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生存习性:股市操作习惯与偏好(行为偏好和风险偏好)在生物界,生存习性选择,也称爱好选择,是指在生存力能够满足其生存的前提下,同一种群中不同个体的器官,由于存在某种性状或功能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其习性和爱好出现差异,并趋于根据习性和爱好的不同来聚群,从而使得那些具有相同习性和爱好的个体在生长和发育速度等方面较为一致,并容易相互接近而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殖圈;由于出现了相对独立的生殖圈,习性选择会导致那些与习性和爱好有关的器官性状及功能,开始有方向性地演化。

生态环境的变化会对动物的习性产生极大的影响,从而造成动物习性的逐渐改变。习性的改变会使某些器官经常使用而得到发展,另一些器官不使用而退化,即存在着“用进废退”的现象。在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习性是一种认识性和激发性的机制。从股票交易角度看,投资人通过长期的学习与适应,惯用某种特定的交易方法来达到稳定盈利的目的,与动物在自然界中觅食习性的形成规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股票市场上,投资人的习性主要是指其在长期的股票交易实践中所形成的习惯或偏好,包括行为偏好和风险偏好。首先来看一看投资人的行为偏好是如何对股票买卖行为产生影响的。|www.aihuau.com|10假设有一位投资者,由于需要现金必须卖出他所持有两只股票中的一只。其中一只股票帐面赢利,另一只股票帐面亏损,该投资者会倾向于卖出哪一只股票呢?1998年,美国行为金融学家奥登在研究了10000位个人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后发现,投资者更可能卖出那只上涨的股票!其主要原因在于,人类是一种擅长于“趋利避害”的动物,或者说“趋利避害”是投资人的天性。换言之,当股票价格高于买入价,即处于帐面盈利时,投资者倾向于锁定收益(趋利);而当股票价格低于买入价,即处于帐面亏损时,投资者就会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亏损,进而本能地拒绝实现亏损(避害)。因此当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既有浮盈股票又有浮亏股票时,投资者普遍倾向于较早卖出浮盈的股票,而将浮亏的股票继续保留在投资组合中,以回避实现损失。奥登的结论与我们通常所观察到的情况是吻合的。尽管实际上正确的股票交易策略应该是:止住亏损,让盈利充分增长。而对于风险偏好的表现形式,请看下面两组经典实验: 实验一、在①、②两个选项中做出选择: ①确定赢得800元; ②50:50的机会,赢了得到2000元,输了得到0元。 实验二、在①、②两个选项中做出选择: ①确定亏损800元; ②50:50的机会,输了亏损2000元,赢了亏损0元。 结果显示,在实验一中,多数人选择①,即在确定性赢利与不确定性赢利之间,偏好确定性赢利的选项;在实验二中,多数人选择②,即在确定性亏损与不确定性亏损之间,偏好不确定性亏损。 这两组实验最早是由著名心理学家、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等人主持的,后来不断有别的心理学家和行为金融学家重复完成与此类似的实验,均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