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新时代 英文 上海自贸区开启新时代
12年前,中国通过十多年的努力,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第143个成员。入世12年,中国在加速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和社会成就,对外贸易规模和经济总量都已跃居世界前列。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国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以世贸组织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进一步开放市场。中国需要从“请进来”转变到“走出去”,因此,加强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势在必行。
上海自贸区挂牌
2013年8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试验区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9月29日上午10时,万众瞩目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当日便有首批25家企业入驻自贸区。
2013年“十一”长假期间,上海自贸区综合服务大厅日平均接待700人次,自贸区官网日平均点击量也高达100万次。截至11月底,自贸试验区共接待企业、个人咨询和办理业务超过6.2万人次,其中企业完成核名程序超过4400户,工商部门已办结新设企业1733家,其中外资新设企业58家,外资注册资本超过6.1亿美元。内资新设企业1675家,内资注册资本近400亿元,平均每家注册资本超过2300万元,这些新设企业中,贸易类和服务类分别占比66%和26%。自贸试验区四个特殊区域的工商税收和商品销售额在全国111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的比重分别达到53.4%和51.6%。
上海自贸区是国内首个真正国际意义上的自贸区。建设上海自贸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在新形势下实行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其主要任务是要探索我国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推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行政体制改革,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国的发展。建设上海自贸区有利于培育我国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构建与各国合作发展的新平台,拓展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中国商务部专家李健表示,建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意义堪比中国上世纪80年代开放沿海、90年代邓小平南巡、2001年加入WTO的前三次扩大开放。上海自贸区的探索是重要的顶层设计,是为新一轮贸易模式和中国传统的制造业优势之间架起桥梁,促进中国外贸的转型升级。
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则表示,上海自贸试验区将通过监管模式的创新,大幅度提升货物贸易便利化,通过先行先试和金融创新来进一步扩大服务业的开放,通过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提升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扩大服务业开放,这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需要。
建立上海自贸区是历史必然
当今世界,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形势非常迅猛,范围遍及各大洲,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全球已有1200多个自由贸易区。随着自由贸易区数量的持续增长,自由贸易区的功能也在不断扩展,趋向综合化。世界上多数自由贸易区通常都具有进出口贸易、转口贸易、仓储、加工、商品展示、金融等多种功能,从而大大提高自由贸易区的运行效率和抗风险能力。
自贸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自贸区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通过签署自贸协定,在WTO最惠国待遇基础上,相互进一步开放市场,分阶段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改善服务业市场准入条件,实现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从而形成促进商品、服务和资本、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大区”。中国近年来积极推动建立的东盟、中日韩自贸区均属于这一范畴。
狭义的自贸区是“指一国的部分领土,在这部分领土内运入的任何货物就进口关税及其他各税而言,被认为在关境以外,并免于实施惯常的海关监管制度。”这是来自于1973年的《京都公约》(全称《关于简化和协调海关业务制度的国际公约》)的定义,也是目前国际上对“自由贸易区”最权威的定义。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狭义的自由贸易园区。
建立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想法由来已久。早在2006年,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上海考察时,就提出在上海建立四个“国际中心”。2009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正式提出要在上海建立四个“国际中心”,并把建设目标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这正是自贸试验区的原始雏形。2013年1月,上海正式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交了在上海综合保税区设立自由贸易园区的申请,至此自贸试验区“初露端倪”。3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两会”之后,将履新后的第一站调研放在了上海。他在上海调研期间表示,鼓励支持上海积极探索,在现有综合保税区基础上,研究建立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7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8月1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9月27日,中国政府网全文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同时公布的,还有18项服务业扩大开放措施。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自由贸易区也在持续地创新发展。在参与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进程中,中国若要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就应该有自己的自由贸易区。目前,中国已经走到了以开放促改革的一步。但是,开放这么大一个经济体是无章可循的。因此,在中国没有完全开放之前,自贸园区的试点就非常重要。而对于上海本身而言,自贸试验区的建设亦正当时。2010年以后,中央陆续批复上海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即“四个中心”)。然而,转型期的上海,近几年的经济增速一路下滑。2011年,上海GDP增速为8.2%,全国倒数第二;2012年增速为7.5%,位居全国末位。增长放缓的上海一直在寻找新的增长动力,于是自贸试验区被寄予了厚望。建立上海自贸区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以开放促改革,进一步与国际通行经贸规则接轨。
正如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主任王新奎表示,上海建设自贸区是以开放倒逼改革,因为现有体制中最难改革的就是审批制度,而上海建设自贸区就要按照国际规范来突破这一难点。上海自贸区与与海外自贸区建设相辅相成,未来将会作为自贸区商签拓展的“试验田”。
开放在哪里?创新在何处?
由国务院印发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显示,上海自由贸易区服务业扩大对外资的开放措施涉及金融、航运、商贸、专业服务、文化、社会服务等6大领域18个方面。其中,金融服务对外资开放列在首位。在银行服务方面,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外资银行,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与外资金融机构共同设立中外合资银行。在条件具备时,适时在试验区内试点设立有限牌照银行。并且中资银行服务业务也进一步开放。
对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表示,这是中国在市场准入方面做出的巨大突破。通过引入新的竞争者,使市场竞争更充分,价格由市场决定,从而提升行业的效率。不过由于银行业具有高负债和溢出效应大的特性,所以要求具备一定的条件。
香港经纶国际经济研究院学术研究副总裁、香港大学荣誉教授肖耿指出,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开发了中国跨境服务业这一潜力巨大的处女地市场,这是中国服务业市场开放和建设的一个战略步骤。根据《方案》,在确认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的政策大趋势及大背景下,特别提到允许金融市场在试验区内建立面向国际的交易平台,逐步允许境外企业参与商品期货交易,鼓励金融市场产品创新。
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表示,上海自贸区主要是实现四个流通:人员的流通、货物的流通、货币的流通和投资的流通。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未来5年要在全世界进口10万亿美元,按每年2万亿美元算,如果用美元作为定价货币,进口商、出口商、承包商、交易商都很吃亏。因此,人民币必须在未来5年之内成为世界第三大货币。长远来看,中国要将上海建成一个与中国实体经济及国际贸易地位匹配的国际金融中心,而在这其中,人民币国际化必然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目前,自贸试验区内的跨境电子商务试点有了实质性启动。2013年11月18日,由海关总署牵头建设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跨境通”试运行。12月28日,该平台正式启动,消费者通过“跨境通”网站订购的进口食品、化妆品、母婴用品和高档箱包服饰等,可跨境外汇支付,在完成相关程序后将快速入境并被快递至消费者手中。
上海自贸区与以往的开发区在政策优惠上有本质的不同,其主要是侧重于制度创新,要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趟出一条路。制度创新包括简化工商登记和负面清单管理等方面,而这些问题也正是中国对外自由贸易区谈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国家工商总局发布《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鼓励试验区在工商登记制度上大胆尝试,将政府不该管的事情还给市场。根据《若干意见》,自贸试验区内,除法律、行政法规对公司注册资本实缴另有规定的外,其它公司试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首次出资额及比例、货币出资比例、出资期限等也不再受到限制。从“实缴制”向“认缴制”的转变意味着放开门槛限制,理论上一元钱都能办公司。同时,除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规定的企业登记前置许可事项外,在自贸试验区内试行“先照后证”登记制度,试验区内企业向工商部门申请登记、取得营业执照后即可从事一般生产经营活动,这一措施将有利于破解“审批难”的困局,进一步降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不仅如此,从明年3月起,试验区内企业年检将不再以行政审批的方式,而改为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制度,这在全国属率先改革,此举将大大降低企业创业投资的门槛。
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显示,在外资管理上要探索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借鉴国际通行规则,对外商投资试行准入前国民待遇,研究制订试验区外商投资与国民待遇等不符的负面清单,改革外商投资管理模式。采取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由政府公布准入行业范围,减少行政审批,是“小政府大社会”改革理念的先行先试,也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便利。
2013年版负面清单编制特别管理措施共190项。截至11月底,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办理外资新设97户,其中投资行业在负面清单以外实行备案的84户,占86.6%,与负面清单设计时备案项目占比85%的预测目标非常接近,符合试验区产业发展导向。目前,已经启动2014年版负面清单的编制工作。负面清单领域的内容非但不会增加,反而要逐渐缩小,对外资开放的程度和领域将越来越大。
一切为了可复制
中国未来的改革不是寻求地方的政策突破,而是寻求能够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建设。上海自贸区的使命,注定了它不单是服务于上海的。
中国商务部国际经贸关系司副司长孙元江表示,中央赋予上海自贸区进行“制度创新,先行先试”,其政策的最大特点就是可复制性。在未来两至三年,要将自贸区建设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将这些政策推广到全国,以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并为中国的多边自贸区谈判铺平道路。因此,上海自贸区的启动不应被视为刺激短期经济增长的手段,其最终目标是向全国推广,以促进中国长期经济活力。
2013年12月2日,央行终于发布了令市场望眼欲穿的《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了30条“先行先试”细则,从投融资汇兑便利化、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深化外汇管理改革等七个方面勾勒出一幅自贸区金融改革路线图。据此,央行上海总部已拟定改革进程的时间表:希望3个月时间大部分措施落地实施,半年的时间初步探索总结试验区改革成熟的经验,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金融管理模式。
对于可复制性,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丁剑平教授表示,自贸区真正难的不是在区内,而是如何推到区外,如何在区外进行复制。制度的复制肯定会有阻力,复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克服阻力的过程,一个攻坚某些利益垄断的过程。
上海自贸区挂牌以后,在中国掀起了一阵“自贸区”热潮。目前,已有天津、广东、浙江、福建、山东、江苏等省市提出筹建自贸区设想,已有12个省市提出了自贸区的申请。12月4日,商务部有关负责人在“自贸区建设”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商务部已赴多地调研,正在对下一个自贸区城市进行评估。
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多极化和全球化仍是主流趋势。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更大范围内、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上,扩大开放程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依托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发展,努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更多阅读
上海自贸区成功扩区浦东:“上海就是浦东,浦东就是上海”成为现
(铁南注:其实标题还可以加上一句,“上海自贸区就是浦东,浦东就是上海自贸区”。此次确定扩区范围包括了陆家嘴、世博、前滩、金桥、张江等区域,这些地区基本上覆盖了浦东过去20年间发展起来的最繁华地区,大部分处于内中环区域,而这些区域将
粤港澳自贸区 上海自贸区发展
传粤港澳自贸区获高层同意 天津或是下一个10月中上旬,广东省高层与南沙、前海、横琴三大平台负责人曾赴京游说决策层,寄望国务院能尽快批复粤港澳自贸区草案,允许广东先行先试,不再等待上海自贸区的试验结果。前述消息人士还透露,从目前
上海自贸区什么意思 上海自由贸易区概念及范围(图) 上海自贸区范围地图
2013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自贸区挂牌时间将定于9月29日正式挂牌。上海自贸区什么意思,上海自由贸易区概念及范围详解。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区域性试验区,上海自贸区的范围涵盖上
上海自贸区到底砸了谁的饭碗?(上) 砸人饭碗犹如杀人父母
一、真是来之不易的馅饼《上海自贸区》的方案早在十年前就与上海洋山深水港的项目一并提出了。据说是以上海保税区的名义上报发改委和商务部的,却迟迟得不到批准。记得当时的市委书记第一次召我去他办公室时,就叹苦经说:上海越来越困
上海自贸区是干什么的? 上海自贸区是怎么回事
上海自贸区是干什么的?文/于汉道9月29日,在上海市浦东,一个29平方公里的自由贸易区将正式挂牌成立。上海自由贸易区是干什么的?国务院发布的公报中是这样说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试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以及利率市场化。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