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会做事,又会做人,却又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低调,反而很会通过作秀引来皆大欢喜——作为处境通常微妙、结局通常黯然的二把手经理人,唐骏却能“始终”将进退的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4个月前,唐骏以“10亿元身价加盟新华都”,再度刷新了中国职业经理人(更形象的说法是“打工皇帝”)的最新记录。两个半月之后的7月31日,新华都于深交所上市,事实证明,新华都集团董事长陈发树给出的这个价码,不算过分,不算奢侈——新华都开盘报价28.33元,全天涨幅高达160%,有人估算,“发哥”的财富当天再增13亿。
4年前,还是唐骏,以当时几乎令人目眩的“4亿元身价”,弃微软加盟盛大,同样刷新了记录。当时,还引发了“唐骏到底值不值4个亿”的争论。当然值!陈天桥4个亿的付出,换来的是唐骏不知疲倦地往返于上海与华尔街,最终让盛大重获投资者的认可;期间不乏一周为盛大赚进4亿美元的妙棋。他还鼓动老板“炒新浪的股票”(最初被认为是收购新浪),大赚一笔(至少数千万美元)。
当然,一再刷新记录,还不单单是替老板赚钱的事。其他职业经理人,可能还会带给老板更多的财富。但是,为什么他们没能创造职业经理人的薪酬辉煌,而让老板给出天价还心甘情愿呢?唐骏的独特之处,显然就在于此,说他深谙职业经理人的“NO.2”之道,绝不过分。
唐骏最让人折服的,是不像部分职业经理人那样,离职时跟老东家闹得鸡飞狗跳,他能跟前任东家(都是全球首富或者中国首富)平和地分手,甚至还主动给他一顶荣誉桂冠——微软(中国)终身荣誉总裁、盛大董事顾问。
而且,他还能借机铺垫、承上启下,“秀”一把,让新东家跟着“沾光”——即使最默默无闻的一个老板,也会由此被公众视为新首富的“种子选手”。
这样的“NO.2”,哪个老板会不喜欢?
把“唐骏”当成公司经营
“我找了10年都没找到合适的人选,但第一眼就觉得这个人应该是你。”在上海的一间茶楼里,陈发树很认真地对盛大总裁唐骏说。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时间是今年年初。
后来的事,就顺理成章了。唐骏说,自己仅仅思考了一分钟,就决定接受邀请,加盟新华都任职CEO兼总裁。
陈发树很轻率吗?显然不是。唐骏事后分析,其中至少四成是由于自己的个人品牌。
这一点,在他跳槽盛大的过程中亦有体现。2003年12月8日,陈天桥第二次见微软中国区总裁唐骏,就直率地提出:“想不想一起做?”7天之后再度见面时,他们就把上班时间确定好了——2004年2月——陈天桥同样也绝非轻率之人。
经营好个人品牌,其实是唐骏一直以来刻意为之的。他甚至说,自己是把“唐骏”当成公司来经营的。从“微软—盛大—新华都”的三级跳来看,他的苦心经营是有效果的,甚至是奇效。
其实,意识到个人品牌重要性的职业经理人,应该不在少数。但真正肯用心经营、真正能经营好的,却为数不多。
更为关键的是,如何经营,甚至存在诸多误区。
实际上,从微软跳出的第一步,唐骏就显示了自己的与众不同。
在微软中国区总裁这个位置上坐过的人,都可谓商业精英。但是,“打工女皇”吴士宏从微软辞职后,撰写了一本《逆风飞飏》,详细阐述了她与微软的恩恩怨怨,并在当时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关注。无独有偶,她的接替者高群耀,在离职后几乎选择了同样的方式,并以《体验微软——我对微软说实话》一书引起轰动。尽管业界认为,高群耀是诚恳地回顾经历、分析问题,而没有仅仅停留在恩怨上,但很难说,这会是一种完美的方式。毕竟,哪个企业都不希望对自己的问题及隐忧著书立说——“家丑”不可外扬嘛!
离开微软,唐骏其实也蛮委屈的——总部解决他与微软大中华区总裁黄存义之间矛盾的方式,居然是让黄毫不知情地“被陈永正取代”,当然,唐骏也毫不知情——老外的思维真是简单、怪异啊,这是架构重叠、互相牵制的问题,又不是人的问题。
但是,唐骏没打算写书,尽管他在微软呆了10年,内幕知道得可能更多。“因为我会说很多微软的好话,而如果把微软写得太好,好处太多,那就没人看了。”他这样解释说。不但如此,他还好心地告诉陈永正:有微软大中华区,微软中国区总裁的位置,今后就不要再设置了——你看,这就是差别!
这是委曲求全吗?当然不。其实,唐骏很在乎自己的名声,他很早就注意到了职业生涯的规划,他不想因一时的冲动让自己的职业生涯抹上瑕疵,这也是他不会与老东家“交恶”的原因所在——那不划算。
把每一次职业经历当作修炼
正如当初去微软抱定了“偷师学艺”的打算一样,唐骏在盛大的四年,同样没有虚度。
跟在微软一做就是10年,且从高级项目经理慢慢爬上中国区总裁的宝座不同,对于盛大乃至公众而言,唐骏这次是个“空降NO.2”。尽管他头顶“中国IT界第一经理人”的光环,但从跨国公司一步迈到民营企业,他能否适应、能否有所作为,就成了自然而然的疑问——于是关于他是“花瓶”的说法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非但如此,基于质疑,外界还一度风传他将离开盛大,原因很简单,他在微软也是个强势总裁,恐难以跟强势的陈天桥磨合太久。
这个说法,似乎有着足够的事例支撑。譬如吴士宏,加盟TCL之后曾一度踌躇满志,3年后,却是以“健康原因”离开。直到离职,她也没能进入董事会。
再比如何经华,2002年5月,这位Oracle(甲骨文)前高管,以“用友新任总裁”的身份亮相,值得关注的,还有他500万的年薪及“打工皇帝”的封号。仅仅两年半之后,强势的何经华就不得不黯然而去,曾在业界流传的“何王(文京)恋”,亦成“镜中月、水中花”。
这些,当然都是唐骏所不希望的。他刻意地避开了“风头”,抓住了“凤尾”。譬如,即使你在传言满天飞的2005年向他求证会不会离开盛大,他也会避实就虚、一脸轻松地说:“可能他们是不了解我的缘故,知道我的人都不会这样认为的。”而且,他还会特别真诚地向你描述盛大是一家多么有朝气、有前景的企业——尽管2005年年底盛大的财报巨亏5亿。
更重要的是,唐骏刻意地不抢陈天桥的风头。坊间传言,他会把发给自己的一些邀请函,悄悄改成“陈天桥”转发出去。他甚至情愿在《头脑风暴》节目中“牺牲”,并被质疑为表现得“迷迷糊糊”,“因为他(指观众)问的问题应该陈天桥回答,我回答不合适。”他解释说。你看,这根弦儿简直绷到了无处不在的地步。
当然,唐骏更值得称道的是,身为“NO.2”的他,并不是以“辅佐”的心态来做事,他更乐意传递出的信号是,自己是以“公司合伙人”的态度来做事。
在盛大股价暴跌的2005年,陈天桥四处发泄着自己对华尔街的鄙视和不满。唐骏却表示:“华尔街不懂中国市场并不代表不要跟它做沟通。相反,这正需要经常沟通,因为我们最后的目标都是希望成功,希望双赢。”
于是,这项艰巨的任务,就由他承担了。而且,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成功说服了投资者,让盛大股价走出谷底。但是,他却努力使公众认为:那些对盛大发展有益的战略和决策,其实都是出自“陈NO.1”——你想,陈天桥能不私下里对他心存好感吗?
另一个震动业界的著名案例,是盛大成功收购了起诉自己的韩国Actoz公司,尽管唐骏是这一妙笔的绝对主角——他甚至飞到韩国和Actoz董事会谈了三天三夜,但他却真诚地对公众说:“盛大把敌人变成了自己人,这是陈总的创意,我去执行的。”——在所有公开场合,唐骏都会恭恭敬敬地称小自己11岁的陈天桥为“陈总”。
有评论认为:唐骏在盛大四年,也是盛大由名不见经传的小游戏公司发展成一家国际化、规范化的上市公司的四年。这四年里,唐骏经历了盛大发展的几乎所有重要节点——上市、收购韩国Actoz、免费平台运营,能够化解诸多暗礁、地雷,唐骏功不可没。所以,花一个小时、付出四亿元代价说服唐骏加盟,是陈天桥做得最为正确的事情之一。
不搞“公司政治”,在敏感的位置上不给人留有“想象空间”,也是唐骏在盛大演绎完美的重要方式之一。实际上,许多职业经理人之所以失败,就吃亏在这一点上。
唐骏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不跟同事谈论工作之外的任何事,不论是非——永远只说“行”、“不行”,不远不近——甚至不进下属的办公室,不搞特殊——跟员工一样坚持每天工作12个小时,站定最中庸的位置。他自己的总结就是“简单、透明”。其实,从百安居跳槽阿里巴巴任CEO的卫哲,在此方面也颇为高明。在办公区,他永远都是低头急匆匆而过,甚至不跟任何人打招呼,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他手头永远有比打招呼要重要得多的事情。
盛大前副总裁朱威廉曾与唐骏一起共事,他给出的评价是:“唐骏作为职业经理人,几乎完美。”
而唐骏也乐得把这四年的修炼看做自己职业生涯的最重要节点——“我过去职业生涯中最成功的案例,就是我在盛大的表现”。
这个节点的顶峰,也是盛大的顶峰——在2008年年初几乎“成为中国最赚钱的网游公司”,还是他离开的时刻——他说过:“职业经理人在企业低谷时跳槽,是贬值的。”
会做人、会做事,还要会作秀
有人说:做职业经理人并不难,难的是一直保持职业。
公正地说,唐骏做到了。而更为难得的是,他擅长“秀”,并擅长把握“秀”的火候。尤其最近四五个月以来,唐骏可谓“秀”得顺风顺水。
先是4月15日在北京饭店召开个人发布会,正式宣布以10亿元“转会费”加盟旗下涉及金矿开发、房地产、旅游、投资等多个产业的福建新华都集团,一时成为公众关注的最大热点。这符合他的名言——“会做人、会做事,还要会作秀”。
之后,在几所院校的演讲,风趣、幽默、别出心裁,无论在校园还是网上,都收获了大量“粉丝”的青睐。甚至,他每月花费12万住宾馆都被爆炒。最近一次,则是花10万元看奥运会。
当然,这样的“秀”,绝不是乱“秀”,更不是漫无目的地“秀”。见过新华都董事长陈发树的人,都知道他异常低调,且不善言辞,据说他回答任何问题,都是几个字。所以,唐骏要实现自己的诺言,让这位“陈NO.1”成为新首富的话,推销新华都,自必不可少。
这也显示了唐骏的高明之处,“秀”与“不秀”,要因人而异。盘点其他职业经理人的失败,把握不好“秀”与“不秀”的度,也是其一。当“NO.1”还自得于“活动家”的时候,你出来“秀”,老板心里肯定不舒服,“这家伙要干嘛?真以为这企业是他的吗?”
如今,唐骏的分寸感也让人吃惊,他似乎永远都举止得体。这并不是说,他不会出错,只是修正得非常好而已——正如他非常在意自己有没有口头禅,若有,两周之内必会改掉。据说,他在盛大时曾“爽约”,被对方写在了博客里,事后,他立即让公关前去积极、主动地沟通。更关键的是,之后他约人总会提前到,就是怕让对方等他。
实际上,这更像一种“修炼”。正如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马云最近所说的:“别人骂你也好、评论你也好,你就把它当娱乐新闻来看,这也是冬天的修炼,我觉得很重要。”唐骏的修炼方式跟马云类似:“回避所有关于自己的负面报道,拿到了也不看,完全排斥掉。”
不妨回顾一下,有多少职业经理人的失败,正是因为这种修炼不够?看到了负面、质疑,非要证明自己、急于应对,结果超出能力所及、一败涂地,或者越描越黑、无法收场。
当然,如果你真的认为唐骏就完美无缺、无懈可击了,那你或许也错了。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唐骏其实做得更多的是为自己加分的事,而没有发挥这一职位的应有作用。
一个鲜明的例子是,在微软时,他十分注意员工的感受,而且经常能让员工感动,譬如:他会让公司阿姨帮助员工代缴水电费,在工作日公司负责去机场和车站迎接每一个员工的家属,中秋给员工的亲友寄送月饼。但在盛大,他显然没把在微软的这套做法复制过去。
而且,由于他恪守所谓“简单”的原则,甚至不去下属的办公室,他对组织的影响,自然不会过深。所以,唐骏离开盛大之后,他的智慧能否影响盛大以及能影响多久,显然要打一个问号。
明眼人都会明白,说老板看中了某个经理人的能力而倾倒,基本是无稽之谈。老板真正看中的,永远是其身上凝聚的组织智慧——这种智慧显然来自于经理人曾经服务过的企业,而聪明的经理人,会把这种组织智慧吸纳于自身从而使身价提升。
当然,聪明的老板,也要有本事让经理人把身上凝聚的组织智慧释放出来,转化为自己企业的智慧。惟有如此,他苦心挖来的人才才是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作用。
而现在,对唐骏而言,随着从微软到盛大,再到新华都,其释放能量的程度似乎在加大,吸纳的程度却在减少,呈“贸易逆差”;而对唐骏的老板而言,如果花费巨大只买到了唐骏几年内的服务,而不是把他的精华化为企业的财富,显然也是不那么值得自得的。
当然,这也跟中国的商业环境不无关系。毕竟,老板习惯放权的(譬如王石)不多,习惯放名的(譬如任正非)也不多,近些年惟一稍微习惯点的就是放钱(还两度被唐骏拿到了)。所以,还不能说唐骏就代表了职业经理人最成功的典范,至少将来不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老板们得学会适应职业经理人文化,必要的时候可以学一学徐少春,在引入何经华时签个类似职权分工的协议(当然,以后看不看是另一回事)。
唐骏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这是现状,每个人都必须适应。”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