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鸿祎到唐越、从古永锵到林欣禾、从宁君到王兟,这些互联网的创业者在自己创办的事业达到颠峰(或者说是瓶颈)的时候都选择了退居幕后,并且连选择的职业都一样——风险投资。为什么风险投资不约而同地成为了这些精英“转业”的最爱?
“转业”者的心理剖析
如果互联网的创业者只有一个人介入到风险投资,我们可以称之为偶然,但现在这种转变似乎成了一种潮流,那我们就得分析一下这些人心里在想什么了,且看我号的脉是不是有道理。
首先,也许是身心俱疲惹的祸。都说在IT界打拼一年相当于别的行业七年,如此算下来,这些创业者的“工龄”怎么说也有五、六十年了。在创业初段,他们天天自己身心俱疲不说,还要惦记着企业里的那几百口子,可以说是操心完老子又要操心儿子,好象永远也没有个头。终于,企业“出息”了,自己也赚钱了,再看看自己,虽说实际年龄并不大,但算“工龄”却早该退休了。人生苦短,就那几个十年,自己辛苦多年为的不就是可以更好的享受生活嘛。于是,退隐幕后,做做“轻松”的投资人的选择也就顺理成章了。
其次,可能激情退潮,找不到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感觉了。创业需要激情,守业也同样需要激情,创业是一种心理上的享受过程,守业却是一种心理上的煎熬过程。创业耗尽了激情,守业就觉得备感唏嘘。与其在没有激情的办公室中耗费自己已经不多的青春,不如回归自然寻找另一份的“甘露”。所以,退出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再次,大概希望退居二线,好为后辈们大展拳脚留出舞台。互联网从出现伊始就给人一种感觉,这是年轻人的地盘,是小字辈的世界。职业经理人们在商海遨游了多年后,感觉再打拼下去也不会再有什么成就感了。于是,拿着手头的积蓄去给自己的接班人把关,回味自己创业的历程,分享新的一代创业者的激情,也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归宿。
最后,恐怕是对自己企业的前景感到信心不足吧!有些创业者可能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后续发展力存在着疑问,所以可能会选择自己事业尚好的时候将企业卖出,把得来的资金投入到自己看好的行业中去。
这些仅仅是笔者的一些粗浅的分析,创业者的行为是与创业者本人的个性及外部环境密切相关的,也许上述的分析是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或许创业者在转型为投资者后,并不意味着将一直做投资者,可能投资者只是他们职业中的一个中间环节,最重还会由投资者转为创业者也未尝可知。所有这些我们只有骑驴看唱本——走着瞧了。
新浪潮带给我们什么?
也许有的人觉得这股新浪潮是中国互联网退步的表现——否则为什么互联网的这些沙场老将都纷纷离场呢?但笔者却认为这股新浪潮是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在进步,在走向成熟,新浪潮带给我们的将是更大的收获。
新浪潮会让投资群体增加,而投资群体的增加是经济进步的一种表现。对比美国、日本等经济强国,中国自己的投资群体还很少,不远的未来将是中国投资人快速增加和成熟的时期。互联网企业的经理人,是与国际金融、高科技最接近的企业,因此由互联网经理人转向投资人的比例比较多是很自然的事情,加之互联网行业曝光率比较高,容易让人们看见这种转变。随着互联网第二次发展高潮的来临,上述这些经理人们有更多的条件看见新的赢利机会,结合他们的实际操作经验,容易判断出那些团队的那些项目会有好的发展前景。
新浪潮能否一路顺风?
在人们的感觉上,创业者转做投资者会比较顺利,因为他们经历过创业阶段,有实际操作的经验。如果把投资者比喻成为厨师,有过创业经验或管理经验的厨师做菜时在火候的把握上会更准确。这些创业者在所在行业中曾亲身体验过整体和局部的发展,对业内复杂的关系变化有精确的判断。此外,有时候风险投资者在决定投资时凭借的不是数据而是自己的感觉,这种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创业者转行为投资者后,这种感觉可能会更敏锐。
不过,也存在着三个问题,第一是他们承受风险的能力,风险投资大多是募集而来,创业者转变为投资者后,风险投资中可能包含自己的钱,所以这很考验他们的承受能力。第二是他们能否掌握投资的技巧,创业者转行为投资者后,对金融界的熟悉程度还有所欠缺。这些人对原所在行业的情况虽然了然于胸,但对金融界的游戏规则还要重新摸索。风险投资是联系企业和证券市场的桥梁,作为投资者需要面对的是把包装好的企业成功推向证券市场。第三是以前的创业经验对他们而言既是优势,又是障碍。例如在他们不熟悉的领域进行投资时,会不会按照以前的惯性思维来思考问题,这些都是他们需要克服的困难。
虽然现在对这股新浪潮的走向还看不清楚,也许它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也许它会在无声无息中消失。但有一点是可以预见的,随着中国新富翁群体的扩大,各类投资活动、各类投资人都会越来越多。当然,也请这些新贵们注意:投资有风险,行动请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