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浙商网6月22日消息(《浙商》实习记者 朱健):6月22日下午,郑勇军教授作客江南会,为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CEO国际课堂班的学员开堂授课,阐述其对浙江经济的独到解读。
郑勇军教授毕业于杭州大学经济学专业,现任浙江省政协委员、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工商大学MBA教育中心主任、中国市场学会理事,同时兼任中国小商品城股份有限公司及泰隆银行的独立董事;他主要从事制度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组织研究,曾获国家教育部优秀人文社科成果二等奖和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其本次授课的内容主要为描述浙江区域经济的现状、总结过往发展的经验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不在制造 而在流通
浙江经济的增长绩效与增长条件的非对称性一直是学界津津乐道的话题。工业基础、自然资源禀赋、外商投资乃至高等教育的缺失,决定了浙江的民营企业在成本和人力资源上毫无优势可言;然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却有目共睹。郑勇军教授认为,从发展层面看,这缘于“市场网络+产业集群”的产业形态索诱发的低流通成本。“浙江的成功,不在于制造,而在于销售、在于流通。”
正因为流通周转的快速,产品、资本以及销售成本才能低廉,销售渠道和市场网络才容易铺开。同时,贸易和制造领域产业集群的高度发达,加上专业的批发市场(如义务小商品城、柯桥轻纺城等)的建立,进一步深化了流通优势,创造了销售环节中巨大的商业利润。若考察深层次的原因,浙江经济和浙商的成功,则在于 “农工商并重”、“利义并重”的本地文化,崇善自由主义、无为而治的地方政府以及市场化改革的先发优势——即广为流传的“小商品、大市场、弱政府”理念。
区块经济的未来
郑勇军教授对浙江的民营经济持不乐观态度,认为其已暴露出创新匮乏等家族式企业的诸多弊端。解决之道一是政府力量的介入,完善市场机制和法律法规;二要企业家改变过于务实和精明的做派,除了企业自身发展,还要将视野拓展到对本地文化、政商关系等领域。
考察本地文化传统是深入梳理区域经济的发展的重要路径。尤其相对于浙江的区块经济特性,浙江各地的商业文化更值得细分。郑勇军教授将其分为四类:
商业文化:以温台地区为代表的“永嘉学派”,信奉“功利与仁义并存”;
工商文化:以宁波地区为代表的“浙东学派”,崇尚“工商皆本”;
休闲文化:以杭州为典型的“南宋遗风”;
农业文化:以衢州、丽水地区为例的农耕文名和儒家学说。
根据这一现状,郑勇军教授提出了他对于省内经济板块划分的独到观点:杭州地区依托中心城市的资源,大力发展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业;义务、温州、金华和丽水地区,在现有基础上发展外向型的轻功产业,逐步取代意大利、法国等国在奢侈品领域的国际市场地位。宁波、台州、嘉兴和舟山地区,合力打造沿海重工业带。其中,郑勇军教授尤为强调沿海重工业带的设想,虽有悖于吴敬琏等学术泰斗的观点,然而对于浙江这样的经济大省的产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同时,杭州湾大桥、舟山大陆连岛大桥的建设通车,更为环杭州湾地区和各港口的滨海工业发展勾勒出了良好的物流配套。
不仅是沿海地区,全省的高速公路网络都已逐步成型。由此,郑勇军教授认为,浙江省在下一阶段应转变以往的“强县战略”,依托中心城市,着力打造“四小时都市圈”。通过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整个前一阶段的地级市和县域经济,形成类同于上述三大经济板块的都市圈;通过产业空间组织的再创新,将块状经济升级为现代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