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风暴来了,中国鞋企正遭遇“风暴”带来的呼啸和寒流。近日有消息称,由于近段时间国外订单大幅减少,鞋都出口额环比大减,西部鞋都内从事出口业务的上百家鞋企中,已有三分之一处于半停产状态。就连一贯“强劲”的中国鞋都,也有150多家温州鞋企准备关停。2008年10月28日,温州市市长赵一德在“表彰2008温州市百强企业”大会上这样透露:“温州已有8.5%的中小企业倒闭或转产。”据有关知情人断言,温州倒闭的鞋企超过了“这个数”。
“风暴真的已经来了,不止是中国鞋都、西部鞋都“寒风刺骨”,整个中国鞋业都在咬紧牙关、打着“寒噤”,苦苦寻觅着突围之路。我以为,“风暴”来临,鞋企需要一面文化的旗帜飘扬,坚持“三个”扬弃。
第一是摒弃文化“大杂烩”意识,弘扬核心文化。在鞋企里,企业文化是比较薄弱的,“文化是一只筐,什么都往里装”的现象比比皆是,还需一个提升的过程,必须要形成自己的核心文化,有了核心文化,企业才有了创业灵魂,而核心文化归根到底来源于经营者自身的学习和修炼。就像清华紫光总裁张本正所说:“企业文化就是经营者要办成一个什么样的公司的宣言。对外是公司的一面旗帜,对内是一种向心力。”在“风暴”来临时,如果鞋企没有旗帜鲜明的核心文化,企业战略就不可能清晰,经营者就没有了抗击“风暴”的精神和底气,只能唯唯诺诺、诚惶诚恐,踏着别人走过的道路慢慢前行;同时,战略执行者难以清楚地看见企业的希望和发展方向,而无所适从。
第二是摒弃家族文化,弘扬和谐文化。鞋企是家族文化的繁衍地,以血缘关系或者族人的价值观为核心的家族文化在鞋企创业初期有过许多积极的意义,但在“风暴”来临时,家族文化便成了鞋企跨越的瓶颈。家族文化有较强的排他性,“家族成员”视为利益获得者,“家族”外成员只有“同甘”思想,却不会有较强的“共苦”意识,所以只要“风暴”来临,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另攀高枝”。2008年10月28日,温州市长赵一德在面对数百温州企业家时曾这样表示:“‘风暴’已经来临,温州企业缺什么?缺的就是人才”。也许有人认为赵市长的话有点“泛泛”,其实,市长是很精确地点到了家族文化“丰富”的温州传统制造业的“病根”。然而事实上,“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已经把世界经济的竞争从物质资源竞争推向人力资源的竞争,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将是鞋企突围的关键制约因素。所以,鞋企建立和谐文化刻不容缓。只有解决鞋企价值体系和分配机制这个企业文化的核心问题;只有鞋企内部的目的、方向、思想、利益一致,使得员工有明显的归属感而不是成为鞋企的边缘人;只有有效开发人力资源,依靠和谐文化科学利用人力资源,鞋企才能构建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激活员工抗击“风暴”的热情。
第三是摒弃“明星文化”,弘扬融合文化。尽管明星代言人对鞋企品牌的短期和长期价值鞋企老板早已心知肚明,但在“风暴”来临时,鞋企老板宁愿把“明星代言+广告轰炸”当作救命稻草,目前,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成百上千的明星代言人充斥了整个鞋业市场,在“情急”之下,许多鞋企老板抓到一个明星,就以为找到了突破口,这不仅违背了构建“明星文化”的“吻合度”和“和谐度”,使“明星文化”与品牌推广策略“貌合神离”,甚至导致明星代言遭遇“看上去很美、用起来很丑”的尴尬。相信众人所知的刘翔奥运退赛、毛宁同性恋的丑闻、高枫发病去世,陈冠希阿娇张柏芝“艳照门”等等事件,就让一些鞋企措手不及,搞得“焦头烂额”。
“风暴”是全球性的,单一的文化是很难抗击“风暴”的,所以鞋企必须敞开大海一样的胸怀融入时尚、融入潮流、融入时代、融入市场、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融合鞋企传统的多元文化,形成鞋企独特的融合文化,才能解决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才能取长补短,突出重围。
记得著名管理学家托马斯·彼得曾说过:“一个伟大的组织能够长久生存下来,最主要的条件并非结构形式或管理技能,而是我们称之为信念的那种精神力量。”所以当我们的“风暴”来临时,鞋企就更需要这种精神力量,需要这么一面猎猎喧响的旗帜来进行指引,而这面旗帜恰恰就是深蕴时代内涵的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