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今年全国两会首先带给记者震撼的竟是一位外省政协委员——— 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工商联会长、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先生。
对徐冠巨,记者已不陌生,2007年曾专赴浙江采访过他。当时浙企的发展状况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去年以来,不断听到这样的消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浙江许多中小企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在见到徐冠巨前,记者想:面对经济寒冬,徐冠巨先生怕是也该“愁”上眉梢了吧。
“冬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学会过冬的方法。直面冬天,在‘冬泳’中胜出,而不是在‘冬眠’中死去,企业才能赢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一见面,徐冠巨就抛出了他的“企业过冬论”。他的洞见和乐观出乎记者意料。
去年以来,浙江企业的确遇到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最严重的发展危机。盈利水平下降,流动资金紧张,市场需求锐减。但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寒流”,浙江企业家不是束手无策,而是更忙碌了:他们要么四处考察,寻找新的投资领域;要么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加大研发力度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要么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力图在低谷中实现企业转型。浙江企业家的生存哲学和发展智慧令人敬佩!
在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下,我们河北也感受到了“经济寒流”的刺骨冷意。但是对于如何过冬,一些企业家的看法却与浙江企业家不尽相同。“今年生意反正不好做,歇一歇吧。”“最好以不变应万变”……面对不利的经济形势,一些企业还没有过冬良策,只是被动等待。这或许正是浙江企业家所说的“冬眠”。不只是企业,在农村,春节都过去一段时间了,一些农民工依然没有出去找事干的想法。“出去也挣不上钱,不如在家待着吧。”这或许也是“冬泳”与“冬眠”两种不同心态的不同表现。
“冬泳”还是“冬眠”,不过一字之差,背后反映的是精神状态和发展智慧的巨大差别。“冬泳”是一种积极态度,“冬眠”是一种消极应对;“冬泳”者让人感受到信心,“冬眠”者让人愈发悲观。无论是对企业还是个人,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可以调整发展战略和节奏,但是不能无所作为。对一位企业家而言,在市场竞争中,需要永远保持一种警醒。神经和大脑处于休眠状态,就不能抓住市场变化的敏感信号。期盼一觉醒来,严冬过去,春天到来,愿望是美好的,但恐怕有些企业会在“冬眠”中永远地“睡”过去了。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坚定信心,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有所作为。面对经济寒冬,我们不妨学一学浙江人的“过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