,在于有同情心(孟子曾说过,凡人都有“恻隐之心”,即同情心),同情心、利他,也是人类的行为动机之一,虽然不是根本的动机。有了这种控制,虽然人是利己的,但是社会还是可以实现某种和谐和均衡

声明:《《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第一篇经济学简历:舶来品的前世今生(1》为网友洛苏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