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成都是个休闲的城市,也是一个美食聚集的地方,各种小吃好吃还不贵。初来乍到的人关心它们的美味,也关心经营这些小吃的人到底能赚多少钱。今天介绍的是一个卖凉粉的人,他的凉粉一碗只卖2元钱,而他一天能够卖出多少碗呢?说出来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 员工:“排一下队啊,排一下队!排一下队!”
顾客:“打三个麻辣的,三个酸甜的。”
顾客:“一个宽粉,一个热的。”
每到周末,成都郊区的洛带古镇广东会馆里都会人山人海,这么多人过来不是为了欣赏这栋古色古香的建筑,而是为了这碗小小的凉粉。
顾客:““好吃!”
顾客:““味道好嘛!”
顾客:“好辣啊!”
顾客:“很伤心啊!”
像这样的情景,每逢周末或是节假日里,都经常出现。一天下来,两元一碗的凉粉可以卖出上万碗。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发现,这些做凉粉的服务员从早晨九点开始,一直到晚上六点都没有停过手,并且练成了一手端四个碗同时打料的绝技。
记者:“你打这个有什么技巧没有?”
员工 周蓉:“就是熟能生巧,打惯了,动作也就快了。一天平均每个人都要打上千碗。最厉害的时候,每个员工的手基本上都要打肿,我们这个手都是打肿了的。”
他就是这家会馆的主人,杨明。每天他坐在自家的大院子里,看着长长的队伍,打心底里开心。但是提起做凉粉的种种往事,却是伤心得很。
杨明原来在四川省内江市经营茶楼生意,1999年,他经过一个朋友的介绍,花30万元承包了位于成都市郊洛带古镇一家破旧的“广东会馆”。
杨明:“当时我第一感觉的做法还是适合做餐饮,做茶。”
洛带古镇是西南地区客家人最多的城镇,地处成渝高速入口。杨明当初就是看好了古镇的氛围和良好的地理位置,决定投资。没想到苦心经营三年,生意始终不理想。
杨明:“当时我们很艰难,真的很艰难,只要下雨,我就站在外面看,今天生意不好,没有人来了,一下雨,一是怕这个房子漏,坏掉了,二是没有客人来,很担心,就想怎么办,没有人来,很恼火,一天晚上睡不着觉呀。”
朋友 金艳:“突然之间,跑到这么落魄的一个农村里面来修一个破庙,稀巴烂,到处都在漏雨,到处的,你看跑到那个房子上,到处去翻瓦呀,去整这样,整那样这些。”
2000年的洛带古镇还处于未开发阶段,客流量很少,杨明不仅没有赚到钱,为了修葺房屋,陆续又投进了几十万元。2002年,为了维持生意,几乎弹尽粮绝的杨明接受了妻子的一个建议。
妻子:“因为我从小就帮我们叔叔做过凉粉,我说我们就做凉粉。”
将碗豆用水浸泡,推磨成粉。再将粉熬成浆,放入容器内冷却成块状,便做成了柔嫩而化渣的凉粉。杨明的妻子自小学得一手做凉粉的好手艺,夫妻俩商量来商量去,打算在会馆里买凉粉。
杨明:“刚开始是一元,一元主要是想把客人吸引到广东会馆来,然后就是说,是相当于一个广东会馆一个门票。”
妻子 林元美:“用凉粉能不能把客人引进来,然后能不能带动我们的餐饮,是这种想法。”
在旅游景点卖小吃,成本小但能吸引客人。夫妻俩想靠卖凉粉来增大会馆内的客流量,挽回已经亏本的生意,这个想法却遭到了很多人的耻笑。
厨师长 何章志:“我当时我晓得炒菜中餐都不好,凉粉更没有做头,炒个菜10多,20块钱都做不起,工资都付不起,还要去卖凉粉,1块钱一碗,你赚什么钱呢?”
在四川,凉粉多是支个小摊,在街头叫卖。厨师长认为这种小吃根本上不了台面。而且想靠一元一碗的小吃挽回整个会馆的餐饮生意,根本就是异想天开。
厨师长 何章志:“我对这个不看好的,坚决反对的,让我去帮忙,摆那些柜柜什么的,我们都不去,搬过去哪个吃吗。”
2002年3月,第一批凉粉做出来,与厨师长当初设想的一样,这种街边普通的小吃并没有为会馆带来客人。因为凉粉不能过夜,那段时间,会馆的员工们每天的伙食都是凉粉。即使这样,杨明每天依然会倒掉大量凉粉。
邻居 万顺祥:“我拉回去,那个猪喂起来,我就不需要家里的粮食和饲料了,因为它这是全粮食的,而且是优质粉,产的凉粉。”
妻子 林元美:“结果最后那一天,我在屋里,等于大门关了,在床上哭了,真的哭了,哭的很伤心的。”
2002年4月,连续一个多月阴雨连绵,杨明平均每天都倒掉几百斤的凉粉,妻子心疼自己辛辛苦苦做出的凉粉非但没有卖钱,反而养活了邻居家的猪,看着伤心痛哭的妻子,杨明反而有了一个新的想法。他联系到自己屡屡赔钱的伤心经历,决定给自己的凉粉起个名字。
杨明:“我们就广东会馆也做的很伤心,我们做凉粉也做的伤心,干脆取“伤心凉粉。”
此外,杨明还结合洛带是客家古镇的大环境,把“客家文化”的含义注入到“凉粉”中。
记者:“你知道什么叫伤心凉粉吗?”
北京游客:“跟客家人的文化有关。客家人迁徙比较厉害,然后大家团聚到一起,就畅怀伤心事,因此留下的伤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