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冷战时代的发展趋势 后工业化时代的发展趋势



      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对此国内外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作为企业经营者来说,如何深化改革,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走势如何,都是大家极为关心的问题。

  在已经过去的十年中,中国经济有了很大的飞跃,中国的经济总量成为全球第二,许多产品产量指标都处于世界第一位。但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和积累了不少问题。对于经济来说最大的问题仍然是经济结构不很合理,贫富差距加剧。面对这些问题,如果不继续深化改革,不进行全方位的改革,那么中国经济将会处于一种危险的境地。

  接下来该如何改?该如何发展?对此,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并提出了全面改革的六十条,这是解决了大方向问题。对于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来说,究竟该如何看、如何做?值得关注和深思。

  全方位的改革时代

  改革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先来看已经走过的十年。对于已经走过的十年,我在十年前曾经提出过“三位一体”优先发展的方式。所谓“三位一体”优先发展,就是要城市化、公共交通和汽车工业共同作为中国经济投资着力的重点优先发展。为什么这样说,这是因为,城市化是解决中国社会经济问题的根本出路,它可以给巨额的资金找到出路,也可以扩大就业,城市化过程可以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而房地产业有高额的回报,可以解决部分投资的回收和收益。当时,中国的情况是经济正在向“住、行”升级,城市扩大了,交通就要大力发展。汽车行业是其中的高增长行业,汽车多了需要解决交通特别是公路交通问题,城市化、汽车工业、公共交通特别是公路交通、铁路交通,显然都是连在一起的,它们关系着中国经济的走向和社会走向,需要共同发展。

  回过头来看看,经过最近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城镇化率有了很大提高,从20世纪末的30%多,增加到2013年已经超过51%。这十几年的发展中,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的亮点,但也是矛盾的集中点。这十几年,中国汽车工业飞速发展,2013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2000万辆,其中产量为2211.68万辆,同比增长14.76%;销量为2198.41万辆,同比增长13.87%。至此,中国汽车工业已经连续5年蝉联全球第一。而在200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才双双达到200万辆,十三年间增长了10倍。

  十多年来,中国的各类交通事业更是有了大的突破,中国高速公路建设起步于1984年,最早开工的是沈大高速公路,最早完工的是沪嘉高速公路。2000年年末,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16314公里,至2012年年底,中国高速公路的通车里程达到96000公里,超越美国的92000公里的州际高速公路,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速公路系统。另外,2008年8月1日,中国第一条高铁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到2012年12月底,中国时速达200公里以上的高速铁路里程接近13000公里。运营里程、运行时速、在建规模、发展速度,均位居世界第一。短短几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的路程。

  在已经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的城市化、各类交通、汽车工业成为引领中国经济的主要引擎和动力。除此之外,市场化程度、市场自由度都超过了70%,达到了比较高的状态。
 后冷战时代的发展趋势 后工业化时代的发展趋势

  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特别是在高投资的时代,也产生和积累了大量问题,主要是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东西差距。不可否认,市场和经济自由度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实际上,在中国,可以说那些非市场化最后的壁垒还在影响和阻碍着发展,而这些最后的壁垒必须在多方面统筹的过程中才能得到最后的解决。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破除各方面体制的弊端。这是因为改革开放和发展到了关键阶段,许多问题必须要在未来的阶段得到化解和平衡。

  如果要问2014年以及今后一段时期里中国发展的趋势如何,实际上这与全面深化改革的进展有关。鉴于中国的许多问题需要在今后几年甚至十年左右才能得到化解和平衡,因此,未来的改革决定了发展方式,发展方式也就决定着2014年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根据中国社会经济目前存在的问题,改革和发展仅仅在某一方面和某些方面是不够的。仅就改革和开放来说,必须是全方位的改革和开放,全面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从而打破计划和行政力量最后的壁垒,全面建立在法治框架下的市场经济体制。

  向后工业化发展阶段迈进

  鉴于改革必须和发展结合在一起,根据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需要多方位发展,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又要重点突破,那么这个重点应该是什么呢?

  我认为,应该是后工业化阶段的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多位一体发展,以及与此相关的企业发展机会和机遇。为什么要这样说?在笔者看来,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本质实际上是一个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过程。在最近出版的《现代发展经济学》一书中,笔者分析研究了近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从中发现,无论是西方社会,还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实质就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过程。制度、体制、机制都只不过解决的是发展方式和手段。改革开放初期阶段,中国主要加快的是工业化的进程,最近十多年来城市化进程在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都是一个不断投资的过程。实践表明,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实际是投资和消费的转换过程,只不过是在不同的阶段,投资和消费在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而已。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大规模投资,从1980年到1990年这十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大约是1950—1980年这三十年投资的总和。从1990—1999年这十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十年投资总额的10倍,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而2000—2009年这十年,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又是第二个十年的10倍。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共364835亿元,名义同比增长20.6%,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9.3%。可以看出,投资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或者说是第一动力。然而,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初步完成,持久的、大规模的投资将是不可持续的。

  目前,由于行政力量的强大和市场机制还未完善等多方面原因,在发展过程中工业结构、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有钢铁、水泥等基础产业产能大量过剩。从生产经营的角度来看,各个企业仍然是以加大产量为目标,就生产资料方面来说,2013年粗钢年总产量预计7亿吨左右,由于产能的过剩,市场竞争剧烈,钢铁一吨的利润还买不了一根雪糕。产能过剩的后果是企业效益大幅下滑,经营困难。随着经济增长的回落,许多行业都将在一段时期内保持激烈竞争的局面。在此情况下,一些企业会不断退出原有的领域。要解决退出问题,新兴产业要跟上,然而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创生在短时期内也不是那么容易。从而,对于传统产业来说,流程再造、重组是一条再生和发展出路。

  从2013年的经济运行情况来看,由于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处于一种强劲的势头,因此也有一些行业形势还比较好,诸如水泥的需求量一直在攀升,鉴于市场需求旺盛,水泥行业形势比钢铁行业要好一些。铝合金制品的产量大幅增长,一方面是由于国内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主要是国际需求的增长。由于生产资料的强大需求,因此用电量仍保持高位,进而对煤炭的耗费量巨大。从整体上来看,由于产业结构始终处于一种失衡状态,再加上产能过剩,生产性企业整体效益都不是那么乐观,中小企业大多不死不活。

  总体来看,目前中国在国际上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也一直在大量地耗费资源、能源来促进生产,从而保证国内就业和稳定,最终表现为用大量耗费原材料和能源来支援发展中国家发展并换取外汇,同时购买巨额美国国债来支持美国经济的发展。这种状况在短期内仍然难以改变。要改变这种现象,只能通过加快后工业化进程才能实现,这个过程估计至少还需要八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早在2005年,中国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达到50,这表明中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与此同时,北京紧随上海步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随着前些年的快速发展,到2010年天津、广东已处于工业化后期后半阶段,浙江、江苏、山东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前半阶段。辽宁、福建处于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山西、内蒙古等十省份处于工业化中期前半阶段,河南、湖南等十省份处于工业化初期后半阶段。再经过这三年的发展,河南、湖南等十省份基本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除贵州尚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西藏尚处于前工业化阶段之外。各种情况都表明中国的国情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但从一个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而且正在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也就是说,中国即将迎来后工业化阶段。

  通常按照工业化发展速度,人类社会可分为前工业化、工业化和后工业化三个时期。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的后工业化时期大体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特点是城市的中枢管理职能更加强化,城市消费者的要求更加多样化,电脑技术和数据通讯网络所构成的物质机制使城市的经济状态和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革。根据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后工业化阶段的显著特征是社会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市区人口和企业大量向郊区迁移,产生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形成卫星城镇以及城市地域互相重叠连接而形成的城市群和大城市集群区。

  国际上通行的后工业化阶段的标准是第三产业占比超过70%。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中国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4.6%。虽然,从总体上来看,中国进入后工业化阶段还有差距,但从2007年北京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以后,上海、天津、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越来越多的地方和地区开始向这一阶段转变,并且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这一速度进一步加快。从整体上看,一个国家不可能在一个时间节点一下子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但很多地区会在一定的时段内实现这一目标。中央决定2014年要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将进一步加快这一进程。明白这一点,看准这一目标,将会对此的推进以及对企业的发展和转型大有裨益。

  城镇化与现代农业

  中国地大人多,发展又不平衡,中国的城市化决定了其过程只能是城镇化。最近几年,中国的城镇化速度加快,城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由于中国是在短短的几十年之内来完成西方社会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所走过的城市化路程,再加上各种限制和资本市场的发育不充分,在已经过去的十年里,不少人和企业利用原有的资金优势,获得大量土地资源,在城市化过程中发了大财,从而加剧了贫富差距。由于中国的城镇化是在短期内快速实现的,许多农村在很短的时期内变成城市,因此,这个城市化过程也是和未来的逆城市化过程同时并行的。

  在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下,城市化的农民并没有享受到城市人应该享受的相应福祉,所以,未来的城镇化需要新型城镇化。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要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2013年底,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后,国家发改委根据参会代表提出的一些意见对规划进行了修改并上报国务院。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2014年必须开好头、起好步。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积极稳妥扎实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

  按照目前的发展,新型城镇化必须和现代农业结合起来。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据笔者对此的考察和了解,最近几年,一些地方在不断探索新形式农业的发展方式,特别是农业在向着工业化、规模化、多业综合的方向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随着土地流转政策的放宽,大量资金将会涌入农业领域,中国广大农村将迎来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

  只有在后工业化阶段,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农业协调发展,才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提供更大的平台。如果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协调发展,中国的经济才会在未来的阶段相应完成后结构趋于平衡。因此,改革要围绕着有利于这些方面进行发展。改革和发展相辅相成,不能单纯地改革而忽视发展,也不可以只讲发展而忽视了改革,否则将会引起新的不平衡。

  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后工业化阶段,新型城镇化以及现代农业将为企业提供新的机会和机遇,特别是在这个过程中为第三产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和企业家座谈你会发现,很多人都会说现在的企业经营困难,钱难赚。之所以会是这样一种情况,从整体上来说,中国经济实际上是处于一种转型和结构再提升的阶段。这个阶段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一些产能过剩的企业会逐步退出以至于被淘汰。只有及早认识到这一点并采取相应措施的企业才会争取主动。传统产业要不断进行新的重组和升级,经营模式和方式上要进行创新。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农业发展能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过剩产业转型以及新型城镇化的协同,将会创造出许多的机会。所谓危机中蕴含着机会的意义正在于此。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农业的发展一直受到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发展缓慢。现代技术将使农业发生质的变化,农业将由传统的生产模式,改变成为工业化、产业化的生产模式,将为企业提供众多的投资机会和发展空间。特别是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的共同发展,将创造更多新机会。

  对于企业来说还有一个方面很重要,这就是所有的发展都要有资金的支持。中国社会目前面临着财富重新分配的新的局面,这种局面与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关。传统的金融体制已经远不能满足现代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只发展产品生产不行,更重要的是金融市场的发展。中国老百姓有高储蓄的习惯,这一方面与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有关,更重要的是与社会保障的不确定性有关。中国百姓手中有大量闲散的资金,缺乏适合老百姓理财或投融资的平台,老百姓省吃俭用的“剩余”只能放在银行,因此,中国普通百姓只有低微的“劳动收入”,而没有“资本收入”,这是造成当今中国社会贫富差距加剧的根本原因。加快金融改革和发展势在必然。金融产业、金融市场的发展将为改革和发展提供动力,同时也会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的所有职能都是在主动与被动的过程中开展。所谓主动就是一方面中国的改革是在政府的力主和推动下进行,所谓被动就是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的权力是在改革的推进中被逐步削弱和放开的。政府的力量太强大是推动改革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行政力量的太强大会扭曲市场或者成为市场化的阻力。未来的改革需要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的壁垒,使市场力量全方位得到释放,真正形成在法治约束下的发展状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20407.html

更多阅读

一组冷战时期的轰炸机图片 冷战时期苏联经济

B-47“同温层喷气”是美国空军20世纪50年代主力战略轰炸机,波音公司研制,1951年服役,共生产了2060架,未参加过实战,动力为6台涡喷发动机,装2门20毫米航炮,可载各种普通炸弹和核弹,最大载弹量9072千克。翼展35.4米,机长33.5米,高8.5米,最大起飞

“冷战”的起源与终结 冷战的起源

二十多年前发生的东欧剧变、德国统一、华约和经互会解散、苏联解体等一系列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被看做一个时代——冷战结束的标志。20世纪的冷战是以苏联集团的变革和瓦解而宣告结束的,作为其对立面的美国及西方集团因此而产生了“胜

后冷战时代的发展趋势 后工业化时代的发展趋势

      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对此国内外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作为企业经营者来说,如何深化改革,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走势如何,都是大家极为关心的问题。  在已经过去的十

后工业化时代 中国餐饮后工业化时代的运营模式探究

     传统食品后工业化时代的标志性特征是,成立一系列的传统食品研发、生产、加工企业,这些企业按照国家标准生产供应给餐饮零售终端的标准化传统食品,供餐饮消费者自由选择,当然,为了增加餐饮企业的吸引力,餐饮企业也可以为消费者提

工业化的前提条件 谈传统食品后工业化以品牌化为前提

     中国传统食品的工业化很多餐饮企业在尝试,部分餐饮连锁企业已经做到了传统食品的工业化,然而,做为传统食品的零售终端,餐饮企业经营的工业化食品完全是依靠自身的工业化能力来实现,鉴于中国餐饮企业的工业化研发能力的现状,传统

声明:《后冷战时代的发展趋势 后工业化时代的发展趋势》为网友有星残梦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