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时代,影响大盘点位和个股定价的大的系统因素多达上百个,其中不少是政治性的,小的因素则有上千个。我试着扼要归纳一下导致A股市场牛熊转换的主要因素。由熊市转为牛市的关键因素是政府基于自身的具体利益诉求,以行政力量调动资源,推动股市走牛。在被称为“组合拳”的政策利好中,一定会有降低交易成本的政府让利行为。所谓降低交易成本就是鼓励资金入场炒作,资金炒作规模放大之后,政府的让利也就成倍收回了。更关键的标志是,政府拿出真金白银直接注入市场或组织所控制的资金入市。2008年9月19日政府出台“印花税只向出让方单向征收,国资委支持央企增持和回购上市公司股份,中央汇金公司将在二级市场自主购入工、中、建三大行股票”三大利好,但仍未扭转股市下跌趋势。|www.aihuau.com|58应该这样看,政府拿出真金白银入市是市场转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就2008年年底市场转牛而言,政府拿出真金白银加货币政策转向、美国经济见底构成了充分必要条件。有组织大资金出头坚定做多是熊市转牛的重要因素。中国储蓄率高,“社会闲散资金”数目庞大。一旦牛市形成,股市有利可图,游离在银行系统之外的现金与储蓄就会往股市搬家。但是,在市场起步阶段,先知先觉的有组织大资金出来与政府意图共振是一种必然需要。从人气低迷到聚拢人气,熊市转为牛市另一个主要因素是有概念或板块故事,可以形成“广场效应”,让人们忘记恐惧、滋生贪婪。随着入市资金越来越多,人多势众的“广场效应”不断被强化。其实,以泡沫经济为特征的西方发达市场孜孜以求的正是发现与培育主题性泡沫。它们走得比A股市场远多了。A股市场的“故事大会”至今带有乡村社会打谷场的色彩。虽然各国资本市场比价效应已经很显著,但迄今为止,在“该怎样”的意义上,我认为,A股市场是具有摆脱比价效应,走出独立行情潜力的,但前提是世界金融与经济处于均衡状态,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的关系保持正常化。如果中国大力改革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消费概念股和医药板块就可以引领A股走出独立行情。一旦中国同西方主要国家关系异常,A股市场会有明显异动反应。而就熊市确立而言,为了应对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猛收流动性,政策效应累积到一定程度,自然会导致股市转熊。这可以用经济理论加以解释。

但是,世界各国政府都是只直接干预熊市而无人干预牛市的,作为独特现象,A股市场由牛转熊几近百分之百可见政府“有形之手”干预。需要认识到,A股市场是一个内存掠夺机制的财富博弈场所,距离公平、公正、公开远得很。大鱼吃小鱼,每一轮牛熊转换会消灭一些市场主力,或者令旧主力式微,而散户是永远不变的买单者。所谓专家理财的公募基金经政策扶持坐大后,已经成为弱势群体财富被掠夺的主渠道。越是市场狂热,散户越是踊跃入市,基金公司坐收管理费,基金经理被动投资,你交钱他建仓。据此,有人说6000点以上,如果政府不强力出手,储蓄搬家的钱会把上证指数推上10000点。此说不无道理。有人可能会提一个问题:政府如果不出手,指数在10000点上站住了,不是很好吗?这引出了A股市场由牛转熊的第二个因素,已经赚得盆满钵满的强势利益团体落袋为安并反过来打压市场。试想,一家矿业股一路夸大其词施放利好,借牛市氛围上涨了累计超过20倍,站在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考虑,它是不是该巨幅下跌呢?大盘走熊与个股暴跌极大有利于上市公司处理财务劣迹,到股价惨跌后,利益相关者再次轻装上阵,来个梅开二度,不是爽歪歪吗?!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A股市场内存的看牌赌博式的掠夺机制就是它的做空机制。在很大意义上,A股市场熊市的确立是牛市累积矛盾的结果。当种种矛盾累积到一定程度,除了不知深意的散户,所有握有政治权力、经济权力、话语权力的强势人群都认定需要以市场的大跌来加以化解。熊市确立后,在没有跌到政府认定泡沫已消除干净的点位前,对之将放任自流。待到政府认为跌够了,开始吹暖风后,各路有组织资金还要努力争取从政府手中博弈出尽可能多的利好政策,之后方开始收集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