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篇》6.29【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仁德,该是最高的了!人们已经很久没有拥有(这样美德)了。”

【笔记】“中庸”是儒学的核心概念之一,而且是儒学最受人指责的概念。一些人由于对“中庸”理解不透,认为“中庸”就是平平常常,就是明哲保身,所以对“中庸”持批评态度。事实上,“中庸”绝非如此。|www.aihuau.com|5“中”,折中,无过无不及,乃是适宜之意。这是一个很有艺术性的表述,不及固然不妥,但是过则又犹不及。“庸”,平常之意,此处的“平常”乃是指“具备普遍适合性”,即是“真理”,放在哪里都有效。“中庸”便是指言行符合真理的要求,也就是符合正道。一个人言行符合正道,自然具备高尚的品德。如果“中庸”是平常之意,那么,还会“民鲜久矣”?孔子的感叹正是因为已经很少有人言行符合正道了。对于企业来说,也有着其“中庸”之道。首先,要对社会有价值,如果不能够产生正面的积极的价值,这家企业便不具备存在的理由。其次,管理要符合人性,管理者对待员工要尊重、公正与公平。第三,所有企业成员的工作都必须围绕着企业的价值展开,从而实现企业的目标,任何偏移企业价值的行为都违背了企业的“中庸”之道。最后,坚持付出等于回报,使每一位员工的付出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行动指南】企业的“中庸”之道,便是企业的持久发展之道。它适用于任何一家企业,谁违背了它,谁就会陷入困境,直到某一天重新回到“中庸”之道上来。因为无论何时,“中庸”之道都是最为适合的方法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