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随着38号文件的出台,国内29家主要银行冻结了对多晶硅行业的贷款。工信部等部委拟退出产业化招标,以特招的形式给新的多晶硅项目放行。
部委对多晶硅门槛准入标准无法达成一致,使得标准迟迟无法推出。此背景下,工信部为推动多晶硅产业的发展正拟推出多晶硅产业化招标。 本报记者独家获悉,发改委与工信部、科技部等部门的争议焦点在多晶硅电耗指标。发改委要求还原电耗60千瓦时/千克,但工信部、科技部认为应定在80千瓦时/千克,双方难以协调,因此标准难以出台。 2010年3月29日,国内首个千吨示范项目拥有者四川新光硅业总工程师张惠国向本报记者表示,还原电耗标准合理水平在80千瓦时/千克,但国内最大的多晶硅制造商江苏中能总经理蒋文武称,“60千瓦时/千克也行,关键是把标准具体化,不同设备对应不同标准”。 标准的推迟出台已对行业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2009年9月26日,发改委、工信部等10部委正式发布通知[国发(2009)38号](下称38号文件),指出多晶硅行业存在过剩产能的情况。 随之,国内主要银行被要求冻结对多晶硅项目的贷款,这导致国内在建多晶硅项目资金一度紧张,新建多晶硅项目亦无法获得银行信贷支持。一位参与标准制订的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在多晶硅行业准入标准未出台之前,新的多晶硅项目几乎停滞”。 根据记者了解,为了推动多晶硅的发展,工信部正在实施多晶硅产业化招标,以科研攻关的方式,上马年产3000吨以上的大型多晶硅项目。 电耗之争“争论的关键是电耗。”上述参与多晶硅产业标准制订的人士向记者透露,多晶硅的还原电耗与综合电耗是主要争议的指标。 根据38号文件的要求,“太阳能级多晶硅还原电耗小于60千瓦时/千克……到2011年前,淘汰综合电耗大于200千瓦时/千克的多晶硅产能”。 “单独实现还可以,但要在综合电耗不高于200千瓦时/千克的指标下实现还原电耗60千瓦时/千克其无可能。”上述人士表示,还原电耗现在国际上最好的水平在70千瓦时/千克,因此“在之前的讨论稿中,大家把还原电耗定在80千瓦时/千克,综合电耗定在200千瓦时/千克”。 “80千瓦时/千克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标准。”张惠国也认为,新光硅业采用国内制造设备,其还原电耗水平在87-90千瓦时/千克,“我们有一个炉曾达到62-3千瓦时/千克,但这不是平均水平,不具参考价值”。 80千瓦时/千克的指标获得了以工信部、科技部等代表的部委及相关企业支持,上述参与标准制订的人士称“新指标比较有可行性,只要是引进国外整套设备的话完全可以达到要求,国内设备进行改造也可达到这个水平”。 不过,新的电耗指标却引起了发改委的反对。上述人士透露“因为这与38号文的要求不同,等于是否定了国家刚刚通过的文件”。 “电耗问题都是因为企业和地方吹出来的。”上述人士显得有些愤怒。 据上述人士透露,38号文件中的指标来源于发改委等部委在2009年2月份开始的多晶硅调研。 “在重庆大全调研时,他们说自己的还原电耗在60千瓦时/千克。虽然有点吹,但不至于太离谱。我们估计他们能做到67-68千瓦时/千克,因为设备都是从国外引进的最好设备。这就引发了问题。”上述人士介绍,随后调研组来到扬州顺大,“他们最离谱,技术人员报出还原电耗50千瓦时/千克,综合电耗120千瓦时/千克”。 “调研过程中,大家争相报出超低的电耗指标,专家虽然提出不同意见,但多家一线企业提出,也不好讲什么。”上述人士表示无奈。调研组回京后,初步制定了还原电耗60千瓦/千克的指标,“从上报的数据来看,这个数字并不高,比最好的水平还是要高10千瓦时/千克”。 “近期,60千瓦时/千克的指标基本不可能做到。”张惠国坚称。 记者了解到,随着38号文件的出台,国内29家主要银行冻结了对多晶硅行业的贷款,“不仅是新建项目,在建项目也被冻结,后来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出面协调,在建项目才陆续解冻”。 张惠国说,新光硅业正在实施技改以达到新的能耗指标。 在38号文件的影响下,国内近期新建多晶硅项目停止备案与审批,据记者调查,业内正在等待多晶硅准入标准的出台,以建设新的多晶硅项目。 但由于多晶硅标准争议难以解决,作为力推多晶硅的工信部、科技部等拟推出产业化招标,以特招的形式给新的多晶硅项目放行。 质疑和招标 “产业化招标也是头一次听说。”国内一位最早从事多晶硅生产,任职于峨嵋半导体材料厂的人士回答本报记者。 据参与产业化招标文件起草的人士透露,此次工信部产业化招标规定为每条线的生产能为3000吨/年以上,“基本上就是一个大型多晶硅项目,竞标成功的企业将分享工信部1亿元的科研资金”。 科研资金并不是关键,事实上,一个年产3000吨的多晶硅项目总投资约27亿元,上述峨嵋人士称,“如果企业竞标成功,亦等于即获得一个多晶硅项目的许可,企业形象也大幅提升,同时另外还能获得相应的技术支持,特别是对获得银行融资有非常大的帮助,这可是国家项目”。 “这次招标工信部催得很急。”上述参与起草人士称,工信部要求在近一两周审核完毕,并开始向外招标。 准入标准仍在制定之中,但业内不少人士反对出台相关标准。 在38号文件中,多晶硅被指为属于高耗能和高污染产品,并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但上海市太阳能学会理事长崔容强向记者表示,多晶硅并不存在高能耗与高污染的问题,更不用担忧产能过剩。 据崔容强调查,国内制造每千瓦光伏发电系统总耗电为2620千瓦时,而这些能量大概能在2年的时间时全部回收,“不同地区光照强度不同,回收时间会有区别,但以目前情况来看,光伏电池获得10倍以上的能量收益没有一点问题”。 “我国多晶硅产业在国内发展了30多年均没有什么起色,总产能一直突破不了100吨,但进入21世纪后,在光伏的推动下,我国多晶硅实现跨越式发展,现在产能已经突破2万吨。”崔容强认为,是市场孕育了国内多晶硅的高速发展。 “虽然产能突破2万吨,但我国的多晶硅每年还有近半数要从国外进口。”崔容强表示,需求都无法满足,“何从谈过剩?” “一旦制订多晶硅准入标准,许多具有特点的多晶硅项目可能被扼杀在摇篮中。”崔容强称,在这一轮多晶硅降价潮中,不少多晶硅企业关门出局,“那些技术不好、污染严重的企业肯定会被淘汰出局,多晶硅通过市场竞争来筛选就可以了”。 国内多晶硅新进入者——鄂尔多斯(13.12,0.01,0.08%)多晶硅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开军向记者表示,“降低能耗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只有不断降低成本才能生存下来,60千瓦时/千克也没问题”。 国内从事多晶硅业务的河南尚宇新能源副董事长吴胜利亦认为,应该让市场来优胜劣汰,“就像我们生产的三氯氢硅(多晶硅生产的原料),原来的行业标准已经不适应现在市场对产品的要求,如果你的产品只达到行业标准,那肯定活不下去。另外,行业标准要执行很难,难保不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