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冒着“投机倒把”的风险,知青姐弟卖猪肉、做小吃,20年后姐弟俩再度联手发力,斥7000万巨资打造占地千余亩的六顺生态农艺园,这里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中成了休闲旅游的热土,他们也成了南京市江宁区的创业明星。张静、张六顺姐弟俩的创业故事感染并启发了着附近地区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 人生的成功起步往往起步于苦难。1979年,下乡知青张静告别了江宁县陆郎公社插队生活,返城后被分配到南京缝纫机总厂,每个月拿着33元到36元的工资。可这笔看似不少的工资对于张静来说,简直就是杯水车薪。一年前,他两岁的儿子患上了“肾病综合征”,治病就像一个无底洞。付清当月医药费和再上一个月的债务,剩下没有几角钱。没有钱,儿子的生命就要受到威胁。生活的窘境“逼”着张静夫妇四处奔波劳碌。张静厂里每天上班6个小时,下班下就直奔水果批发,因为她发现把这些水果送到各个厂工会可以赚点差价。她看到菜场贩卖虾子能挣钱,就跑到安徽来安的水坝半夜接“头水虾”。上世纪80年代,国内轻工产品供不应求,很多东西都凭票供应,张静的同事手里有一些多余的票,张静便拿去变卖。
1982年,张静一次偶然发现紧临南京的来安的猪肉,质好价低。她和弟弟张六顺一合计,做起了猪肉生意。没想到生意越做越火,最后雇了10名“小刀手”,在新桥菜场摆起了肉案,一天能卖完8片到10片猪肉!因为要解决雇佣工人的吃饭问题,同时考虑到每天会剩下一些猪肉,1983年,张静在新桥又开了个“兴隆小吃部”和张六顺一起打理,一边卖肉一边卖小笼包、面条。1986年,张静又在南京市雨花西路开了一家小吃部。开粮行的祖辈传给了张静做生意的天赋,什么赚钱就做什么。当时人民币最大面值10块,挣到钱了,张静就捧着一大摞,送到医院给儿子交住院费。 和姐姐共同经营的张六顺也是陆郎的下乡知青,在操持两年猪肉生意后,把目光投向了熟食的加工与销售,他开办了“毛毛鸭子店”,很快在新桥、凤游寺、长虹村等处开拓了市场形成连锁之势,规模达到了十几家。达到了一定经营规模之后,货源就成了问题,为确保货源,张六顺又建立了了梅花鸭生产基地。他承包了水塘,顺利解决鸭子放养问题。
不幸的是当年鸭子得了瘟病,所剩无几。望着碧波荡漾的13亩水面,张六顺伤感不已,但转念一想,鸭子没有了,还可以养鱼。于是他尝试在水产养殖领域发展,由此又联想到垂钓休闲。销售猪肉、鸭子完成了原始积累,靠着这种资金积累,在垂钓休闲的基础上,张六顺不断扩大投资,在江宁陆郎建立了六顺生态农艺园。
他们的辛劳感动了上苍,奇迹出现了。1996年,张静儿子在18年不懈的治疗之下,病痊愈了,然后又顺利参加了工作。这对于张静来言无异于人生最大的厚礼,感恩之情不言而喻,她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反馈社会。1998年,张静与弟弟张六顺再度联手,全身心的投入到农艺园的创建中,姐弟俩计划把农艺园打造成一流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一体服务中心。
提及这些年的创业经历,57岁的张静感慨良多:“很多时候,人的潜能是逼出来的。如果生活一帆风顺,自己留在厂里,现在可能早就下岗了”,“我要救孩子,穷则思变,结果走出今天这么一条路”,“我觉得,世上没有什么难事,只要你坚持,总能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