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未来的路
文/徐淑妮
从这个繁华的南方城市通往家乡的路绵延而漫长,尤其是在这个酷寒难挡、一票难求的季节里,返乡之行成了一件“忧愁并快乐”着的事情。
可是,真正踏上故土的那一刻,所有买票的艰难、旅途的拥挤、人群的喧嚣等等诸多烦恼都烟消云散去了。乡情的亲近就是凭着一股无言的力量让你感觉温暖踏实。而两年不见的家乡小县城也似乎从一位羞羞答答的孩子出落成娉婷玉立的姑娘了。
工业区的规模不小且气派的蓝色厂房和南方城市的厂房如出一辙;新落成的大酒店如骄傲的女神般高高耸立在城区;街道上车水马龙来往的都是来自天南地北的小轿车;打扮时髦的青年-爱华网-们出入在咖啡厅、红茶坊等小资气息浓厚的地方。让刚刚从“大城市”回来的我,以为是一种错位的时空转移……我来到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城市了。
春节期间走亲访友也让我感受到新农村的建设日益完善,“机械化耕作效率真快,去年我一个人种十亩田也不觉得累,光是粮食就卖了近2万块。”“我去年做手术花了8000多,参加农村合作医疗报销了3000多。”“我在县城那个新开发的工业区找到了工作,每个月也能拿到2000多元。”诸如此类的好消息不绝于耳。
可是,未来的路呢?有的人坚守家乡,有的人漂泊他乡。总有一处是归途,总有一方热土难以割舍。或许,这终究是个难解的命题。因为,人一直是流动的。
村庄的未来在哪里?
文/杨健勋
“你以后还是别回来了,就在外边吧!”这是采访时村里一个40多岁的庄稼汉子对我的劝告,当然,我明白他的意思,他不是不允许我与故乡亲近,这只是他多年来对这片土地的态度。
已经有好多年不在家过年了,这次回家,感觉春节的气氛明显冷淡了很多。穿行在村庄里,看见的是一家家废弃的庭院,年久失修的它们歪歪斜斜的向行人诉说着村庄的历史。村里人告诉我,有的人家在外打工已经很多年了没回家了,房子没人照看,就快倒塌了。而有的人家因为打工赚了钱,到县城里买了房子,于是想把乡下的房子卖掉,但是这么偏僻的乡下很难找到买家,所以房子被空置了。
行走在这片土地上,当然少不了听到村庄里打工人的故事:“程建在广州开了公司”、“黄雪琼在市里买房了”、“任晓波打架被抓了,要关十五年”、“焦斌被人捅了几刀”……,无论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只要与这片土地上的人有关,都会快速流传开来。
虽然村里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年轻人对土地并不留念,他们深知大山里生活的艰辛,所以积极地寻找着融入城市的路径。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要么计划着在县城里买房,要么通过婚姻的形式远走他乡。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和机会离开村庄,暂时融入不了城市的年轻人,他们徘徊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等待着机会;年纪稍大的,则坚守着自己的田地,继续重复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