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中国置业对“好孩子”投资450万美元;1996年,第一上海成为“好孩子”第一大股东;2000年,AIG和日本软银对“好孩子”投资1800万美元;2006年,欧洲PAG以1.225亿美元总价,收购“好孩子”100%股权。
2002年3月,美国《财富》杂志用7页的篇幅刊登了对“好孩子”集团的报道,把“好孩子”的成长与崛起称为现代中国的传奇,宋郑还一夜之间在美国成为公众人物。此时,在美国市场,“好孩子”已经连续4年保持美国市场销量第一的纪录。
2007年2月,安永会计师事务所首次在中国评出安永企业家奖,宋郑还成为工商业企业家奖得主。
记者: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我们欢迎好孩子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宋郑还先生。
宋郑还:谢谢,各位好!
记者:好孩子集团的成长与崛起,可以称作是一个传奇。去年,好孩子占据美国手推童车市场的1/3,儿童自行车市场的1/2,在国内,好孩子童车更是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这一切,都和宋郑还密切相关,而他自己也因此登上《福布斯》中国内地百名富豪榜,成为苏州首富。和很多有名的企业一样,现在名声显赫的“好孩子”也是从绝境中坚持过来的。在今天非常气派的苏州陆家中学里,一个很破败的角落显得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而那里,就是好孩子起家的地方。宋总可不可以和网友谈谈您最初的创业故事?
宋郑还:好的。好孩子的前身是靠教师集资款办起来的校办厂。最初的那批人,充满了知识分子的理想色彩:他们要生产一种叫做微波炉的产品。尽管现在微波炉已经很普遍,但在上世纪80年代末,这种产品对大多数家庭来说无疑比现在的奢侈品还要奢侈。但是现实当然也很残酷,产品没有销路,厂子眼看就要垮了。
后来,厂长换了几任都没有起色。在这种情况下,我被赶鸭子上架,教育局的局长点名让我接过那个烂摊子,希望我无论如何要撑4年,当时我正在陆家中学担任副校长。我接手这个校办企业的时候,厂子已经濒临绝境。工厂的条件很差,也没什么好的设备厂房,只有两个车间,一个办公室,一个食堂,很小。
没有厂门,没有很好的路,特别下雨天,走进来鞋子都要在泥泞里沾掉,工厂其实不能称为什么工厂,根本是很糟糕的一种情况。讨债的人络绎不绝,我们欠了100多万的债。当时我们计算了一下,如果当时把工厂的一切全部卖掉还债,还差80多万一个窟窿,债主找上门,找局长,找我,找学校,情况够糟糕的。当时的厂子,正在为过去的经营决策失误还债。
记者:你就是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想到生产童车的吗?
宋郑还:是啊……说起来也很偶然。我资助过一名女大学生,她一次送给我一辆国外产的婴儿车,问我:“宋校长,你要不要做这个东西?”那以后,童车便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自己动手用钢管搞出一个小模型,摆在办公室里,起初只生产老式婴儿车,但是有限的订单永远不会让厂子盈利,那么多的亏损怎么挽回?教师的集资款何时才能返回?我真的很着急。
为别人做加工,不会有好生意做。
只有做自己的产品,做世界上没有的东西,才可能出奇制胜。于是我动员大家:“要么不做,要么就做第一!”
在一本杂志上,我偶然看到一张睡椅的照片,我就想:“如果加上摇椅,加上轮子,不就成了童车?”“如果椅子可以翻转,不就成了两用童车,变成带摇篮的婴儿车,这就是世界上没有的!”我马上为模型装上两个轮子,这个东西翻起来就是婴儿车,翻过来就是躺椅。后来我就拿这个发明去申报了专利,卖了4万元,成为我掘到的“第一桶金”。
巨资修葺厂门振奋员工士气
记者:就是这样的一个环境下,你却做出了一个决定:把自己拿到的第一笔专利费4万元,几乎全部用来建了一个在今天看来依然不算落伍的新厂门。有钱为什么不投入到生产当中,反而拿来修门面呢?
宋郑还:如果要将钱投入到生产的话需要很多投入,当时负债那么多,根本不可能生产。我认为人是要有精神的,什么事情都是能干出来的,我相信首先一定要把人的精神振奋起来。所以当时虽然工厂好长时间没发工资,好多事情都需要钱,于是我就决定从4万块钱中,拿出3万多块修建厂门。结果,建好这厂门对我们员工建立自信心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管理之道:强硬作风征服员工
记者:员工的自信心树立起来了,但是管理呢?他们未必会一下子就接受你这个新厂长。
宋郑还:我在管理方面也开始了一系列改革。我的职工们都没有想到,我看上去和和气气,真要严厉起来却是非常强硬。很多人在骂我秦始皇,因为我太强硬了。我说我不争取做一个100分的厂长,但是我保证是一个60分的厂长,我是及格的。但是我这个60分的厂长,我的决定要100%的执行,那我们这个厂就是60分,如果说100分的厂长,他的决定60%的被执行,那也是60分。我说你们知道哪一种工厂有前途,我说是第一种。因为这个工厂它是有权威的,它是有规矩的,这样才可能成功。所以我说,如果谁要头上长角我就把这个角要掰掉,身上长刺我要把这个刺拔掉,是拦路虎我就把你踢掉,是绊脚石我就把你搬掉。然后我就真的处理了一些人。后来呢,工人们慢慢慢慢就服了,觉得其实也应该这样子。
创新求变做自己的品牌
记者:那么工厂的业务是怎样一步一步做起来的呢?
宋郑还:一开始,我到处跑上海的工厂,拉一些小活干,做玩具,做小汽车轮子,只要能做的就做。后来有个偶然的机会,我们开始了新的事业。当时我们吸收了很多上海的补习生,都是在上海没考上大学的来同学学校补习。这当中有一个学生,她的父亲是上海一家军工厂的总工程师。军工厂正好要做民用产品,他们要做推车,他就把这个生意给了我们这个校办工厂。加上后来我们有婴儿车的专利,我们就开始做起婴儿车来了。在这基础上,因为军工厂活力也不是很大,生意也不是很多,所以我们就自己开发婴儿车,打自己的品牌,就这样做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