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提供 马鑫良
作为中国最具知名度的中药企业同仁堂,其发展故事一度被拍成国内热门电视剧《大宅门》。电视剧播出后,公众对这个具有近340年历史的老字号有了更多的认识。
春节刚过,A药业公司会议室里聚集了以陈经理为首的营销领导班子,他们正聚精会神地再次观看电影《天下无贼》。与会者不知道陈经理葫芦里卖什么药,私下里说这个片子看了好几遍了,但他们知道陈经理肯定“别有用意”。事实也是如此,观看后陈经理问大家,这个片子里到底植入了多少广告?随后他说明了当前形势及用意。
A药业厂子不大,效益却很好,这源于自己的拳头产品a感冒药。几年前,A药业曾花大力气在省内重点操作此感冒药,借助较强优势的第三终端市场使此产品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然而自2008年开始,另一厂家的感冒药逐渐渗进了自己的市场,竞争对手的产品成分与自己的a感冒药一模一样,但人家给予了终端更多的“实惠”,且促销模式与己简直是前脚跟后脚。也就是说,当前的终端客户更乐意接受竞争对手的产品:一是零售价格低;二是促销力度大。用一终端客户的话说“谁给的好处多就卖谁的”。陈经理说到此处时,叹息道:“本认为我们几年的心血能够培养一个品牌感冒药,原来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他继续说:“此次想借助打响反击战之时塑造起自己的品牌,起码在省内做到家喻户晓。”他说明了自己的意图:某影视公司筹拍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在省内招聘演员,在省内几个市区的景点拍摄。如果可以,他们借势采取“植入式广告”打响第一炮,随后紧跟其他营销模式夺回自己的市场。
“新闻营销”拉动市场
A药业成立了“新闻组”,重点操作新闻营销,强调的是从热点话题或者新闻事件切入,与品牌讯息产生联系进行信息传播。“新闻组”与该电视剧组接触后发现,采取植入式广告效果未必好:一是历史剧与药品关系不大;二是布景不能生搬硬套。但可以以赞助的形式传播,同时可以在“选秀”过程中现场布景。于是A药业搭上了“新闻营销”的班车。
“新闻组”与省内多家媒体建立了合作关系,及时报道A药业与电视剧组的动向。2009年上半年,电视剧组在省内选演员和拍摄景点完毕,随后转移到省外。A药业在此半年里成功借势,a感冒药知名度得到提升。A药业与省电视台的生活频道、影视频道合作,及时报道电视剧在省内的动向,而现场无论话筒还是服饰等方面都能传播a感冒药,这无疑制造了新闻效应。与此同时,借助有影响力的纸媒开始以软文的形式传播A药业的声誉。此次与电视剧组合作,A药业花费并不多,原因在于剧组也想造势,A药业的费用更-爱华网-多是花在了纸媒上。此次传播接近尾声时,陈经理分析了其不足:一是剧组可能在省电视台播出,不可能上央视,而且能否热播也有不确定性:导演知名度不高,演员也不是一线演员。而选秀过程中所选演员多是群众演员,不是主角,电视剧组此次选秀更像是在造势。二是自己的“新闻组”经验不足,缺乏应变能力和操控媒体市场的能力,一些关联新闻不能及时报道。
A药业新闻营销的最大好处是一些经销商陆续与公司联系。陈经理采取了代理制。每个经销商只能负责本市的销售,如果省外有营销渠道可以开发,A公司会给予支持。随后,A药业放弃了终端的促销费用支持。用陈经理的话说,让竞争对手自己折腾去,我们不能拼价格,一拼就死。
“养眼”战略带动销售
事实上,仅仅靠新闻营销远远不能带动销售。随着新闻营销的开始,A药业开始在省内实施更大的营销战略方案:在省内几大火车站树起a感冒药的广告牌;在省内23个市选择一个班次的班车做车体广告;在省内所有三甲医院的停车场树起A药业的灯箱广告。此营销方案在于让老百姓抬头就看见自己的产品,“养眼法”对公众是一种视觉上的冲击,不由公众不去看、不去想、不去买。此方案与新闻营销几乎同步进行,这也是经销商乐意代理产品的原因之一。A药业并没有撤销“新闻组”,一方面对他们进行培训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及时关注当前信息,如适合出手时及时作出反应。
在近一年的时间里,A药业广告费用不断上升,但A药业铁了心做好品牌感冒药。随着广告的进一步带动,附近几省陆续有了不错的销售。陈经理开始加强营销管理,采取“一省一策”的营销方案,省内与省外的模式有所区别,制定了更为翔实的“防窜货”方案。
2009年下半年,营销总监呈上了一份竞争对手产品的市场分析报告,报告称竞争对手的产品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传播而淡出市场,还是按照以前的促销方式销售。陈经理和领导层分析:竞争对手的意图不在于竞争而在于跟风销售。我们也不是单纯性消灭竞争者,而是选择适合自己的营销战略占领市场。如果为了驱逐竞争者,赶走了这家,另一家仍会出现,这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走的是一条别人不可能复制的路。
A药业领导担心会为别人“做嫁衣”,比如成分一样的竞争者,他们会借势宣传“成分一样,而价格不一样”继续来抢夺自己的市场。陈经理说此话有道理,但他们的营销费用付出了那么多,给那么多的代理商提供了营销平台,再不努力对他们来说就是损失了。
最近,A药业正在扩张自己的地盘,附近几个省的业务量正在上升,而且他们开始招聘人员,在终端继续推广,同时配合代理商做好宣传。“广告”的目的在于传播一种理念,多层次诠释企业文化、品牌内涵、利益承诺,进而指导购买决策,达到一种品牌效应。陈经理在一次会议上询问“新闻组”负责人:我们的新闻是不是经常发生?负责人答道:经常发生,但我们的传播要有所侧重,如果牵强地衔接,一是浪费了营销资源,二是做得不合时宜,有可能引起公众反感。陈经理同意,并强调来年要发掘更好的造势机会,带动其他产品的销售,我们做不了“大品牌”,可以做“小品牌”。
案例点评
有意栽花花不发 无心插柳柳成荫
杨昌顺
总体来说,该营销案例属于“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有意栽花”指陈经理面对另一厂家同类产品的终端强力促销竞争时,打算“打响反击战之时塑造起自己的品牌”。
“花不发”指经过一年的“新闻营销”和“养眼战”,整个案例都没提本省的销量,估计是没有增长,或许还下滑了,因为终端客户早就说了:“谁给的好处多就卖谁的。”营销总监市场分析报告是:竞争对手“还是按照以前的促销方式销售”,也就是仍然在强力促销;陈经理面对A药业领导担心会为别人“做嫁衣”时,顾左右而言他,说代理商会努力。
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陈经理没有找到竞争对手的要害,没有认准客户的需求,广告投放并没有激起客户的购买欲望。
首先,要害在于对手通过低价促销或者高额带金销售,成功实施终端拦截,竞争点在地面终端,而不在高空吸引。A药业应该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先入优势、多品种优势,与连锁药店构建战略伙伴关系,甚至达成排他性合作协议,通过终端的上级干涉,实施上游拦截;同时与较大的单体终端逐家达成战略合作;其他小的终端放放也无所谓了。当然,还要配合一系列针对终端店员的活动,精准有效地在店员中树立企业及产品品牌形象。
其次,终端客户要求更多的促销政策,这是正常的需求,当然对于企业来讲,能够满足的需求是有限度的。对手一直在相对地满足客户这一需求,而A药企面对这一需求,却视而不见,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在消费者宣传上,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更糟糕的是,“A药业放弃了终端的促销费用支持,用陈经理的话说,让竞争对手自己折腾去”,这段案例交代得不够清楚,结合前后文来看,意思大致是,A药业解散了终端业务员。在笔者看来,这几乎等于自杀。
再次,广告投放没有激起客户的购买欲望。如果资源投放有效,也能为竞争提供利器,可是广告仅仅在宣传知名度上下功夫,完全没有在如何吸引消费者购买上下文章。现今OTC竞争已经如火如荼,感冒药的竞争更是白热化,消费者不会因为一点不多不少、不相干的新闻造势和广告牌就去购买商品。
“无心插柳”指本来只想打反击战,顺带做点品牌,没想在周围省份招商和销售。
“柳成荫”的景象是达成了结果:“随着‘广告’的进一步带动,附近几省陆续有了不错的销售”;“最近,A药业正在扩张自己的地盘,附近几省的业务量正在上升”。
分析:陈经理的做法意外地符合了代理商的需求,所以吸引了不少代理商主动代理产品。
代理商一般比较关注各种广告,都认为,做广告的产品会比较好卖。因此会比较愿意代理。由于他们认为比较好卖,对产品有信心,这种信心会通过他们的终端工作带给店员,市场销量也就慢慢形成了。
案例点评
广告形式就该多样化
医信横通 马宝琳
广告植入,与影视剧组相互借势,本来就是很好的广告策略,但具体操作要注意主题是否一致,植入是否巧妙,力度是否够大。新闻营销实际是更巧妙的软-爱华网-文,现在硬广告效果差了,赤裸裸的软文效果也不好,而新闻隐蔽性强,效果相对好一些,但操作上要保证密度足够大。
不怕被跟随,就怕不领先
越是简单的产品、越是同质化严重的产品,越要做品牌。感冒药的成分本来就是大同小异,主要靠品牌区隔。在快消领域,我们看到市场上的老大老二很难被超越:宝洁和联合利华一直很强悍;伊利和蒙牛一直领先。除了资金充裕以外,难以撼动的品牌忠诚度是主要的防火墙。所以,不需考虑是否被别人沾光,只需考虑自己是否发展就行。
滚雪球,不冒进
做OTC,打广告就怕冒进,陈经理没有冒进,策略是对的。先在省内“滚雪球”,滚大了再逐渐扩到外省,滚大一个可以再多滚一个小的,随着品牌、管理、渠道逐渐完善,也就逐渐做成大品牌了,并且可以带动普药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