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最大的一家经营电脑的连锁店 VOBIS ,在其鼎盛时期最为得意的手段就是:比竞争对手早几天宣布降价的信息。尽管其它计算机经销商的价格并不比 VOBIS 高,但其沟通的速度使大部分消费者相信,在这家店里买到的东西总是最便宜的。当在产品、价格、服务等方面无法与对手拉开距离时,速度无疑成了企业最关键的竞争手段。 速度作为竞争手段在国内也逐渐被管理者接受,中国企业做事的速度也提高了许多。我还记得八十年代外国人在描述中国时用的一句套话是:中国的时钟走得慢,在中国办事情要有极大的耐心。从九十年代开始,几乎再也听不到这样的言论了。取而代之的是对中国建设以及企业办事速度的惊叹。
但中国经济提速之后,我们也看到大量的浮躁。一些企业的做法和思路,不能不使人联想到失败的大跃进:不惜玩弄文字游戏,把还不成熟的产品投放市场,而不是等有了把握以后再做。没有掌握真正的技术,却告诉消费者自己的技术是最好的,反正消费者也无法辨别;有了局部的进展,就口出狂言,似乎能够一夜之间占领全中国市场。这些都是浮躁的表现。 扎实的速度,而不是浮躁的速度,才能使一个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超前的同时,掌握分寸,才是一个高明的管理者。
广告的极限
西方广告界有一个尽人皆知的经验,就是概而论之广告投入一半是无效的。问题只是,谁也不知道是哪一半无效。
看看国内的广告运作,我相信(也是概而论之)仅有四分之一的广告投入是有效的;所幸的是,我们因此也能够知道另外四分之三为什么无效,以及在什么地方无效。
我们可以观察到的一个通常的错误是在同一媒体、同一个渠道上的过度投入。原因很简单,同一个媒体的受众是相对稳定的;在同一媒体的投入效益只能递减。
看看中国的企业,我觉得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说的比做的好,另一类是做的比说的好。第一类企业信奉宣传;第二类企业信奉实力。
过去20年里,似乎是第一类企业多了些;现在回过头来看,真正能站得住脚的却不是第一类企业。原因也很简单:消费者最终是根据自己的体验,而不是根据广告的说词来做自己的决定,至少在做第二次决定时是这样。
从这个意义上讲,最好的广告是产品、服务本身,最好的媒体是一个企业的“老客户”。假若做不到说与做两者的统一,一个企业还是老实一点好。被客户宣判为不可信任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们知道,一个不满意的客户可以打消几十个亲朋好友想买某个企业产品的念头。
但我们还有一类企业,产品也不错,广告也做得好,却不能很好地销售。这是我们所常见的第三类错误:有足够的宣传却没有足够的网络铺设。其结果是广告引起消费者的冲动,到了商店面对的却是对手的品牌。消费者对做广告的品牌通常并没有足够的忠诚,不会等待这个牌子的产品的到来。通常这样的广告就成了行业广告:虽然加大了行业的销售,份额却被对手拿走。
不论广告也好,价格也好,都仅仅是营销系统中的单一手段。一个企业家若根据自己一次的成功经验夸大它的功用,这次成功将会种下未来失败的种子。广告本身是有极限的,只有摆正它在整个营销系统中的位置,广告投入才能取得期望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