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利创始人李书福的哲学里,“活着就是为了更好地死去,为了造就一个高尚的人。”他会干出些令人意料不到的事情。有一次,他曾当着好友的面,穿了一身中式古装,弹起古筝,曲目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此前,没有人知道他会弹古筝。2009 年,吉利集团出手收购沃尔沃听到这个消息,李书福的老友宗庆后、王均豪等人“都被吓了一跳”。《华尔街日报》把李书福类比为亨利·福特,称“他们身上都有着一股天然的农民智慧,而且人格复杂”。“我?”记者提及这个问题,李书福脸上的表情复杂,甚至看不出是悲是喜。“我不像亨利·福特吧,”他不忘低声咕噜一下,“我们都是孤独的。”
远远望去,李书福变了。
“以前做西装,他一做就是十件。”李书福的好友、白领时装公司董事长苗鸿冰说:“而且十件衣服的颜色、款式一模一样,都是藏青的。”谈及此节,苗鸿冰忍不住笑起来,李书福告诉他,“这样做,特省事。”
但是,现在李书福出场的时候,已经开始更换水蓝色的新款西装了。见面时,他会微微一点头,颇为含蓄。这和他以往动辄发飙的场景形成了反差,让人马上联想起他说的那句话——“我们是描红画样的农村青年,爱上了欧洲的公主。”
他说的“公主”,便是沃尔沃。2009年,吉利集团出手收购沃尔沃,吉利创始人李书福也因此成为全球的焦点。
英国《每日电讯》刚刚评选出“五位重量级人物”,正是他们掌控着世界汽车工业未来的走势。名单中,除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福特CEO兼总裁艾伦.穆拉利、菲亚特老板塞尔吉奥.马尔基翁、丰田公司总裁丰田章男以外,就是吉利的李书福。
“也就是这一年半时间吧,”吉利集团副总裁、首席财务官尹大庆告诉《外滩画报》:“在和福特、沃尔沃交手以后,书福看见别人都那么绅士、规范,什么都是有序的。所以,他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尹用了“今非夕比”这个词,来形容现在的李书福。
但另一方面,李书福身上越来越浓重的克制与内敛,也让外界觉得“他没有原来有趣了”。本来的“报料大王”,也开始频频使用外交般的辞令,婉拒难题。
不过,采访进行到一半,李书福还是梗起了脖子,又恢复到一贯“拧巴”的姿态,“谁说我们有竞争对手了?”他大声说:“在中国,还没哪家汽车公司有我们这么大的胆子,敢收购沃尔沃?他们吓也吓死了。”
“如果有竞争对手,”他好象还不解气一样,又恨恨地加了一句:“我们就不参与收购了。”
即便作为老友,当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均瑶集团总裁王均豪等一干人,听到李书福收购沃尔沃的消息后,“还是都被吓了一跳,因为谁也没有想到。”不过,“最让我们大跌眼镜的事情还在后面,”苗鸿冰说:“有一次,他当着大家的面,穿了一身中式古装,弹起了古筝,曲目是梁山伯与祝英台。”
此前,没有任何人知道李书福居然会弹古筝,他对外的形象一直是脾气粗暴、不拘小节。如果要庆祝,他早年甚至会在凌晨三四点把部下拉起来,一起去打篮球。
“他总能干出些你意料不到的事情。”王均豪说。
《华尔街日报》则把这位经常愤怒的“草根”企业家类比为亨利.福特,他们身上都有着一股天然的农民智慧,而且人格复杂、学历阙如。
“我?”李书福脸上的表情复杂,甚至看不出是悲是喜:“我不象亨利.福特吧。”他低声咕噜了一下:“我们都是孤独的。”
此时,他正带领着曾经长期埋头于低端汽车制造的吉利,改走一条“古怪”但有效的路径,试图跻身全球汽车业的上流俱乐部。
“一开始,造汽车是一个秘密”
2008年的一天,李书福在家中看电视,里面正在播放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的消息,“我忽然就哭了。”后来,他说:“奥巴马上台和我有什么关系啊?但我也流眼泪了,因为我觉得他不容易。我们有这个经历的人都明白,要做一件事情有多么艰辛。”
1996年,李书福就开始琢磨“造汽车”这件事,他身边的安聪慧见证并参与了全过程。安聪慧现在的身份是吉利集团副总裁兼吉利汽车总经理。
就在那一年,安聪慧第一次见到李书福。当时,他还只是湖北经济管理大学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作为一名中国富豪,李书福在安聪慧就读的大学设立了奖学金,这让安聪慧一开始“就觉得他人不错”。
安聪慧在大学里是学生会主席,已经办好了留校任教的手续。但当时,李书福希望借颁发奖学金的机会招贤纳士。安聪慧在组织了一场年度汇演之后,成为李书福此行的最后一位面试者。“李书福和我谈了十几分钟,”安聪慧回忆道:“他特别有感染力,也很直接,希望找到自己的左膀右臂。”那个年代,民营企业还被叫做“个体户”,但是“个体户”李书福却在北大、清华等名校一口气招聘了几十个大学生。
此后,当安聪慧看到自己的名字列在吉利的录取通知名单首位,他决定去浙江见识一下真实的吉利:“我到台州路桥一看,李书福的摩托车厂有3000人。”“我当时想,这哪是个体户?”安聪慧说:“就这个规模,我要留下来。”
“李书福是一个能干大事的人。”这一点,安聪慧在来到吉利一个月后,就确信了。刚开始,李书福经常带着安聪慧四处走。“这个老板开着奔驰,拖着七八个人,基本都是白天做事,晚上赶路。饿了,就站在小店里吃一客盒饭。”
“有一次遇见塌方,大家只得在车上过夜。李书福用高价从周围村民那里买下方便面,并且“优先让给我们吃了”,据此,安聪慧认定了李书福:“这样的为人,肯定能成。”
几个月后,他被李书福叫到了办公室,后者给了他一张图纸:“你去临海造一个摩托车厂吧。”
安聪慧当天晚上就失眠了,“我在吉利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审计处做财务。”安承认“自己被吓坏了”,李书福指派他去临海基地担任副总指挥,“可总指挥却是市长。”第二天,李书福直接问安聪慧:“你怎么样?”后者点了点头:“还是去干。”
安聪慧到达临海之后,又过了一个月,李书福来找他。两人坐在车子里交谈,前面的路堵塞了。“李书福忽然对我说,在临海,我们要造的其实是一个汽车基地。”安聪慧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吧?”这时,他看见堵在前面的一台柳州五菱,慌乱中他问老板:“是不是要造柳州五菱这种?”李书福摇摇头,拍了拍自己的奔驰:“我们要造这样的车。”
“可我们审批的是摩托车厂啊?” 安聪慧问李书福。后者狡谐一笑:“如果我们说是汽车,能被批下来吗?这是一个秘密。”1996年,汽车并不属于对民营企业开放的行业。
接着,李书福这样解释:“我们也不是骗他们,这个基地一半是摩托车厂,一半是汽车厂。但最终要搞汽车。”此后,在规划审核时,果然有人质疑李书福——“厂房怎么这么大?”他手一挥,答:“我们要造的是世界上最豪华的摩托车。”
自从安聪慧知道造车的秘密之后,就始终处于“一半是吃惊、一半是激动”的状态。
在造车一事上,李书福给安聪慧开出的方子是“边干边学”。此后,安聪慧就跑到全国各地的汽车公司到处看,“托朋友,找关系,有时候还乔装打扮一下,去看夏利、一汽,然后偷偷拍照。”
李书福当然也冲了上去。回忆这一段时,他坐在舒适的沙发上晃了一下,说:“当时,全公司懂汽车的,把我算在内,只有三个人。”而他指的汽车,还包括货车和农用车。
“谁是专家?就是我一个专家,我就自己动手,自己画图,自己试制,自己试车,自己改进,什么都自己来,带领几十个人,大家冲锋陷阵。”李书福说。
安聪慧记得自己一天24小时不睡觉,连轴转过三个白天、两个夜晚。“正常人干不出大事,”现在他说话的调子,几乎和李书福一模一样——“丰田开始造车的时候,别人还不是不相信,嘲笑他。”
李书福第一次造车的时候,“基本没有模具”,他仔细在空中用手比画了一下,说:“就用那种很土的方法——用水泥、胶水这些东西来做模具。”
吉利集团副总裁顾伟明同样记得:“整个过程全是靠人,每天通宵达旦地干。一个座椅装不上,都试几百次。那个时候,有一个车门关轻重接合面不好,我一个人关车都关几千次。”
李书福承认:“这个车像个农用车似的,七翘八翘的,没有标准,模具也很简陋。很多地方都是手工敲起来的东西,能好吗?好不到哪去。”
直到现在,安聪慧回想起来,还有点恍惚。“就是后怕”,他说:“我们当时是怎样把车造出来的?”如今,安聪慧办公室正对的帝豪车生产车间,已经成为宁波市的一个工业旅游点。车间里纤尘不染,工人的数量也很少,完全没有想象中粗笨、繁忙的制造场面。人们甚至还能在组装流水线上,看见几个漂亮的女孩子。在电脑和机器人的帮助下,她们轻轻一卡位,就把汽车轮胎装了上去。
“就是这个车间,让沃尔沃的人大吃一惊。”安聪慧扬了扬眉毛:“他们叫起来,你们比我们还先进?”
“沃尔沃之前,我们看中的是奔驰”
“收购沃尔沃的事情,我不能谈。”采访一开始,李书福就摆出一幅防卫严密的外交姿态。“我们和沃尔沃签有保密协议的,”他反复强调道。
“李书福一贯天马行空。大多数情况下,他在谈话中,永远是操控局面的那一个人。”采访前,一位资深汽车记者这样评价道:“除非你激怒他。”
“那么,收购沃尔沃,是你们仓促上阵的吗?”现在的李书福,面对刺耳的问题,显然已不太容易动怒。他笑:“我们早有盘算,都是一步一步的,我知道沃尔沃迟早要卖。”
“可有人说,你是个没有套路的人,总是喜欢一顿乱拳就打了出去,因为国际汽车集团已经在中国布好局了,是不是只有乱拳才管用?”听到这个问题,李书福有点急了。他昂下头:“什么是乱拳?我们都是经过周密研究的。我们是在按照规律办事,全球的汽车工业一定会发生转移的,你知不知道?”
“什么是局啊?”他接着说:“这一切都是在变化的。从很早开始,我们就定了要跨国收购的目标了。”
后来,尹大庆证明:“其实2002年,我们就想收购罗孚,但当时确实没有钱。”在并购这件事情上,明星经理人尹大庆一直是吉利收购团队里的“一号人物”,他也是集团里最敢与李书福对抗的人。
2002年,尹大庆才刚刚与吉利亲密接触。那年的8月,尹大庆请辞了华晨财务总监。“你干脆就过来吧,”一直“惦记”着他的李书福,马上打来了电话。
“我坐着吉利的优利欧,一路摇摇晃晃就坐到了宁波。”尹大庆说:“天气很热,打了空调。窗户都关着,但土和沙还是进来了。”尹向来快言快语,“开着这样的车,就知道公司大致是个什么样子了。去厂里一看,发现与华晨轿车的生产线,完全不能比。”
“书福的样子,看起来有点歉然。他站在那里说:‘我们还处在创业阶段’。”尹大庆并不抗拒留在吉利:“我当时的感觉是,民营企业也有空间。”
最关键的“还是书福打动了我”,尹大庆看到“他对专业人士相当谦恭”。那一天,李书福的二哥、四弟全都赶过来了,“他们一起和我吃饭,席间还主动表示自己不会在这个公司里做下去,吉利将来一定不是一个家族企业。”
尹大庆去吉利没有带任何资料,只带了一份简历。第二次,尹大庆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送给李书福,“里面讲了海外公司是如何进行内控的。”
尹还为吉利设计了一套资产管理者、使用者和所有者三权分立的管理模式。“总裁和财务总监之间,应该相互制约,”尹大庆说:“但当时的李书福和吉利,一时无法做到。”
李书福为此参详了一年半。他告诉尹大庆:“我每看一次你的文章,就想一次你。”
2004年,李书福跑到了尹大庆的家里,“我现在也不知道赚没赚钱?欠不欠钱?”他说:“到银行也借不到钱了,很困难。”尹大庆决定出山。李书福早就接受了他的思想,现在只差“实行”这一步了。
2004年5月,尹大庆出任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财务总监。华晨之前,尹大庆曾经在杜邦公司就职。他在吉利便是完全借鉴了西方公司的做法——“财务总监对董事会负责,而非向总裁汇报。”
“事实证明,我是对的。”尹大庆说:“2006年,吉利的家底已有4个亿,这个数字是2003年的6.6倍。”有了家底,李书福开始实施海外收购。“每一个造车人,对于沃尔沃都很神往,都想去收购她。”尹大庆说:“刚开始,福特不卖。它喜欢国际化的集团,而且还需要50到60亿元的资金。”
于是,2007年李书福最先瞄上了奔驰smart,他为此带队去了奔驰总部。那里有一个华裔顾问,传递了一个信息,他希望中国汽车公司能够收购奔驰smart。尹大庆说:“这件并购案,我们此前也从未对外公布过。”
李书福对于奔驰的热爱由来已久。1996年,李书福买过两辆奔驰,回台州之后把它们都拆了。然后他又从香港买来奔驰的配件,试图照着奔驰的样子一件件地组装起来,造出自己的奔驰车。
当然,他知道如果完全是组装的话,奔驰公司肯定不会答应,所以他在奔驰的外面,加上了自己的外壳。很可能是因为钢制外壳一时搞不出来,异想天开的李书福居然就用玻璃钢给这辆吉利公司最早“下线”的汽车做了一个外壳,并且起了一个名字叫“吉利一号”。
不仅如此,李书福还把这辆“奔驰车”开上了台州街头,还在电视台做了广告,有人打电话来问这辆车的价钱。“那辆车,开在街上炫得不得了。”他不止一次说。对李书福来说,在2007年能够收购一款真正的奔驰车是一个太大的诱惑。
不过,李书福还是十分冷静。到德国转了一圈之后,他和尹大庆发现了同一个问题:“奔驰造豪华车内行,可造轻型车显然经验不足。”奔驰smart在全球市场只有14万台的产量,但它的供应商却非常强悍,奔驰与其签定的合同居然是罕见的“take or pay”。“14万台车就算没有买家,奔驰也必须全部提货提走,或者全额付款。”
“这个合同十分要命,” 尹大庆分析道:“如果吉利买下奔驰smart,签的也是take or pay合同。如果我们强行做这件事情,一阵风就能把我们吹倒。”
最终,李书福决定放弃收购奔驰smart。到了2008年,李书福又看到了机会——收购澳大利亚DSI,将这家全球第二大独立自动变速器公司收入囊中,这也是中国民营汽车公司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海外收购案。
这是一场颇具戏剧性的收购。“确切地说,我们只用了10天的时间就完成了收购。”尹大庆有点激动的说。
就在签约前一天,亲自考察过DSI之后,李书福兴奋地对尹大庆说:“太划算了,不用讨论合同的细节了。赶快去签合同,小事情就不计较了。”为了加快进程,李不仅保留了DSI核心管理团队,还同意维持原有的薪酬待遇甚至高额奖金,无论经济是否低迷。
“这次收购划算,就在于DSI刚刚宣布破产,我们就完成了收购。吉利收购的就像一条速冻的鱼,但是刚好把它冻得僵硬的时候,我们把它放到水中,它又活了。”尹大庆笑着说。
事实上,收购DSI,就象是收购沃尔沃的一次预演。这笔由无数个精算的财务环节构成的超值交易,对收购团队来说,也是一场全方位的博弈。“以前,我们的收购团队根本没有人。”尹大庆说。
及至沃尔沃一役,尹大庆所用词语,已经相当平静——“整个谈判过程十分平庸。那么多的律师、顾问在现场,没有丝毫紧张的气氛。大家虽然是斗智斗勇,但是和和气气,一点不象打仗,因为大家心里都各有一张底牌。”
此时,收购团队已经相当成熟。尹大庆觉得:“因为书福这个人很大气,他的胸怀很宽广,有才的人,通常都很有个性:有的人喜欢表现、有的人脾气比较差、有的人喜欢讲座次,书福一概都能包容,并且看到别人的长处。”
“把那些痛苦都忘了”
2010年1月21日,李书福从晚上六点开始一直开了3小时的电话会议。会后,他选择在接近凌晨的时候,去海南大学三亚学院看一看。
作为最大的民营汽车企业,吉利也是中国最大的民间办学机构之一,但这一点或多或少地被忽略了。对于外界来说,李书福一直是一个不合时宜的“堂吉歌德”,在自己的玩笑中,遭受着各种各样的蔑视和质疑。
“通用、福特迟早要关门!”2001年,李书福在一次业内论坛上的发言,让通用中国的一位管理者当场就站了起来,说:“我走了,要去找工作去了。”其对李的不屑和嘲讽让全场哄然。2008年,通用汽车果真宣布破产;尽管40天后新通用重生,但全世界都意识到狂人李书福当年的话居然是准确的预言。
“外界总是选择看起来好笑的事情,比如汽车不过是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然后就把这句话无限放大。”李书福说。
“他可能不善言辞,有些表达的意思让别人误解他是一个狂人。实际上他是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别人不相信他。”尹大庆笑着评价自己的老板。在尹看来,这位上司总能发现让公司存活的商机,但有时需要有人在背后拉他一下,“让他慢一点走,毕竟谁都不是完人。”
李书福喜欢写各种象歌词一样的诗歌,他也热爱书法、绘画,并且开始在近一两年里,对外讲起“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