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
湖北经济学院艺术与传播学院数码艺术2004级学生朱巍坦承,他的成绩一直只是中等。“我并不太羡慕成天埋头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那些同学。因为,现在大学里的考试,绝大多数还是死记硬背,只要考前充分复习半个月,一般都能考得不错。考过即忘,这也是大学学习常有的事。所以大一时参加了两次期末考试后,我就暗下决心:大学期间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将主要精力放在锻炼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上。”他说,在他认识的几十位创业者当中,约九成都是学习成绩中下等的。其中,也有的还是班上成绩最差的。“尽管如此,但与他们接触,我总感觉他们对于市场有着特殊的敏感,社会活动能力也相当突出。有时,为了设计某个营销策划方案,他们往往会翻阅大量资料;有时,为了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他们不惜四处借阅相关书籍;有时,为了学习社交技巧,他们会前往武汉各大高校听讲座。然后,他们将这些临时学来的知识直接移植到自己的创业实践中。在我看来,他们中的很多人也是优等生。因为,较之于其他同学,他们更了解社会,也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朱巍兴奋地说。
该校计算机专业大三学生马俊炜,成绩一直也只是中上等,但他已先后两次创业。据他介绍,他们班成绩优秀的几个同学,每天不是去图书馆学习,就是在教室上课,甚至很少参加学习以外的活动。
对比高科技创业和小打小闹的作坊式创业,我们很难分出优劣,但是,如今活跃在大学校园里的“边缘人”创业,似乎将要颠覆成绩优秀就代表一切优秀的传统认识!传统与现实之间,如今已然构成了一个校园悖论。这个悖论也将随着主流意识的分化,逐渐冰释传统的大学人才观,改写陈旧的校园记忆。
后创业时代:不可逆转的理念变革
转型期注定是个“悲欣交集”的时代:一方面,旧事物在发酵;另一方面,新事物在生长。而我们之所以“自夸”身处一个“伟大的时代”,就在于,这个时代为这场关乎就业的校园革命提供了可能。透过大学生创业这个“窗口”,我们似乎感受到了一种史无前例的变革速度。而这种速度的背后,既是当下大学变迁的方向,也是大学理念变革的一个节点。
大学里的“平民”创业,正如华中科技大学李芝堂教授所说的那样:他们有激情、有理想,敢于尝试,但他们还只是一只有待孵化的“鸡蛋”,急需帮他们找到一只优良的“母鸡”助其“孵化”。
其实,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劳动人事制度改革,高等教育通过招生就业制度改革,培养了一大批创业的应用型人才。其间,农业部在农业专科学校开展了培养不端“铁饭碗”、以家庭经营专业户为目标的招生就业改革。通过改革,大部分毕业生走上了自主创业的致富之路。清华大学为了鼓励学生创业,也制定过相关政策,允许部分有创造力、有决心的学生,在创业的关键期申请休学。
去年7月,北京市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72%的被调查者有创业意愿。显然,创业趋势已不可逆转。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2004年11月,华中科大就大学生如何技术创业,在我国高校中率先开设了“科技创业”选修课,并将其纳入学分体系。同时,该校要求所有学习者须组建创业团队,集体完成一份创业计划。据了解,目前,武汉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武汉工业学院等高校都开设了类似的创业课程。一些专业特色明显的高校则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纷纷开辟各种各样的创业“练兵场”。
去年10月,湖北经济学院利用该校金融投资实验室的资源优势,成立模拟证券公司,采用学生模拟证券公司的形式进行开放式运作。学生在金融投资交易大厅进行模拟炒股,专业教师则随时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讲授投资股票知识,帮助学生提高投资能力和意识。在此基础上,该校日前又成立了二手商品交易市场,鼓励学生开办周末商铺,以培养他们的创业实践能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该校已有近百名学生“下海”创业。
该校招生与就业指导处谢文模老师说,当下客观的就业形势与社会的急剧转型,是大学生创业的直接推手。学生从就业到创业,其实就是一个从“抢板凳”到“造椅子”的过程。而实施创业教育,最重要的是,学校要尽快转变传统的人才观、教育观,这对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帮助学生更好地谋划未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就业形势来看,当前高校每年毕业500万人,预计到2030年,我国劳动力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一直保持在60%以上。谢文模说,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引导学生创业,弥足珍贵。只有变革传统的人才价值观,改变传统的就业教育思维模式,使学生既成为求职者又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就业问题的解决才有出路。
“次等生”王锦钟的感受,以及创业的成功体验,给“唯成绩至上”的传统人才价值观打上了一个巨大的问号。精英创业时代的“阳春白雪”,大众化创业时代的“入乡随俗”,虽无法分出伯仲,但在适应社会的速度上,已然成了不同时代大学生的“色差”。而这种代际差的背后,正酝酿着一场新的就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