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过去没有将服务业纳入GDP计算也许并不准确,否则,有关中国服务业GDP占总GDP33.6%的说法从何而来?不过,在中国,由于服务业概念不清晰、产业范围界定模糊、统计口径不一、对新兴服务业关注不及时,导致服务业GDP计算不实倒是事实。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与服务业在我们经济活动中的“弱势”地位是相关的。
服务业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三产业,也是市场最细化、最专业、最具创造潜力、最有延展性的产业。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服务业一直被排除在生产型行业之外,而被作为纯粹的消费型产业,在餐饮、旅馆、交通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圈圈内打转转。尽管,历经20多年的发展,服务业已在市场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但在许多地方的经济发展思路中,服务业仍然处于“弱势”地位,为工、农业拾遗补缺。服务业的“快跑”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服务业仍然没有被纳入经济“领跑”者的行列,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被大大低估,因此影响着地方政府对于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决心,发展制造业仍然是地方提高GDP增长速度的制胜法宝。
的确,有不少新兴的服务行业是由制造业派生并依附于制造业而存在的。但反过来,服务业的兴起与发展又提升着制造业的附加值。对服务业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司长杨伟民有过生动的解释。据媒体报道,在一次经济论坛上,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卖掉1辆汽车,得到1万美元。这1万美元会作如下分配:3000美元给了韩国的装配工人;1500美元给了日本的零部件制造商;400美元给了新加坡、日本、台湾的配件商,上述部分都属于制造业的收入。剩下的4000多美元则可能作如下分配:750美元给了德国的设计师;250美元给了英国的广告公司;剩下的金额给了汽车策划师、律师、说客、保险公司、股东等。在这1万美元中,服务业收入占了近50%。
这个例子还可以延伸出去———
消费者以一万美元买了一辆汽车,在接下来的数年时间里,他可能要在汽油消费上支出1000美元,他需要到专业的汽车维护服务连锁店给汽车定期做保养,还要在适当的时候为汽车做一下“美容护理”,偶尔也会给汽车安装上诸如“定位系统”一类新的功能配饰……这些消费支出都是为了满足对汽车售后服务的需求,都产生了服务业的产值。即使是一周一次,消费者花10元钱请街头洗车游击队清洗汽车。汽车贷款、汽车保险、汽车资讯、汽车广告、汽车娱乐、汽车俱乐部、汽车租赁等等,正是这些完善的售后服务和丰富的售后延伸产品,完善了汽车产业链、刺激了市场消费,使得汽车制造业有了不断扩张的底气。
完善服务产值统计,明确服务业在GDP中的地位,也就是正视服务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在分析中国未来15年的发展时曾提及,长期维持一个较高的投资率来拉动经济发展,可能不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随着消费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消费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城乡差距的逐步缩小,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会逐步逐步增强,目前投资的贡献份额平均在40%以上,未来十几年中间我想有可能它的贡献会降到30%左右,而消费的平均贡献率会从眼下的50%逐步的提高到60%左右。而这被提高的10%贡献率的提高从哪里来?就来源于服务业。
眼下城市化浪潮席卷全国,城市化的外在表现多集中在旧城改造、地铁建设等大规模投资项目和房地产产业发展上,而其内在的城市服务功能的提升却相对滞后。比如金融服务的深化、物业管理条例完善、家政服务市场规范、大众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等等。旧城总有被拆完的时候,地铁也不会无限制地延伸,至于房地产市场,眼下是否是走在剃刀的边缘还说不定,而市场对各类服务的需要却是可以无限地挖掘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