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兄弟国际影业 邵逸夫是如何一手建起邵氏兄弟公司的

 邵氏兄弟国际影业 邵逸夫是如何一手建起邵氏兄弟公司的


1.从颜料世家到影业王国

1907年,邵逸夫出生于宁波镇海庄市朱家桥老邵村一个富商家庭。邵氏世代以商为业。其父邵玉轩与当时成千上万的宁波人一样,于19世纪末前往日趋繁华的上海“淘金”,并于1901年设立一家颇具规模的“锦泰昌”颜料号。

邵玉轩不仅经营有方,生意红火,而且同情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在当时的上海工商界颇为活跃。1920年他病逝上海时,康有为、虞洽卿及曾任苏浙总督的卢永祥、民国元老谭延阁等晚清与民国风云人物纷纷为其题辞致哀。

邵玉轩育有5男3女。邵逸夫排行第六,故后人称他为“六叔”、“六老板”。他早年就读于家乡庄市叶氏中兴学校,与包玉刚、包从兴、赵安中等为前后届同学,后赴上海就学于美国人开办的英文学校“青年会中学”,为此练就一口流利的英语。邵家众多的兄弟无人继承父业,几乎都进入娱乐圈。五兄弟中,大哥邵醉翁于1924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开始闯入当时尚属草创时期的中国电影业。

“天一”成立之初,清一色是家族班底。老大邵醉翁是制片兼导演,老二邵囤人擅长编剧,老三邵仁枚精于发行,老六邵逸夫则擅长摄影。创业之初,他们分工合作,完成一切工作,公司犹如家庭式作坊。其摄制的第一部影片《立地成佛》放映后,即深受上海市民欢迎,结果赚得盘溢钵满。旗开得胜,邵氏兄弟们为之欢欣鼓舞,随后新影片不断地从“天一”推出。

1926年,刚从中学毕业的邵逸夫,应三哥邵仁枚之邀,南下新加坡协助开拓南洋电影市场,从此注定其一生与电影业的不解之缘。那段时间,邵氏兄弟带着一架破旧的无声放映机和“天一”影片,在举目无亲的南洋乡村巡回放映,并开设游艺场和电影院。他们历经磨难,备尝艰辛,星马的穷乡僻壤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

1931年,邵逸夫前住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途中轮船触礁沉没,落水的邵逸夫抱着一小块木舢板,在茫茫的大海上飘泊一夜后终于获救生还,并从美国好莱坞买回所需的“讲话机器”。1932年,邵氏兄弟在香港摄制完成第一部有声片《白金龙》,开创了中国电影从无声进入有声的新时代。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到1937年抗战前夕,邵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爪哇、越南、婆罗州等东南亚各地已拥有电影院110多家和9家游乐场,并建立了完整的电影发行网,称雄东南亚影业市场。当时“天一”在上海,邵氏兄弟在南洋,他们南北呼应,分工协作,共同打造邵氏家族的电影王国。2.打造“东方好莱坞”

1937年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入侵打乱了邵氏影业的发展进程。邵氏惨淡经营,艰难度日,后来更是难以为继,被迫关门了事。1945年抗战胜利后,正当盛年的邵逸夫雄心不减当年。他摩拳擦掌,决心大干一场,重振邵氏家业。

1957年,邵逸夫从新加坡来到经济开始起飞的香港,开始创立属于自己的电影事业。两年后,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期间,邵逸夫倾力打造位于香港清水湾,占地近80万平方英尺的邵氏影城。这一工程历时七年始告完工。其规模宏大,气势恢宏,被称为“东方的好莱坞”。从此,从这里拍摄的影片源源不断地流向邵氏电影发行网,每年高达40多部影片,历经数十年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影视拍摄制作基地。

进入六十年代后,邵氏公司长期称雄香港市场,曾拍摄过一千多部电影,获得过金马奖、金像奖等几十项大奖。据说最盛时,每天有100万观众光顾他的影院。

邵逸夫最早在香港推行电影明星制,造就了一大批大明星、大导演和名编剧,如胡蝶、阮玲玉、李丽华、林黛、陵波、李翰祥、邹玉怀、张彻……无不出自“邵氏”门下。其中《江山美人》、《貂禅》、《倾国倾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大醉侠》、《独臂刀》等影片都曾享誉海外,在华人世界引起巨大的反响,倾倒无数观众。据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湾上映时“完全疯狂”,有位老太大连看一百多场,由《梁祝》而在台湾掀起黄梅调狂热;而《天下第一拳》更掀起功夫片新狂潮,发行到全球各大洲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邵逸夫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诸多“第一”和“之最”。邵氏家族可以说是中国电影事业名符其实的拓荒英雄。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中国电影的每一步变迁都有邵逸夫及其家人献出的心血。从20年代从事电影业到现在,邵逸夫经历了电影不同时代的演变,目睹中国电影的成长与兴衰,堪称电影史的见证人。

1980年,邵逸夫以最大的私人股东身份出任香港“无线”董事局主席。随后他集中力量经营所属的明珠台和翡翠台,使其收视率长期在港岛独占鳌头,影响扩及中国内地、澳门、台湾和世界各地华人社会。与此同时,邵逸夫还投资房产物业、股票市场等,开展多元化经营。1994“邵氏”年报显示:物业出租收入达2.3亿元,而电影放映收入仅2924万元。香港素为藏龙卧虎之地,富商豪贾云集,但以经营影视而步入香港富豪排行榜前列的惟有邵逸夫一人!

邵逸夫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知人善任,拥有一大批各方面人才,为其所用,更在于他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

他是一个精通业务的电影企业家。尽管他受教育的程度不高,但他干一样,学一样,从不懈怠。他从最卑微的职位做起,一步步奋斗,最终成为电影公司的大老板。他熟悉电影制作几乎每一个方面和环节的工作。从剧本、摄影到导演、演员的选聘以及化妆、剪辑,他样样在行,而影片推广、发行、剧院管理更是行家里手。邵逸夫工作非常勤勉,精力过人。年轻时曾有1天看9部片子、1年看700部片子的纪录。他说:“我晚上只睡1个小时,其余时间便是工作”。为了树立邵氏的良好形象,他对影片的质量严格把关。出现劣片,往往亲手烧掉,毫不手软。他说:“在早期,我成日烧片,没有好的戏,我宁愿烧。” 散尽千金济众生

多年来,邵逸夫一直稳居香港超级富豪排行榜上,但他视金钱为身外之物,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是港岛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

“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这位以“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为人生信条的影视巨子,不仅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早在1973年他就设立邵氏基金会,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为此他受到了广泛的好评。1977年。英国女王册封他为爵士,成为香港娱乐圈获此殊荣的第一人。美国三藩市为表彰邵逸夫对该市的福利贡献,将每年的9月8日命名为“邵逸夫日”。

从1985年起,邵逸夫开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祖国内地。当年他向中国保护敦煌画展工程和浙江大学分别捐资1000万元。有关部门特立碑予以纪念。甬上文化人王重光先生1996年曾前往敦煌考察。大漠深处,类似的纪念碑不止一个,但惟有同乡邵逸夫是炎黄子孙。

1985年后,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1亿多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对于中国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正如他所说:“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邵逸夫视教育为立国之本,为此多年来他尽心尽责,不遗余力。据不完全统计,迄今,邵逸夫捐助内地科教文卫事业的资金达25亿元,捐助项目超过3000个,其中80%以上为教育项目。如今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他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全国各地。几年来邵逸夫还不顾耆耋之躯,多次亲临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视察捐赠项目。此外,邵逸夫在英国、美国、新加坡及香港等地都有巨额捐赠,合计金额早已超过30亿元。在古令中外捐资助学史上,邵逸夫当之无愧可称为第一人!

根在宁波的邵逸夫对故乡也倾注了很大的爱心。1987年后,他不仅多次回乡探亲访问,还先后捐资4000多万元帮助发展教育、文化事业。这些项目包括位于宁波大学西区的邵逸夫图书馆、逸夫教学楼、逸夫剧院以及其祖居地康乐园等。他在浙江其他地区也有巨额捐赠,如他为杭州逸夫医院的捐赠近亿元。早在九十年代初,省、市政府就授予他“爱乡楷模”、“荣誉市民”称号,以表彰他为家乡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1990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为表彰邵逸夫对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贡献,将一颗新发现的行星使命名为邵逸夫星。这是该台首次以当代知名人士命名小行星。川汶川的重大地震,牵动着港人的心灵,香港各界人士纷纷解囊捐助。香港著名爱国人士邵逸夫及夫人邵方逸华女士在得知灾区学校遭到严重破坏,学生受到严重伤亡后,十分悲痛,即向教育部表示,捐款1亿港币,与教育部配合,为灾区师生重建校舍,使他们早日重返校园。

教育部对邵逸夫先生和邵方逸华女士对灾区人民的关心和无私的帮助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并要求有关部门一定要按照邵逸夫先生和邵方逸华女士的意愿,帮助受灾学校早日重建校园,使灾区学生早日复课。邵逸夫1907年生于上海,浙江宁波镇海人,父亲是漂染业商人,家中排行第六,故有“六叔”的称号。1924年,他与兄弟成立上海“天一影片”,并负责外埠发行工作。1926年他从上海青年会中学辍学,往新加坡协助三哥邵仁枚管理电影业务。在新加坡,他结识了南洋华侨富豪余东璇及其女友黄美珍,及后更与黄美珍情投意合,可幸余东璇不但没有动怒,而且成人之美,并送了数十万元给邵逸夫创业,邵逸夫遂于1937年与黄美珍在新加坡结婚,并诞下2子2女。这段婚姻维持了50年,直到1987年黄美珍85岁时于美国病逝。这一年,邵氏公司也宣布停产,同时,邵逸夫的4个子女陆续淡出邵氏的管理层。

与邹文怀的恩恩怨怨邵氏由盛而衰,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邵逸夫的旧部邹文怀另立炉灶,成立嘉禾影业公司。现在是嘉禾影业公司老板的邹文怀,是香港乃至世界电影圈无人不知的人物,在电影圈内,他的知名度甚至比邵逸夫还要高。邹文怀在邵氏工作了12年,由宣传部主任干起,直至升任总经理,他因与邵逸夫意见不合,遂带同何冠昌、蔡永昌等部下,另谋出路。在电影圈流传最广的一段故事,是说邹文怀一边给邵逸夫打工,一边将以《独臂刀》而出名的邵氏影星王羽撬过档,为了避过禁制令,把《独臂刀大战盲侠》安排在台湾拍摄。

邵逸夫知道后大怒,该片上映时,邵逸夫指“嘉禾”侵犯版权,两人都是亲自上法庭对簿公堂,官司打了足足一年,花掉的律师费超过100万港元,直到电影映期结束还未完结,足见两人的水火之势。邹文怀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他施行的独立制片制度,他把与演员的雇佣关系改为合作关系,电影的利润与演员分账,从而网罗了大量的优秀演员。许冠文的《鬼马双星》创下香港电影史625万元票房空前纪录,与邹文怀的用人政策不无关系。8 0年代,邹文怀发掘出成龙,为嘉禾创造了另一个高峰。但令嘉禾名利双收的,其实是一套西片——《忍者龟》,该片破了2亿美元的票房纪录,4只可爱的会打中国功夫的小龟在小孩子中得以风靡。邹文怀在国际影业市场的地位,从此奠定。 1998年5月6日,89岁的邵逸夫与62岁的方逸华,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正式注册结婚。

婚礼后有人问邵逸夫,两人的婚事对方逸华来说是否一件好事邵逸夫毫不含糊地高声说:“当然是好事啦我同方小姐做了多年朋友,又一起工作了45年,结婚不单带来了正式的名分,也确定了方小姐日后的幸福。“

这种保障幸福的说法,听来与金钱有关,但方逸华却澄清说:“我和老板结婚,不是为了他的钱,因为我们将所有的钱都捐去基金会了。“事实上,1937年成立的邵氏基金会,股权由两间公司持有。基金会只持有电视广播公司约5.4%的股权,其他权益则由邵逸夫其他公司持有,也就是说,即使“六叔”先走一步,方逸华完全可顺理成章地获得至少一半的邵逸夫的资产。

方逸华一直是“六叔”工作上的左右手,至今相交47年。婚后他们原有的生活没有什么改变,不像普通夫妻那样长相厮守,邵逸夫和方逸华依旧住在各自的家,平日两人一起在电视城上班,周日方逸华才会到邵家,和“六叔”共进午餐,每次她大概逗留3小时。其实他们的居所相隔只有5分钟车程。

除了生活起居不变外,做了邵夫人的方逸华在邵氏的地位,也没有丝毫改变。她是邵逸夫的得力助手,93岁高龄的邵逸夫依然老当益壮,没有丝毫的退休之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205270.html

更多阅读

盘点邵逸夫出品10大经典火辣艳情电影 邵逸夫简介

据香港媒体报道,1月7日早上8时许,邵逸夫爵士被发现昏迷在西贡嘉澍路清水湾大厦住所内,救护车到场将昏迷的邵逸夫送院抢救,可惜抢救无效,警方正在现场调查,邵逸夫爵士享年107岁.邵逸夫,原名邵仁楞,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主席、著名的电影制作

邵氏电影公司的特色和影响 邵氏电影公司倒闭

一、前言  邵氏电影公司,是邵氏家族电影机构的总称,包括邵氏兄弟公司(SB)、邵氏父子公司(SS),还应包括早期上海的天一公司和香港的南洋电影公司。从天一创办于1925年6月算起,迄今已有72年的历史。目前邵氏兄弟公司负责人邵逸夫的事业虽然转向电视发展

三顾茅庐的故事 香港影视大亨邵逸夫的“三顾茅庐”

 四川汶川的重大地震,牵动着港人的心灵,香港各界人士纷纷解囊捐助。香港著名爱国人士邵逸夫及夫人邵方逸华女士在得知灾区学校遭到严重破坏,学生受到严重伤亡后,十分悲痛,即向教育部表示,捐款1亿港币,为灾区师生重建校舍,使他们早日重返校

声明:《邵氏兄弟国际影业 邵逸夫是如何一手建起邵氏兄弟公司的》为网友丶贩卖思念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