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从一个不相关的问题开始谈起,那就是:女人减肥为何总是不成功?我总觉得,这是因为减肥的逻辑本身就有问题。女人终日考虑“我要减肥”,正如男人终日想着“我要脱贫”是一个道理,这种思维并没有带来正确的行为导向。与其考虑脱贫,不如行动创富。什么样的社会创富观能够让人能够获得和谐,让社会得到公正,让经济发展效率得到提高,这恐怕是当前中国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经过改革开放初期的迷茫和狂躁、世纪初期的乐观和盲从,中国人的创富理念将走向何方,直接决定着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
乔治·吉尔德(George Gilder)在《重获企业精神》(Recapturing the Spirit of Enterprise)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资本主义在制度层面最为精髓的思想内核在于:持续激励人以最大程度的工作热情和效率,投入到创造更大社会价值当中。这一理念对于在当下中国建立正确的社会创富观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
作为个人,需要首先反省自身所创造的价值大小,其次再考虑自身的回报;作为政府,需要反省正在创造社会价值的人是否获得了应有的回报,以及正在获得回报的人是否持续创造社会价值。《重获企业精神》正是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刻分析,并始终强调发挥企业家精神,而成为经典。“经济增长的关键其实很简单,有创造力的人拥有了资金;经济停滞的原因也一样的简单,富有创造力的人的资金被剥夺了。”吉尔德不仅仅提供了创造价值和获取财富相联系的视角,而且对创造国家财富提出了三个制度层面的建议。
建立正确的财富马太效应,才能够打造出最具效率的制度竞争力。该书直言不讳地指出,社会如果能够将最好的投资资本和机会给予最具社会价值创造能力的人和机构,将是国家和社会获得发展的主要源泉,这比一味构建竞争格局更为重要。虽然“经济学家的普遍观点是经济即将进入大萧条,而具有创业精神的企业家却用自己的独特行为和信念来创造发明,带来重大的突破,并引导世界经济进入增长和繁荣。真正的经济不是计量经济学的经济,而是企业家的经济。”在当下的中国,仇富心理和好富心理是并存的,更为具体地看,仇富心理其实并不是仇“富”本身,而是仇“为富不仁”,更加证明当前中国的企业家其实是缺乏社会公认的精神世界。构建正确的企业家精神而非指正仇富群体,才是当下的发展正路。惟有如此,财富的马太效应才能够形成对社会的良性带动作用。
同时,社会应该建设财富获取和价值创造的嫁接机制。“一旦企业家开始关心自我消费而放弃企业经营,那么财富就会迅速贬值。这也是驱使企业家不断奋斗和创新的动力。因此,精神和信仰才是企业家的生产方式。”乔治·吉尔德不断强调财富的真正来源其实是企业家的观念流(flow of ideas)和精神景象(mindscape)。他对财富可以进行重新分配的观点进行了批判,认为这种物质主义的迷信“愚昧可笑”。在学习曲线中历练出来的成功企业家,或者一往无前,或者充满反叛,或者意志顽强,或者崇尚创新,这都构成了比传统社会经验和学术教条更为鲜活和直接的财富创造格局。理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从企业家个性的维度去看待,才能够正确理解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社会应建立“新知识的指引和产权制度的存在”,从而完善财富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光合作用”。只有明晰的产权制度才能够使创业动力最大化,让企业家能够贡献全部精力,能够风餐露宿甚至举债经营。社会给予企业家失败的机会,使之能够积累更多知识和理念,学习曲线上的进步使之能够胜任更大的挑战和压力,这正是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的形成过程。信奉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决定财富,可以帮助企业家们时刻提醒和鞭策自己,不是去爬到已经存在事物的顶尖之上,而是去创造一个事物从而站在顶尖,从而实现其他人所不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