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11日前,我国将取消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地域、股权和数量等方面的限制。来自中国商业联合会的消息称,目前全球零售企业200强中,已有12.5%的企业进入我国,还有12%的企业已经进入亚洲,正随时准备进入中国。
一夜之间,闻名世界的百货零售巨头家乐福、诺马特、麦德龙、伊藤洋华堂、普尔斯玛特、欧尚成为我们的邻居。
它们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买米、油、盐、菜不再光顾自由市场,政府曾绞尽脑汁也难改变的沿街为市的小农经济在这些外资超市舒适的购物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得到了改变。于是,自由市场进室内算是慢慢得到了认可。上海的家乐福超市更是打出买东西送早餐的牌,让那些几十年都习惯了大清早逛自由市场的大爷太婆们彻底与历史决裂。
外资零售的到来,改变了国内零售业的布局。
为了挤占竞争对手的生存空间,各种各样的大血战、价格战、圈地战、口水战不绝于耳。竞争的结果,是目前在我国的大型综合超市中,外资企业占拥有万平方米以上门店企业数的61.5%。一大批国内老店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也孕育了一批像北京华联、上海联华等国内零售行业的新军,他们在战乱中成长,应该是最有生命力的。
当然,外资零售也在不断地为适应生存而改变。
成都人都知道,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外资零售不是家乐福,而是巴黎老佛爷百货。不过老佛爷的固执,让它尝到了关门的苦果。后来者有了前车之鉴,也在改变着自己的经营模式。一个典型是以会员店形式起家的普尔斯玛特,在会员制遭遇水土不服,以至于发展速度大大落后于竞争对手的时候,果断地将旗下非会员制的诺马特列为发展重点。与美国人的聪明灵活相对应的是德国的麦德龙,就没见过它生意好过家乐福的时候,还不是那什么会员制在作怪。
而现在,我们还要为生存而变。
年底渐行渐近,外资零售的又拉又打,也给中国同行讲授了一个真理:必须改变。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认为,2004年以后,外资零售的限制进一步降低,这些“价格杀手”会更加“变本加厉”地以价格战的形式席卷整个中国。怎么办?3月16日的“全国流通改革发展工作会议”无疑成为中国零售业史上的一次“遵义会议”,我们必须变,那就是成立15家“本土零售企业国家队”,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国家的态度很明确:不能让外企主导零售业。郎咸平也以香港零售市场下结论:国内零售业必须实力雄厚。
北京近水楼台先得月,会议结束第二天,北京市商务局就已经与北京市发改委联合制定了《关于促进连锁经营发展实施意见》。3月22日,重庆市政府正式下文,同意组建国有独资公司重庆市商务集团,注册资金3000万元。其实,西部商业重镇成都也没闲着,早在今年年初就发文进一步促进商业连锁企业发展,争取让红旗插遍全中国,互惠垄断大西南。
不过,在美好愿望的背后,我们不应忽视市场的力量。毕竟一年4.5万亿元的消费额是理性的消费者奉献的,光有爱国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谁能为消费者改变,谁能真正取悦消费者,才能成为真正的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