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谋天下刘伯温 李书福一路“阳谋”冲天下 (二)



第二部分:汽车业的闯入者无知者无畏

1908年8月12日,第一台福特T型小汽车在底特律出厂。造价仅为900美元的T型车,使其制造者亨利·福特朝着他的梦想——生产出一种人人都买得起的交通工具——又迈进了一步。而福特不仅对汽车的车型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更重要的是,能在价格上让普通人轻松接受:从1908年开始面世,到1927年停产,福特T型车创下了累计生产1500万辆的纪录。它的价格也从最初的850美元降到了265美元,只是福特汽车厂的工人两个月的工资。福特开始设计制造他的“T”型汽车时,没有人认为这种“T”型车会成为主流车型。

当然,其对于汽车制造产业的历史性作用,李书福和福特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但却有着认识上同源性,都是把轿车恢复到最本质的面貌——代步工具,对于中国的轿车业来说,这是一种颠覆性力量。

 阳谋天下刘伯温 李书福一路“阳谋”冲天下 (二)

很难说李书福没有受到福特造车思维的影响。1998年8月,第一台吉利汽车走下生产线,但李书福的吉利汽车生产一直到2001年才算得到了国家的许可,才可以名正言顺地造汽车。李书福再次挑战了国家产业政策的“雷区”,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人看好李书福的吉利,在中国一直被当作身份地位象征和奢侈消费品的汽车,岂是说造就能造的!

福特造车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而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汽车制造技术相对成熟、品牌相对稳定情况下,李书福为什么要造汽车?他如何让吉利汽车突破政策封锁,获得出生证明?

异想天开造汽车

可以说,一股“不怕死”的冲劲是李书福造汽车的第一个阳谋。“当时我们比较年轻,也非常想干一番事业。我们对汽车产业并不是很了解,我们当时完完全全是凭着一股冲劲、凭着一股热情、凭着一股激情干的。我想当时如果我们对汽车产业了解的话也就不敢干了,因为我们不懂,无知者无畏,那个时候越是不了解越是敢想敢做。”跟随了李书福十几年、吉利汽车的首任CEO缪雪中说。

异想天开造就成功创业者。松下幸之助造出第一个开关时,没有人会想到要去买他的开关;而在空调巨头林立的中国,志高空调的老板李兴浩造出第一台空调时,没有人会想到志高空调会成为如今的空调老五;在李书福的吉利汽车上路之前,没有人认为私营企业可以造出能上路跑的轿车。这些层次不同、背景不同的创业者虽然做了不一样的事情,但其成功的核心点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事在人为。

其实,国内和李书福同时代被扣上民营造车帽子的企业有很多,例如奇瑞、力帆等等,但他们要么是寻求到国有大汽车制造企业的庇荫,要么是坐等汽车政策向私营企业开放,而没有一个人像李书福“找死”一般执着于纯粹的民营企业自主造车。

1989年,李书福在深圳时,据说曾经花6万块钱买了一辆深圳产的中华轿车,他拆开看了一下,发现并没有多少高科技的东西。那个时候,汽车绝对是一个卖方市场,不在乎品牌,只要是轿车,就能卖出去。而那个时候,恰恰又是国家产业政策非常保守的时期。人人都看到轿车制造的市场机会,但鲜有人敢于去“拼死”尝试。

至于在摩托车生意做得如日中天的时候为何会选择汽车这个行业,除了摩托车行业的成长必然要遭遇瓶颈,李书福的想法的确很简单,如果能够建一个适度规模的汽车厂,生产大公司不愿意生产、又是国内老百姓需要的低成本、高质量的汽车,让消费者少花钱,就能拥有一辆汽车,这样一定受到市场追捧,就有自己的生存空间。李书福造车的思路非常不入流,也就是说根本就不想成为主流的汽车制造商。他是要利用全球多余的汽车制造资源包括生产线、零配件和大企业的富余人才,利用国企小厂破产倒闭的机遇,通过走全球化配套的路子来发展自己,制造出一些大企业认为利润少、不想干的产品。

李书福要造汽车的想法,很多所谓的业内专家给予了“专家”意见:第一,你造不起汽车;第二,即使你造出来也没有市场;第三,进入汽车业,你将很快被消灭掉。中国这样的工厂已有13家,其生产能力已达100万辆以上,目前的有效需求只不过六七十万辆,你不是要把大把的钱往大海里抛吗?

在别人认为是困难和阻碍的行业状况,但在李书福看来是机会,“作为已有100多年历史的汽车产业,从总体上来说已经成熟、规范了,把人家成熟的东西拿过来,为我所用,这可能是一条捷径”。

其实李书福造车的行动始于1994年,当生产吉利踏板式摩托车还如火如荼之时,李书福就做出造汽车的决定。当他向当地计经委领导表达这个念头时,立刻受到警告:国务院24号令明确指出不再批准轿车项目,而不上目录就不能上牌也就没人买。

所有的困难决定了李书福造汽车的过程就像一场持久战,需要“遇山开路,逢水搭桥”的精神,并且很多情况都会超出自身的掌控范围。如果李书福稍有顾忌,就不会有今天的吉利汽车。李书福决定到省里找相关部门,要求生产汽车。主管官员好像遇到了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疯子”,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李书福又问,如果不让搞汽车,可不可以搞汽车实验?官员想了很久才答道:“搞研究是可以的嘛。”得不到主管部门的许可,固执的李书福还是在临海征地850亩,打着造摩托车的幌子,筹建吉利豪情汽车工业园。

轿车“准生证”的艰难“出生”

不轻言放弃,勇往直前是李书福造车的第二个阳谋。汽车工业园的建成才是真正挑战的开始。碰到产业政策的困难,绕过、放弃或者攻克?李书福的答案是能绕则绕,不能绕就攻克它,但绝对不能后退。

李书福“先投入战斗,然后再去想解决办法”的做事方式,再次遇到了麻烦。吉利汽车工业园建起来了,李书福也发现自己没有“准生证”——所谓的生产汽车的许可,很难把汽车推向市场。为了获得生产汽车的许可,李书福找到惟一的出路就是“曲线救国”——花钱收购小型汽车厂。这时候,四川德阳一家生产小客车的汽车厂濒临倒闭,李书福投入1400万元把它收购,对方以目录、生产权、部分设备等折价入股,联合成立四川吉利波音汽车制造公司。这次机会让李书福“借腹生子”终于拿到了微型客车、面包车的生产权,但还是没有轿车的生产权。李书福就拿微型客车的生产目录在政策上打擦边球。在吉利汽车没有进入国家轿车生产目录的时候,两厢的吉利轿车一直钻着微型客车的空档在销售。

但2001年6月28日,国家有关部门发布了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在密密麻麻写满224种车辆产品和无数个技术参数的公告里,吉利申报的新产品及改进车型都没有被列入。这意味着,李书福之前耗资数亿元造出的轿车,理论上都不能进入市场销售。

李书福作为一个往汽车产业投进数亿自有资金的民营企业家,把自己事业成功的因素,总结为不轻言放弃,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在新的政策堡垒面前,李书福没有像放弃电冰箱生产那样再次放弃。他开始上下联络,表现得不像一个忌讳露富的浙江商人,频频对媒体和公众口出狂语,呼吁国家放宽汽车制造产业政策,无形中使自己迅速变成一个炙手可热的新闻人物。除了在舆论上寻求精神力量,李书福也开始频频为吉利寻找准生证。

获得“准生证”的路径有两条。一条是直接申报。但李书福只能抱以信心:“虽然因为产业政策的限制,现在申报新车有困难,但我相信总会有一天能够成功。”另外一个那就是与握有“准生证”的国有汽车企业寻求合作。像安徽奇瑞一样,把20%的股份白白让渡给上汽集团,获得了它所需要的“准生证”。

李书福的惟一出路似乎只有花大钱才能傍上大款,获得汽车的准生证。但无论是上汽还是东风,不是对小小的吉利不感兴趣,就是只想从合资中渔利,赚取高额的技术使用费。最后李书福选中了小小的奥拓生产厂商江南汽车:它有轿车目录,能上公告。

2001年11月9日,国家经贸委发布了第6批中国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公告》,吉利JL6360榜上有名。国家经贸委的公告,明确了“吉利”是国家汽车定点生产基地的地位,从而也给李书福吃了定心丸。李书福历经摸爬滚打之后终于为吉利赢得一纸“正式户口”。

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杨轶清说,“几年前李书福‘不分场合的鲁莽表现’可以说是形势需要。因为一般说来,低调更有利于商人的生存和生长,因为他们的资源主要不是靠知名度获得。但在一个不能自由准入,而且随时可能遭遇‘黄牌’甚至罚下场的游戏环境中,呐喊呼吁并不会比沉默无语有更高的风险。这就好比一个人在漆黑的街头行走,抢劫犯对一个唱着歌走路的人更不敢下手,虽然他更容易暴露目标。李书福的创业之路,充满了红灯和关隘,也充满了陷阱和死亡。李书福以换来‘疯子’和‘狂人’之骂名的代价,驾驶吉利杀出了一条血路。”

研究中国的汽车产业政策,不难发现,无论是李书福的浙江吉利汽车,还是安徽芜湖的奇瑞汽车,都是扛着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大旗,除了市场的需要,很难忽视的是它们的存在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李书福的呼吁和呐喊中,经常出现的是“自主研发”“自有品牌”等很富民族感情色彩的词汇,说明了李书福已经掐准了中国的经济政治化脉络,明白吉利汽车在中国汽车发展存在的重要意义。当把做汽车上升到国家民族汽车工业的高度,而非私营企业家的个人行为,并让所有该知道的都知道,就已经为自己争取到了主动。

模仿无罪,抄袭有理

以最快的速度达到目的,是李书福造车的第三个阳谋。有了汽车“准生证”后,怎样能生产出汽车、卖出汽车才是最重要的。汽车真的就像李书福所说的是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东西?当然谁都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除了以技术决定市场定位外,还有什么最重要?

作为杀入汽车业的新手,吉利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选择什么样的车型进行生产、如何降低开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尽快将产品推向市场等等,都必须尽快解决。

1998年8月8日,第一辆吉利“豪情”在浙江省临海市下线,这款投入批量生产并面世的“豪情”两厢轿车,模仿夏利(包括车身和底盘),采用天津丰田发动机公司为夏利配套的四缸发动机。

1999年,李书福在宁波圈地建厂生产美日汽车。为了使得自己的汽车质量过关,他忍痛不用自己团队研发的发动机,而去买天津丰田产的8A发动机,并在广告中宣称“丰田原产发动机”。

吉利作为一个新兴汽车企业,模仿是最快的路,就是以看似不合理但不违法的方式来实现最快速的成长。可以说,没有模仿,也就没有以后的自主开发,已经成为世界级的汽车品牌往往一开始也会选择这种发展道路。例如,丰田的第一款发动机,就是丰田喜一郎把一辆雪佛兰大卸八块后造出来的。丰田批量生产的第一辆大型轿车A1模仿的是当时的克莱斯勒Airflow车型。1966年丰田推出的销量最大的花冠轿车,与当时欧宝Kadett十分相似。

对于李书福来说,能通过模仿成熟技术迈出第一步,并不是什么“丢面子”的事情。而且,有了模仿技术的缓冲时间,吉利可以游刃有余地来建立自己的产业链,完善自己的技术研发能力。

但模仿还是只能解决创业之初的当务之急,并不能解决吉利汽车的长远生存问题。于是,李书福投入巨额资金用于自主研发汽车制造的核心部件。时至今日,吉利已经积聚起庞大的研发队伍和强势的研发力量。

但当初正是因为模仿,丰田还跟吉利大打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官司,虽然最后吉利赢了官司,但李书福还是心有余悸,“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假如吉利没有自主研发的MR479Q发动机,在丰田提出诉讼的严峻形势下,吉利的生存势必受到严重威胁。”表面上看是吉利赢得了一场是否涉及商标侵权的官司,但真正帮助吉利赢得企业生存机遇的,却还是自己研发出来的产品。如果没有自己研发的MR479Q发动机,在被丰田“斩断”发动机供应链之后,吉利也许只能默默承受“灭顶之灾”。

自主研发的主要目的还是基于成本的考虑,因为李书福造汽车最大的优势在于成本。除了核心部件,李书福的吉利汽车在创业之初就得到一大批追随李书福干摩托车的配套民营企业的支持。这些企业不仅投入资本,同时以分工合作、分头攻关的形式为吉利汽车生产主要的零配件,不仅帮助吉利生产出汽车来,同时还成为吉利汽车低成本的重要源泉。作为李书福造车根据地的台州近几年来已经发展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汽车零部件工业,而台州产的零部件的价格只是进口产品价格的1/3至1/2。

吉利完成了临海、宁波和上海浦东等4个汽车生产基地的布局,完成了进入汽车工业的基本战略架构。2002年,吉利开始了高速扩张,全年销售汽车4.78万辆。2002年年初,吉利汽车已经开始产生盈利。

而盈利之后,李书福发现,自己的路走对了,但是,问题也到了该全面解决的时候。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201482.html

更多阅读

烧饼歌:刘伯温的预言

刘伯温的「烧饼歌」是一首甚为准确的预言。这首预言可以在中国传统的历书『通胜』中找得到。它的名为何叫做「烧饼歌」呢?在其中也有提及,话说于公元1368年某一日的早上,明太祖在内殿里吃烧饼,只咬了一口,便听到内监会报刘基刘伯温进见

中国历史上十大谋士之10刘伯温 历史上的刘伯温

10刘伯温-(刘基)刘伯温(1311-1375年),名刘基,字伯温,以字行。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他的记

千古人豪刘伯温暂名,寻出版 刘伯温

写在前面:《打虎哥刘伯温》上市之后取得了不错的销量,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读者对刘伯温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的重新关注。其实,刘伯温担任御史中丞,惩治李彬的事情,在其人生长河中,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而刘伯温主要的功绩,无疑是辅佐朱元璋

声明:《阳谋天下刘伯温 李书福一路“阳谋”冲天下 (二)》为网友爷丶兂限嚣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