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光无论走到哪里,总是怀揣纸和笔,把看到、听到的有关砧板的资料记录下来。在苦苦研究砧板的3年中,他共搜集了近万张国内外家庭或宾馆的有关砧板的资料,并建起了一个很有规模的砧板资料库。
在对比中,张亚光发现:从古到今,白果木、红柳木和紫椴木一直被人们视为砧板中的佳品。他下意识地感到,这里面一定有学问!张亚光买来《木材学》等有关书籍,从中查找有关的资料和信息。经过长时间的考察,最后,一个大胆推测在他的脑子里形成了:紫椴砧板具有抑制有害细菌的功能,有利于人们的饮食健康。
但是,这个观点并没有经过实验证明。为了找到紫椴木能抑制有害细菌的机理,张亚光决定去高等学府找专家求助。
1998年11月,张亚光来到了东北林业大学。经多方联系,他终于与木材系教研室主任陆文达教授相识了。听了张亚光的想法后,陆文达教授——这位全国木材学会的秘书长深深地为张亚光的创业精神所感动,他诚恳地说:“这是一个很有市场价值的项目,你提出了这个课题就等于完成了课题的一半。抑制细菌存活机理的实验我来帮你做。”
为了早日完成这项试验,张亚光开始多方筹集经费。然而,张亚光跑断了腿、磨破了嘴,也没借到多少钱。正当张亚光为钱发愁时,一个好消息传到他的耳边,外贸部门正急需大量芸豆籽。张亚光心中一喜,他决定抓住这个机遇赚一笔钱。当天夜里,他就乘着吉普车赶往海伦联系收购芸豆籽事宜。不想,在距海伦15公里的地方,吉普车翻到了路边,车上的3个人都被压得动弹不得。此时正是零下20多摄氏度的雪夜啊,即使身体再好的人坚持不了多久也会被冻僵!正当他们绝望之际,一辆从那里经过的货车的车主将已经冻得半死的他们救了。就这样,张亚光此行不但没赚到钱,还被冻伤送进了医院。
病情稍稍缓解之后,张亚光又开始马不停蹄地筹钱。然而,几乎所有的亲戚、朋友都不相信张亚光研究砧板能搞出什么名堂,因此都不再借钱给他。后来,在实在借不到钱的情况下,张亚光不得不重操旧业,又卖起了干豆腐。
就这样,在历经艰难之后,张亚光终于按时把10万元的现款送达了东北林业大学。半年之后,实验结果出来了。它完全证明了张亚光的推测。看到时机已到,张亚光毅然决定,投资做砧板生意。
张亚光首先通过各种关系购进了一批紫椴木, 然后自建实验室,靠手工制作了一百多个“长效无菌砧板”样品。张亚光带着砧板样品走进国家专利局的大门,顺利地申请了专利。从此,“长效无菌砧板”正式定名,它填补了许多项全国和世界记录上的空白。
不久,张亚光又带着自己的砧板样品参加了第六届全国专利产品博览会。结果,他的“长效无菌砧板”获得特别金奖,并被指定为推荐产品。后来,张亚光又带着砧板样品参加了国内外的几十个展览会,均获成功……
多年的心血终于有了收获,张亚光笑了。
小砧板做出大事业,一年六个亿咋样
“长效无菌砧板”的问世,虽然给张亚光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但是,要把商机化作财富,还必须办厂,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而经过几年的奋斗,张亚光把个人的精力和财力都投进去了,剩下的除了专利这个无形资产外,他什么都没有了。怎样才能弄到钱呢?张亚光又一次陷入了困惑。
后来,被逼无奈,张亚光拿着专利证书和砧板样品,去找有钱的企业和个人商讨合作事宜。可是,他跑了近一个月,也没找到一个愿意与他合作的对象。那些财大气粗的大老板对他的专利证书根本不屑一顾,更不相信靠小砧板就能做出大事业。
虽然屡遭挫折,但张亚光没有泄气。他仍然拿着砧板样品四处寻找合作的机会。后来,“长效无菌砧板”的广阔市场前景终于引起了一位港商的注意,他主动向张亚光伸出了合作之手。1999年7月,全球惟一的专业化砧板生产企业——深亚木业有限公司在辽宁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了。一期工程完成后,很快就进行了批量生产。结果,当年就创产值5000万元。到现在,已经完成了三期工程,达到年生产4000万件砧板的能力,产值突破了6个亿。
为了扩大影响,广泛宣传无菌砧板的科学性、卫生性和先进性,2000年春季,张亚光组织有关人士在北京新华社举办了“长效无菌砧板新闻发布会”,并邀请首都主要媒体共30多家报社、电台的记者前来参加。会后,首都新闻媒体纷纷报道了这次“新闻发布会”的情况,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从此,陆续有许多投资商纷纷与张亚光取得了联系,其中多位投资商与张亚光达成了投资建分厂的意向。“深亚木业公司”也因此再一次发展壮大。
渐渐地,“长效无菌砧板”响了,“深亚木业公司”响了,张亚光的名字也响了。张亚光趁机将他的的砧板大规模地推向全国和世界各地。一时间,几乎全国各大城市的超市和商场里都摆出了来自辽宁营口的砧板。
编者点评:
“小商品、专业化、新科技、大市场”,这是张亚光创办“深亚”企业成功的商业秘诀,而张亚光十余年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创业激情,则是他成功的精神武器。正是靠着这股“精气神”,他成了全中国,甚至全世界公认的“砧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