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因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就业更为困难的大学毕业生、离开岗位准备自己创业的人,无论是阅历还是境况,与出生于1958年的温州市商业零售业商会常务副会长、温州康福酒店用品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康福还无法相提并论。不过王康福说,看着交织在希望和失望中的这些大学毕业生、创业者,总感觉自己也回到了当年。王康福当年也经历过这种待业的煎熬,体会过希望与失望交织的滋味。他觉得,自己的经历和经验或许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参考。
1974年,16岁的王康福初中毕业后就待业在家。就业无路创业无门,今后该怎么办?王康福一下子有些不知所措,一个个想法冒出来,觉得不现实,又一次次放弃。这段待业时间,是他最煎熬最苦闷的日子。
18岁的那一年,王康福决定去上海长长见识,顺便找找机遇。从父母处要了二十元钱,花5元钱买了一张散铺轮船票来到了上海,王康福在上海跑了几天大商场,发现上海市场物资比温州丰富,有很多商品温州还买不到,当时上海货在温州很受市民喜欢,他就冒出了一个想法:是不是可以把上海的商品拿到温州去卖?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赚到不小的差价。于是,他向上海的亲戚借了些钱,买了布料皮鞋、烟酒罐头等食品和日用品回到温州卖,结果除去成本赚了几十元钱。王康福第一次尝到成功的乐趣和人生价值的体现。此后就跑起了“码头”。
跑了六年码头,王康福开始考虑找个体面的工作。因为在当时,干个体买卖是没有社会地位,连丈母娘挑女婿首先得看小伙子是否有正当工作。于是他顶替了提前退休的父亲工作岗位,进入百货公司抱了“铁饭碗”。 1983年,他又自己砸了“铁饭碗”,停薪留职自主创业,开了个体的日用品商店,专卖结婚用品和工艺品,这在当时的百货系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王康福的自砸“铁饭碗”相当成功。到1992年,他已有两个门店、一个百货批发部和玻璃器皿加工场。 但1993年时王康福又一个举动,再次让周围的人吃惊。他拎着一密码箱钱去扬州承包了一家濒临倒闭的玻璃器皿厂,凭他对市场经济和企业管理的独到见解,在经过摸底调查后进行了一系列管理改革,结果玻璃厂当年就扭亏为盈,三年间实现销售额三千多万元。
1996年,王康福又开始了他新的一次创业。他看到随着温州第一轮的城市建设开始必然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宾馆、酒店服务行业,而服务行业的发展,又将产生一批新兴行业。1996年,王康福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创办了酒店用品设备有限公司。
王康福说,虽然他待业时的年代和创业时的市场背景与现在有所不同,但待业、创业时的那种心态与如今正为就业、创业发愁的人群是一样的。他认为,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需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心理承受能力,二是要发挥人际交往能力,三是应变能力,毕业生不可能在学校学到工作岗位上所需的全部知识和能力,只有随时调整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和思想行为方式,才能使自己始终处于主动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