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在记者问及中国零售业市场向外资全面开放后,中国企业将何去何从时,不少企业经理和业内人士第一句话都如是说。然而,他们也同时承认,随着外资零售商在中国选择所开的零售店的数量、股权和选址将不再受到限制,中国零售业和外资的全面竞争开始了。
谁承受的压力最大?
从2004年12月11日以后,除了外资的开店行为还需要政府的审批外,外资零售商在中国的活动几乎完全自由了。“零售业中不同业态所面临的竞争压力是不同的,建材连锁、百货连锁和超市行业都竞争惨烈。而在大卖场这种业态里,本土企业无一幸存”。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郭戈平认为。
就连锁超市来说,家乐福和沃尔玛已显现领军人物之相。2004年,沃尔玛在中国新开设9家商店,在中国的商店总数增加到43家。而截止到2004年6月,家乐福在中国已开设了48家店。
建材和家居行业的东方家园、家世界、居然之家等也早早感受到了来自外资的竞争压力。已有22家分店的东方家园东方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张宏伟曾计划到2005年连锁店数目能扩展到100家,但现在看起来已经不可能完成。据估计,中国的建材卖场依旧处于整体亏损状态。
相比之下,外资建材和家居公司的扩展速度就要迅速得多。百安居在短短几年之内,分店数量已达22家,计划2008年之前总数目不少于80家。百安居中国区总裁卫哲在谈到中国零售业开放时说,“早就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欧倍德、乐华梅兰、家居货栈、劳氏、宜家同样对这一天充满期待。家居货栈曾在2004年初计划购买百安居进入中国。
在百货行业,目前进入中国的有庄胜崇光、新世界、太平洋、伊都锦等品牌。“百货行业开放较早,与连锁超市不同,是属于单点型的,更容易成型。”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咨询顾问张峰在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说,“由于百货在国外已是过时的业态,估计零售业开放后不会立即迅猛进入中国。”倒是香港的铜锣湾、天河城百货、摩登百货等企业跃跃欲试,近日刚公布了选址计划。
让中国超市连锁业感到羡慕不已的是中国的家电连锁业。“相比其它零售行业,我们家电连锁业受到外资的竞争压力最小。”大中电器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总经理金瓯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承认,“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外资家电连锁的出现对我们形成压力。竞争的压力更多来自国美、苏宁等国内同行。”
竞争压力来自何处?
对外资零售取消在中国选择所开的零售店的数量、股权和选址限制后,可以预料的是外资零售业网点的数量快速增加。“外资过去都是直接开网点,现在和今后可能会采取直接收购的方式。”郭戈平说,“这样他们能更快地形成规模优势,占取足够的市场份额。”
考虑到合适的网点是零售业成功的基本条件,北京物美商业集团股份公司副总裁吴坚忠认为,国内零售企业不能再各自为战,要有中国零售业整体发展的战略,通过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将有限的零售资源整合起来。
“不管外资如何对网点形成争夺,我们都还将坚持自己的节奏开店。”金瓯说。他表示已在北京有48家分店的大中在固守地区优势的同时,还打算在天津、保定、石家庄开设三家分店。
张峰对此表示赞同。“抢网点是双方实力的比拚,中资应该站稳本地市场,然后实现可以控制的区域突围”。据估计,开一家2万平方米的大型卖场需1.2亿至1.5亿元。这虽然对沃尔玛是“小菜一碟”,对于中国公司却是不小的数目。
除了网点以外,张峰认为外资的进入对零售业中高级人才也将形成抢夺。“这可能是最大的竞争压力”。这一段时间零售业的高层跳槽也最为频繁。
郭戈平还担心“外资企业以自己的强大地位突然改变游戏规则,让中方企业败下阵来”。比如外资不占用供应商的货款等。对此,金瓯并不非常担心,“我们不缺资金,每天的预付款上亿元”。而且,他认为,国内市场发展不规范,很多地方代理商在做,不一定能保证很快结算。
需要学习什么?
李斯阁在11月访问中国时明确表示,中国公司很难学习自己的是企业文化、电脑系统和物流系统。金瓯表示认可,“我们比外资有优势的地方是了解民众的心理和适合国情的营销计划,而劣势则表现在企业的文化和物流上”。
张峰估计从单点来看,外资的供应链管理能够降低采购价格1到2个百分点。“但是如果外资形成系统规模,采购和流通成本将下降更多”。中资将很难在价格上与对方竞争。
与沃尔玛、家乐福形成直接对峙局面的物美虽然以前一直抱怨地方政府“零售业开放过度”,然而面对外资的全面开放,吴坚忠认为,中国零售企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有一个高素质的管理团队、稳健的发展战略、严格的经营管理和技术,以及尽快与资本市场接轨的综合战略”。
考虑到外资零售业已经不大可能采取太多与中资合作合资的方式进入中国,向外资学习的方式也有了改变。金瓯认为零售业是相当透明的,比如对方的促销方式、商品种类等都能看得见。“直接竞争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但如果要学习到对方深层次的管理窍门,张峰建议中资可以通过请对方高层来加盟、邀请帮助过这些外资的海外咨询公司等方式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