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狂刮并购风 零售业重组大幕拉开
市场报消息:根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到今年12月11日,中国零售业将全面对外资开放,外资在国内开店将不存在数量和地域限制。满打满算起来距离全面放开也只有不到200多天的时间。种种迹象表明,国内外零售企业厉兵秣马,似乎真正决战时刻真的到来。
据统计,中国排名第一的上海百联(集团)有限公司,2003年销售额485亿元,折成美元不足60亿美元,而世界零售巨头沃尔玛2003年销售额突破2600亿美元,是上海百联的40多倍,也就是说沃尔玛9天的销售额就相当于上海百联一年的销售额。
来自商务部的数字显示:2003年全国前30名连锁企业经营排名中外商投资连锁企业共6家,合计销售额为495亿元,占30家连锁企业销售总额的18.3%。
显然,目前与沃尔玛、家乐福等世界一流零售企业相比,我国商品零售企业在商品销售规模、管理方法、技术设施等方面有较大差距。不仅如此,随着国内零售市场的城门打开,外资零售商更是加快了调整战略的步伐,竞争将愈加激烈。
国际著名零售集团在发达国家主要采取兼并收购,而在发展中国家主要采取自建店铺的方式。原因一是在市场未完全饱和的情况下,收购不是最好的选择,且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市场还不成熟,收购兼并的风险较大。
沃尔玛、家乐福刚刚进入中国时,大体经营50%的进口商品,50%的国内产品,全部用外国人当店长,使经营业绩处于波动和非理想状态。入世前,进入中国的所有外国零售集团几乎都处于不赢利的状态。现在,进入中国的国际著名零售集团基本上找到了本土化方式营销的钥匙。安排大量中国人进入管理决策层,实现管理的本土化;在中国大量采购商品,实现商品结构的本土化;参与中国市场的价格战,实现竞争策略的本土化;启用中国民间卡通形象,实现店铺形象的本土化等。越来越多进入中国的外国零售集团声称自己是中国零售企业。
尽管如此,国内零售企业也并不会溃不成军。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是因为内资零售企业有着自己的四大明显优势。
门店地理位置优势。在我国大中小城市乃至县城、镇以及繁华商业区、居民小区、旅游景区等较好的“商圈”内,百货店、超市、便利店等零售业态的门店绝大部分为我国商品零售企业所有,外商零售企业进入这些“商圈”的空间十分小。门店地理位置的优劣往往决定客流量的高低、商品销售额的多少。
区域销售规模优势。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最大的十个城市商品零售额占据全国零售总额的20%。在这些城市,主导销售业态基本为国内百货店、超市连锁企业。我国零售企业这种区域市场销售规模上的优势,不仅使外资零售企业进入重点销售区域市场阻力加大,而且在商品采购、物流配送发展等方面不利影响也较多。
占据农村市场优势。目前,占我国人口70%的农村消费市场,其商品零售额还不到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40%,农村商品零售服务设施和服务质量相对于城市都大大落后,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发展的战略重点大多放在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市场,我国零售企业在农村市场具有明显的便利条件。
政府支持优势。扶持民族企业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基本产业发展政策。我国连锁企业在国债贴息项目、增资扩股、股票上市、资产重组、门店与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等方面都可获得重点支持。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国雄表示,中国地大面广,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收入差别大,构成消费的分散性、多样性和层次性,不是几个资本集团、几种经营形式所能满足的,外资企业只能在部分地区、部分业态、部分城市占领一定市场。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尽管外资的势头很猛,但绝对不是说外资进入以后就和民族商业是对立的。有关专家认为,加入WTO以后一个基本的理念应该改变,不管哪个国家的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只要在中国经营,在中国纳税,都应该是中国本土的企业,只是所有制、所有级别不同而已。竞争最终受惠的应该是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