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底,美特斯邦威加盟店已经遍及除台湾和香港的整个中国市场,在内地已有2200多家专卖店。
1982年,17岁的周成建在老家浙江省青田县里开了间裁缝铺子,可很快铺子就因为没有资金而被迫关门了,周成建无奈在1986年只身来到温州闯荡,一连串的碰壁之后,有个老板看中了他的手艺,答应收这个年轻人做个裁缝。
周成建对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非常卖力,有时每天工作16小时甚至更多,终于操作机器时打起了瞌睡,失手把一整批西装袖子全截短了。面对勃然大怒的老板,周成建突然想到了将西装袖子改成了夹克袖子,这么做果然奏效了。
这给了周成建很强的信心,小裁缝开始研究“生意经”。他一头扎进妙果寺市场,做起了前店后厂的生意。
到1993年底,周成建的原始积累已经实现。1994年,周成建投资400万元成立了温州美特斯邦威有限公司。在市场策略上,周成建没有选择温州市场上都在做的西装行业,而是做起了还没流行起来的品牌休闲服饰。他用手头的钱成立了制衣厂,正式生产休闲服装,还打出了自己的品牌“美特斯邦威”,产品面向工薪阶层,实行薄利多销。
接下来的几年,美特斯邦威的资产从百万迅速膨胀至数亿元,周成建开始在外界大谈自己的制胜秘诀:靠虚拟经营迅速扩大资本,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两招就是“借鸡生蛋”(定牌生产)和“借网捕鱼”(特许连锁经营)。
美特斯邦威成立后,没有生产过一件成衣,全部由国内200多家服装厂OEM;美特斯邦威也不卖衣服,而是由分散在全国的1200多家加盟店销售。“虚拟经营”一时作为创新商业模式传遍街头巷尾;2004年美特斯邦威25亿元的销售额和2000多万件套的年销量,又让周成建在业界声名鹊起。
进入2005年,中国的纺织服装业的外部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国际贸易摩擦频发,大量外销订单滞后,一些企业开工不足,一些小型工厂甚至走向了破产。但美特斯邦威反而更强大了,它实现了46亿元人民币的销售收入。
这得益于周成建对供应链导入的“虚拟管理”。2005年一套集管理、生产、销售于一体的ERP信息平台正式投入使用,不仅延伸到了上游的面料厂商,还能实时掌握每个专卖店进、销、存状况,并根据这些数字随时变更生产订单。
凭借这套由制造商资源管理系统(MBFAC-ERP)、集团内部资源管理系统(MB-ERP)和代理商资源管理系统(MBAGT- ERP)的信息平台,美特斯邦威直接给面料厂商下单,在产业链上游实现事先控制分析,再根据专卖店销售情况进行调整。2005年,美特斯邦威的秋冬季服装平均运营成本降低了18%。
日前周成建祭出大规模品牌店的举动,计划于2010年前在全国开设100家5000平方米~10000平方米规模的旗舰店,并实现2005年销售额40亿元、2010年100亿元的目标。此举极大地刺激了生产商们的热情,纷纷争抢其内销订单。
2006年,周成建以33亿元的个人资产入选“胡润中国百富榜”第85位;2007年他的个人财富达到60亿元,在当年的“胡润服装榜”上排名第六,但总排名下滑到了第116位。
反思过去10多年,周成建也很有感触,在经历了六次人事震荡后,原本以坏脾气而出名的周成建,开始意识到,“规模变大脾气变小”的重要性。有熟悉他的人评价说,作为一名企业家,周成建逐渐变得成熟、职业,这种应变能力为美特斯邦威的进一步成长带来更大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