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故事:一个迷茫青年的选择



挂着“董事长”头衔的人如今不计其数,各类“校长”也大有人在。惟独谢可滔的“校董”头衔,让人觉着新鲜。

 

  谢可滔是广东白云学院、广州白云技师学院和广州白云工商高级技工学校的董事长,但人们总是习惯地称他“校董”。“他不是个普通的投资人,而是个职业教育家。”这是学校行政总监刘剑锋不愿意称谢可滔为董事长的理由。

  一个迷茫青年的选择

  自小跟着家族办工厂、做生意的谢可滔,24岁时就拥有了2000万元的存款。

  1989年,整个珠三角开始建起一片片的工厂,到处都是机会,处处都是生意。这一切却让刚刚二十出头的谢可滔感到迷茫和不安。

  显然,谢可滔对挣钱已经失去了兴趣。他变卖了自己的工厂,结束了手头所有的生意,打算出国去玩。

  等待签证的那些日子,迷茫而又无所事事的他开始思考:现在就挣够了钱,下半辈子就这么在吃喝玩乐中度过了吗?

  谢可滔早在办工厂时就盯上了一个商机:每招来一拨儿农民工,工厂就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场地和人力去培训。“谁能解放这些遍布珠三角的工厂,谁就能得到巨大的利益回报。”

  就在等签证的日子里,这件事儿在谢可滔的脑海里萦绕不断:中国今后会有更多的工厂,但是,谁来为这些工厂培养熟练的技术工人呢?

  职业教育———谢可滔在图书馆里找出了答案

  谢可滔决定放弃出国,而是办起了自己的第一个学校———广州白云应用技术学校。租了一处废旧的部队营房,从周围的学校和工厂挖了七八个教师,并到附近的工厂挨个儿散发宣传单。

  一开始,学校只有摩托车修理、服装设备维修以及美容美发几个专业。“第一期培训班,老师比学生还要多。”谢可滔回忆起当初的情景,忍不住一笑。然而,到了年底,学生已经达到近千人。

 创业故事:一个迷茫青年的选择

  在谢可滔如今拥有的3所学校里,学生数已经超过1.6万人。从第一所学校开办至今,恰恰是16年。“平均每年以1000人的数字递增。”谢可滔说,为了保证质量,他现在不得不控制招生规模.

  从当初的2000万元,到如今拥有几亿元资产,变化着的不仅仅是账面上的数字,而是谢可滔的人生选择。他不再是当年那个迷茫青年,不再是只会盯着商机的生意人,而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教育家。

  市场需要的就是我们培养的

  称谢可滔为职业教育家的,还有公办职业教育学校的“明星校长”吴伟成。这位老校长,曾将所领导的广州冶金工业技校打造成广州公办职业技术学校的“明星”。当年全国职业教育大滑坡的时候,一公一私两位校长遥相鼓励,惺惺相惜。

  “最困难的那些日子,一些公办职业学校一个个倒闭了。但白云学校不但挺过来了,而且规模越做越大。”吴伟成认为谢可滔真正找到了职业教育的规律,“如果他是个单纯的生意人,肯定做不到今天”。

  谢可滔承认,在职业教育的路上,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也碰到了不少诱惑。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边是职业教育不景气,另一边,各类贵族小学、中学,各类民办大学蜂拥而起。但谢可滔没有动遥他认为,中国的振兴不是靠每个人都成为受过大学教育的精英人才,而是要靠更多的技能人才。

  内行人都知道,做职业教育投入大见效慢,不但要自己买地建校舍,还要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购进最先进的实验、实习设备。这些设备,动辄几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仅此一项,学校每年的支出就有1000多万元。“我们搞的是职业技能教育,而不是学历教育。”谢可滔总是提醒教职员工。他对教学质量的评判标准是:市场需要的就是我们培养的。因此,每过两年,谢可滔都会组织全体教师,对国家的许多教材和教学大纲进行修编,或者干脆编写自己的教材。

  当生意人的头脑里有了理想

  今年刚满40岁的谢可滔,在国内外许多学校读过书,“但没拿过一个毕业证”。学校行政总监刘剑锋一脸严肃地说,每到一个学校,他都只挑自己最喜欢的知识学习,其他的课程自然就考不过了。

  “每到学校发展最紧要的关头,他都会出去学习。”刘剑锋的这个总结连谢可滔自己都没意识到。

  1992年,办职业教育两年后的谢可滔,去新加坡学习。学成归来后,广州白云应用技术学校升格为广东白云职业技术学院。

  1996年,广州白云工商技工学校成立。当年,谢可滔参加华东师范大学首期职教管理研究生班。

  ……

  “我想不明白的时候,就会到一些职业教育走在前面的国家去学习。”“校董”学成回来的那段时间,就是学校校长和中层干部们最头疼的时候。“一旦学到新东西,他就会在学校大刀阔斧地试。”广东白云学院副校长何小雄是从中山大学挖过来的人才。

  说起“校董”,何小雄又敬又怕。“他很少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而是把从社会上感知到的东西来体验、探索,想不明白的时候,就到那些国外同类学校中去学习。”何小雄说,今天的白云,许多东西与国外职业教育完全同步。

  今年年初,教育部批准广东白云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广东白云学院。学校的校长、教师们兴奋不已,“我们终于可以做学问了”。谢可滔却严肃地告诉他们:“我们的本科要培养应用型高技能创新人才,而不是传统的理论型人才。”

  谢可滔的目标是把白云变成应用型大学,要培养的是中国的“灰领”而不是“白领”。但是,他无法说服全校那么多的教授、讲师和管理人员。“把全世界最好的职业教育专家请到学校来,给大家洗脑。”这是行政总监刘剑锋当时接到的命令。

  不久,一个耗资100多万元的国际职业教育高级论坛在白云召开,国内职教专家潘懋元、王冀生等和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9个国家地区的专家学者20多人,在白云学院进行了一场为期3天的头脑风暴。

  “我说的大家可能不信,但这些顶尖专家说的,大家总该信了吧。”谢可滔喜欢借助外力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这些年来,他每个假期都会带着学校的各级负责人及教师到海外考察。

  何小雄说,学校每年假期都要派教师到国外学习,每个教师学完后都要拿到相关的证书,否则出国所有费用不予报销。

  “我们要培养中国最棒的应用型人才。”谢可滔说,董事会已经决定,在未来5年里,再投入5亿元,把白云打造成中国最棒的应用型工程技术大学。

  或许与职业教育的特性有关,谢可滔从来不谈“理想”两个字。但在许多同行的眼里,职业教育就是他最大的理想。“当生意人的头脑里有了理想。”这是吴伟成对谢可滔的评价。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206880.html

更多阅读

电视剧《甜蜜蜜》评论:一个并不完美的故事

《甜蜜蜜》:一个并不完美的故事  26集电视连续剧《甜蜜蜜》讲叙的是发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后期的一段故事,文革中,干部子弟雷雷因受父亲牵连而与母亲一起下放到398农场,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的叶青也因父亲被打成右派而

马克思中学毕业论文:青年的选择

马克思中学毕业论文:青年的选择(1835年,马克思时年17岁)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

项少龙与《佛譬喻经》:一个有关蜜糖的故事

项少龙与《佛譬喻经》:一个有关蜜糖的故事 一般说到武侠大家,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金庸、古龙,这两位确实文采上佳、各有千秋。还有一位,叫黄易,他的文学造诣确实逊色不少,结构精致度似乎也有些欠缺(但是人家在现代的香港,大环境如此),但,他的书涉

餐饮创业故事:卖煎饼的学问

餐饮创业故事:卖煎饼的学问我在北京一家写字楼内上班;由于工作原因;经常会在12点以后回家。经过一晚上的工作;肚子到12点就开始叫了,不得不买点夜宵充饥。昨天晚上;我偶然发现公司附近楼下的一个推车买煎饼的生意特别好。卖煎饼的人是位2

刘子龙网络创业故事:六年白手起家的创业经验(1)

首先这是一个创业故事,但是这也是作者利用网络白手起家的创业经验,所以希望读者用心去体会。 序:      众所周知一个人在现实中创业成功,一般需要经历打工、开店、然后是开公司的三个阶段,大多数人不可能从校园里刚出来就有自己的

声明:《创业故事:一个迷茫青年的选择》为网友那缕云后的阳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