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跨国零售巨头进入中国后,并不是没有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因此在经营上,这些有着丰富的零售经验的“洋超市”,竟然也出现不符合其悠久经营历史的败笔。这种现象的出现,既有“洋超市”急功近利的原因,也有对中国市场把握不准的因素。
“洋超市”挤跨中国本土超市后,缺乏竞争对手,服务质量有所下降,甚至出现不规范的做法。例如,对于零售业来说,商品陈列是有一定之规的,必须符合顾客流动的规律,既方便顾客购买,同时又有利于促销。这方面,作为百年老店的“洋超市”是最擅长的。可是,某著名超市的商品陈列的位置却是频频更换,老顾客找不到熟悉商品架,不符合商品陈列和顾客流动规律,购物环境差,留给顾客空间小,置身其间,感觉还不如中国的小商品市场。而“洋超市”的客流量大,结帐排长队的现象更是司空见惯。除此之外,过去在中国人心目中,“洋超市”的商品有质量保证的印象已经不复存在。近几年洋超市在中国市场频频出现销售不合格产品问题,不是销售假商品就是过期变质商品,媒体屡屡报导了某著名“洋超市”被投诉的情况。这反映出跨国零售企业在中国国内采购环节普遍存在的问题。
仔细想来,之所以出现这些情况,一方面,因为“洋超市”在中国布局没有完全到位,其团购优势和通过物流配送中心节省费用的优势发挥不出来,导致利用价廉物美的特点,周转快而盈利的长项变味了,采购质量差的低档商品,这很容易导致“洋超市”成为小商品市场的变形。
但是,人们也注意到,在“洋超市”购买到的商品,只要不是食品,大多可以退货,其实这是因为反正“洋超市”是卖后才与供货商结帐的,损失不是由“洋超市”承担。另一方面,中国商品市场并不是十分规范,存在假冒伪劣产品。在高额进场费的重压下,为了保证一定利润,有些供应商或提高价格,或向“洋超市”提供质次量少的产品。如一家蜜饯供应商在不提价的情况下,向卖场提供质量稍差的产品,一家餐巾纸厂干脆粗制滥造一批“特价商品”供给“洋超市”。部分供货商“堤内损失堤外补”,为了维持经营,只好把负担转嫁给了消费者。这一切,都使“洋超市”的信誉受到了影响。
“洋超市”在中国的不规范经营方式被屡屡曝光之后,又面临着中国很快向外商全面开放中国的零售市场的大好时机,跨国零售巨头除了进入新一轮的跑马圈地,加快布点,以发挥其物流优势外,还及时调整了经营筹略,中国零售市场上的“洋超市”的经营,出现了新趋势:
利用自有品牌。今年以来,在“洋超市”出现的自有品牌的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加。麦德龙不仅以独家商品、特色商品及自有品牌商品吸引顾客,在每个麦德龙有诸如奶酪、吉士、黄油、咖啡、咖喱粉等特有的进口商品和一些跨区域的特色商品,甚至青岛麦德龙还是青岛市最早销售泥螺、腊鸭、糯米藕等南味食品的超市。而且,麦德龙的自有品牌商品除了日常生活用品还涉及五金工具等。今年家乐福里自有品牌的商品日益递增。家乐福中国商品部总经理贝多拉曾经向媒体透露,目前家乐福推出了400多种自有品牌,年底前将达到800多种商品。这一举措,导致家乐福自有品牌的商品价格,有可能比同行中同类商品的价格低20%左右。据资料显示,在法国,家乐福的自有品牌比例不过20%,家乐福在中国迈出的步伐是又快又大。
前场后店,店外基地。在“洋超市”里,当场制作的食品越来越多。中国传统的前场后店的经营方式,如今被“洋超市”发挥的淋漓尽致。同时,跨国零售企业利用其资金优势,在中国建立自身的生产基地。据透露,在北京市郊,家乐福正在建设一个有机食品的生产基地,这一基地在国内尚属首创。
与商业知名品牌联手,名牌连锁店进驻“洋超市”。在家乐福双井店,肯德基、必胜客的餐厅正在装修,此外,运动100、海盗船等品牌也已入驻家乐福双井店。家乐福今年转变经营思路,在继续经营超市的同时,与商业知名品牌联手,尝试“Shopping mall”的经营模式。
调整经营方式。在世界18个国家始终坚持会员制的普尔斯马特,其会员制在中国的境遇却很尴尬,以致普尔斯马特不得不对中国另眼相看,另辟蹊径,独创了非会员制的诺玛特大型购物中心。诺马特购物中心有近2万种商品,大众商品占的比重很大,以个人客户为主。诺玛特购物中心不同于会员店内宽敞的通道、大货架的布局,而是采用类似国内超市的小货架、窄通道。据普尔斯马特介绍,这是为了营造一种热闹的购物环境。开欧美仓储店先河的万客隆,本来自始至终坚持做批发、大包装的经营理念。北京洋桥万客隆在开业之初,曾经创下限制顾客入场的先例,这在中国确实闻未所闻。但是即使在其车水马龙的开店早期,其超市的人气仍靠零售带动,这与万客隆仓储店市场定位极不相符。如今万客隆也不得不迁就中国市场环境和中国顾客的购买习惯,调整其在中国的经营方式,从专注批发转向批零兼顾。
小超市(便利店)开始进入中国。除了大型超市,诸如7-11小超市(便利店)开始进入中国,家乐福所属的冠军超市等进入中国居民区,星罗棋布。
面对跨国零售集团针对中国市场所做的调整策略,中国的零售业将如何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