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中国连锁业
经历了2001年和2002年的数量规模快速扩张后,2003年,连锁企业已开始向重质量效益的方向转变,规范经营、加强管理已经成为连锁企业关注的重点。而据保守测算,全国连锁经营企业的销售总额已超过7000 亿元,占到了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5%以上,显示出连锁经营这一现代流通方式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日益突出的作用。
我国连锁经营经历了2001年和2002年的快速规模扩张后,2003年,连锁企业已开始自觉地向重质量效益的方向转变。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调查统计显示,2003年,全国前100家连锁企业在门店总数和营业总面积的增幅分别下降9%和17%的情况下,销售额由上年的2465亿元增加到3580亿元,达到了45%的增幅,大大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而据保守测算,全国连锁经营企业的销售总额已超过7000亿元,占到了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5%以上,显示出连锁经营这一现代流通方式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日益突出的作用。
对规模扩张更加审慎
连锁企业的生命力在于它的规模效应,而这种规模是建立在自身资源和能力的基础上的,如果片面追求扩张速度、大规模跨地区开店,相应的管理跟不上去,到头来规模只能成为增加企业成本的负担。这方面失败的案例国内外都不鲜见。
但在刚刚过去2003年,我国连锁经营正出现可喜的变化,大多数企业都在规模的扩张上放慢了脚步,将重点放在了加强内部管理上。统计数据表明,2003年百家连锁企业门店总数达到20424个,比上年的16986 个增长了20%,营业总面积达1907万平方米,比上年的1334万平方米增长42%。而2001年增幅则分别为62 %和56%。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郭戈平分析指出,2003年企业店铺数量增幅低于面积和销售额的增幅,这其中固然有大型综合超市店铺数量比2002 年提高1%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它说明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条件下,规范经营、加强管理已经成为连锁企业关注的重点,连锁经营正逐步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这种变化同样可以通过百家企业效益的增长来佐证。虽然由于市场竞争等因素,2003年的毛利率为12. 4%,比2002年的12.7%有所下降,但平米效益和人均劳效分别增长了5.88%和14.34%,说明企业的劳动效率有所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2003年上半年餐饮企业受到了非典的影响,但从百家连锁企业中12家餐饮企业全年的经营状况来看,企业的规模仍然得到了扩大--销售额增长了42%,门店数量增长了22%,营业面积增长 14%,员工数量增长25%。而且从效益指标上看,企业的平米效益提高了12%。
实际上,连锁业的这种质的飞跃,从企业日常最为关注的管理细节和流程上也可以显现出来,许多企业比以往更加重视自有品牌的培植、品类的细化管理、供应链的再造等等。
同时,2003年发生的大并购案只有两例,上海四家大型企业组成的百联集团挂牌,大商集团以1.06亿元收购天客隆92%的股份。去年的并购案之所以少于上年,其中的原因既有2002年并购中产生的一些遗留问题对2 003年的连锁企业发展造成了影响,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连锁企业对规模的扩张更加审慎。
在重质量效益的同时,连锁企业并没有停止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随着一线城市零售网点的趋于饱和以及竞争的越来越激烈,二三线城市已经成为许多连锁企业又一扩张热点区域。大型连锁企业进入这一地区,或兼并当地企业,或直接投资开店,加剧了中小城市的商业竞争,物业价格也有所提高。事实上,在2003年,百家零售企业中发源于中小城市的连锁超市企业已经达到了21家。
民企外企升势凸显
民营和外资企业的快速发展,也成为2003年连锁行业的一大亮点。
统计结果显示,2003年的百家连锁企业中,民营企业数量超过了40 家,比2002年多了10家;销售额达1302亿元,占总销售额的36%;店铺数量达到6397家,占总店铺数量的31%。特别是在餐饮业态中,民营企业所占比例超过了80%。
与国有或国有控股连锁企业相较,虽然民营和外资企业店铺数量仅占百家企业店铺总数的43%,但销售额的比重已达52%,超过了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
外资企业在中国零售市场的发展变化一直为国内业界所关注。在2002 年的连锁百强中,外资企业为8家,销售总额为290亿元,占百强的12%;而在2003年的百家连锁企业中,外资企业已上升到11家,销售额达236 0 亿元,占百家企业的16%。有关人士分析说,由于麦当劳、普尔斯马特、易初莲花、太平洋百货、百盛、万客隆等外资连锁企业没有上报数字,实际上,如果全部统计在内的话,百家连锁企业中的外资企业数量将会增加不少。
随着今年底中国零售业对外资的全面开放,未来的百家连锁企业中外资企业的销售额和店铺数的比例还会继续增大。
另外,纵观在2003年各种所有制连锁企业的情况,可以看出,连锁企业对于资本的追求都显示出极大的热情。联华超市2003年6月27日在香港上市,北京物美商业集团11月21日在香港联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近来,天津的家世界、深圳的茂业商厦和铜锣湾百货等企业都对外界披露了希望在香港上市的消息。
中小企业生存抉择
调查统计表明,虽然2003年百家企业平均销售额达35亿元,但仅前 10名的销售额高达1508亿元,占百家企业总额的42%,单个企业的平均销售额达到了151亿元,显示出连锁行业集中化程度的进一步加强。
这样的竞争环境下,中小企业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是等待时机争取有利条件被并购,还是壮大实力求发展,成为摆在每个中小企业面前的问题。
事实上,走联合之路已成为众多在夹缝中生存的中小零售企业的共识。继北京大中、上海永乐、河南通利等9 家家电连锁企业合资注册的上海中永通泰电器营销有限公司在2002年7月正式投入运营后,2003年 10月31日,在武汉召开的第五届中国连锁业会议上,由湖南步步高等6 家中小超市组成的中国第一家跨区域超市采购联盟--上海家联采购联盟有限公司也宣告成立。在河南,也有规模更小的4家民营超市在郑州成立联合采购办公室,实行统一采购。广东的药品连锁企业也开始了类似的实践。
分析报告指出,面对大企业的竞争,加之一些传统国有企业机制上的约束,多数企业多业态并存,有限的力量被分散,加上在资金和管理方面的瓶颈,中小企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但分析报告同时指出,由于中小型超市企业的经营灵活,个性化特点突出,更能适应本地区的情况,有些特点是大企业不能模仿的。加之通过联合采购降低价格,中小企业的发展仍将是连锁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
郭戈平表示,实际上,欧洲、日本等许多国家都有许多中小企业联盟的成功案例,协会正在积极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希望能为中国中小零售企业的联合发展助一臂之力。
企业关注政策变化
中国零售业入世的过渡期即将结束,无论是内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都比以往更加关注国家有关政策的变化,特别是政府正在制定中的《外商投资商业企业管理办法》、《商业网店规划条例》等更是引起了连锁企业的极大关注,不同类型的企业都希望看到新的政策能够带给本企业新的发展。
有关的调查表明,外资企业更加关注政策的稳定性、透明度和执行的准确性;内资企业则更加希望通过政策和法规克服跨地区发展的障碍,制止地方政府对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从内资国有企业的经理人来讲,他们更加希望从体制到机制的改革能够真正到位,使经理人的个人价值和对企业的贡献得到承认;而民营企业 则要求在融资、扩张等方面享受与其他企业一样的平等待遇。
在对新政策期待的同时,连锁企业也对原有国家支持连锁企业发展的政策在地方大打折扣发出了强烈抱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最近就“国办发【2002】49号”文件中三项内容的实施情况对基本覆盖全国各个地区的近60家会员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地方对“分支机构免于办理工商登记核转手续”的落实比例仅为20%;对“经营烟草、药品、书籍、报刊、音像等门店不需再办理批准文件,由总部持批准文件复印件向有关部门备案”的落实比例为13%;对“总部门所在地主管税务部门统一缴纳增值税、所得税”的落实比例为14%。未落实的原因包括:地方政策不一致,个别地方政府多头管理,统一纳税有地域限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