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中国人2010新年假期的,不仅仅有鞭炮、对联、晚会,还有丰田召回门事件的持续发酵,为此,丰田已经连续召开了多次次新闻发布会,美国国会、相关监管部门则磨刀霍霍,听证会一场接续一场,火药味十足的丰田公司对垒美国政府(也是目前通用汽车最大股东)的战斗,虽然是暂时进入了平静期,但是背后仍然在暗潮涌动。
仔细回味一下丰田召回门事件的前因后果,其中公认的一点就是急速扩张造成了丰田质量管控失灵,就连丰田公司的社长丰田章男对此也没有回避。
但是,当我们许多人都在惊叹昨天的质量楷模为何今天却突然隐患重重的时候,是否也需要为我们中国的汽车企业捏一把冷汗:中国版召回门绝不能重演!
这种担心绝不是危言耸听,在中国市场上鲜见召回事件,是因为中国的监控-爱华网-法律法规欠缺严谨,中国消费者大多又存着“息事宁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好人心态,因此,厂商的产品即使有问题,也很少形成消费者的群体诉讼。
即使如美国市场,丰田召回门事件也非消费者主导,基本是美国国会高调介入召开听证会,才让丰田事件持续发酵。
不过,中国汽车市场显然在成熟中,并随着汽车销量与社会拥有量的大幅增加,特别是近一年来诸多跨国汽车公司的召回事件的“教育”,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必然得到培养和加强。
市场的成熟,对于产品的质量要求和认识必然成正比。
但是,中国汽车市场产销规模的超乎寻常的增长,恰恰触犯了丰田似的质量导火线。中国市场的汽车企业正是在市场急速增长的强力拉动下,大幅扩张产能以满足市场供不应求的饥渴,然而,没有准备的急速产能扩张导致质量控制水平下降,几乎是必然规律。
丰田尚且在这种规模扩张的道路上陷入了质量滑铁卢,何况其它汽车企业呢?
一款汽车产品的质量取决于很多的因素,首先是一个企业的文化和管理体制,其次在于这种体制之下的质量监控与生产管理。
但是体制是死的东西,过于迷信体制就等于丧失了体制。以往世界许多汽车企业都在学习丰田却学不到精髓,就在于学到的都是“死”的丰田精益生产方式,而丰田精益生产方式的成功恰好在于其不断求新求变的内涵。
而在世界经济危机的阴影笼罩下,以及丰田追求世界第一的心态,造成了丰田吸纳新员工得不到及时的培训,当这种不能获得培训的员工数量足够大的时候,就会因为追求生产规模而影响到所生产产品的质量。
中国的汽车企业由于处于后发劣势,自然希望以更短的时间获得最快的发展,数量领先的策略可以理解。但是假如这种策略被急速发展的市场呈倍数放大,那么出现质量问题几乎是早晚的事情。而这样的问题,在基础薄弱、进入汽车行业时间不长的自主品牌企业身上可能会更加凸显。
试想,当一个汽车企业的市场销售呈现百分百的增长的时候,为了满足这样的销售,产能必须做同样的扩张,产能的扩张是机器设备和工人数量或者工作时间的扩张,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招聘新员工的操作熟练程度不仅仅会造成产品产能效率的降低,最重要的是产品质量的下降。特别是那些更多依靠人工而非机器的汽车企业,更是如此。
而这种状况,其实就是我们许多汽车企业的真实写照。
因此,丰田召回门事件对中国汽车企业来说,从某种角度来看,倒是一个好事情,好就好在它可以再次警醒中国的汽车企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忽视质量问题,质量永远居于企业第一位,而失掉了质量,领先的数量迟早会得到市场的“报应”。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