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实行一年来,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自认是“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成品油价格改革似乎已经走出混沌状态。可是现实往往跟政策制定者最初设想的结果并不一样,甚至有时候会南辕北辙。国家发改委官员在1月底已经表态,目前实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仅是试行办法,2010年要对定价机制实行微调。目前还看不到这种“微调”出手的时机和力度,至于方向上是否会改变,外界更不敢抱有希望。2008年12月,根据国务院的批准,中国开始执行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在被评论为“暗箱”操作了几个月后,5月8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公布了《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方案。
![油价迷雾:透明还是模糊](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3285175037521.jpeg)
整个2009年,中国政府依照新的定价机制总共对成品油进行了8次调价,是为“5上3下”, 在国家发改委的计算中,新的定价机制是为全社会节约了400亿元。而从总体累积的结果看,油价依然在上涨,汽油上调了1520元,柴油上调了1390元,涨幅均在27%。于是,在排队加油的同时,汽车车主们对油价的指责和抱怨依旧。而另一方面,新的定价机制也招来了业界的不和谐举动。一个怪异的现象是,每到22个工作日过后的调价窗口期,专家教授分析师们都可以预期到调价的幅度,大小贸易商就大量买进或者清仓成品油,从而投机赚钱。定价机制是否过于透明?22个工作日的规定太死板,跟不上国际油价变化的节奏?|www.aihuau.com|16有消息说中石油和中石化曾上书政府,希望“模糊”成品油定价机制维护市场稳定。透明与模糊,油价令人困惑。也许,造成这一困境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中国油价是行政命令制造的,只要政府的干预始终存在,中国油价就不可能真正反映价值规律。真是“剪不断,理还乱”。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启动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改革,价格的计算模式已历经多次调整,却始终缺乏一个市场能完全接受的方案,尤其是前几年国内经济面临通胀风险,决策部门顾此失彼,可以说先前的定价模式已经完全不起作用。2008年国际油价曾经疯狂地上涨到历史最高位每桶147美元,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已不可同日而语,这终于彻底刺激了政府部门,于是在2008年12月因为金融危机的到来国际油价跌到每桶40美元时,赶紧抛出了新的定价机制。如今新的定价机制同样存在缺陷,这让决策部门何去何从?成品油价格改革不单单是一种产品的价格高低调整。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中国在2009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消费大国,成品油消费量也是首次超过了2亿吨,未来这种需求激增的局面肯定还会持续。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尽快控制石油的消费量,把对能源需求主要引导到新能源领域,这是在国家战略层面不得已而为之的必然选择。在业界看来,即便是在事关国家命脉的上游领域保持国有企业垄断,在炼化仓储等下游环节,政府对社会资本的开发力度还不够,也导致零售终端始终把控在国有石油巨头手里,消费者也难以享受到竞争制造的价格,所以说市场化价格仍然是摆脱油价困境的最好手段。专家们也指出,在目前能源市场依然处在垄断的格局下,单纯从放开价格管制入手的市场化改革是不彻底的,一旦放开,能源价格将由行政定价转化为垄断定价。因此,首先要实现市场利益竞争主体多元化,允许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能源领域,而不再是此起彼伏地上演“国进民退”的整合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