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里巴巴数以千计的百万富翁,到戚金兴、周成建成为行业首富,IPO创造了不少财富神话。但随着立立电子被否、江龙倒闭,很多浙商开始觉得IPO只是看上去很美。
从去年9月份以来,一直处于停滞状态的国内IPO,并没有因为立立电子的重新发审而再次开闸。
“下一步?下一步暂时还没有打算。”上周五立立电子再次上会被证监会发审委否决后,立立电子董秘陈卫忠显得有些迷茫。
已经成功走到“新股申购”一步,眼看离上市只有一步之遥,最终还是与预料中的资本盛宴失之交臂,立立电子上市路以及最后的结果对多数人而言,可谓意外不断。
昨天,立立电子发布公告,其募集的5.67亿元资金,连同700多万元的利息发还给投资者。除了意外,失去资本市场5亿多元资金支持,对立立电子显然更是一次不小的打击。
IPO的诱惑曾经让不少投资人和创业者共同选择了淡忘常识,当金融风暴来袭,兴匆匆奔赴资本盛宴却迎来IPO大门关闭的企业们,也不得不重新审视IPO关闸带来的发展风险。
立立将走向何方
“今年一季度,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半导体行业出现低潮;公司不能上市,失去了募集资金的支持,募投项目按期实现确实面临很大压力。”面对无法上市的现实,立立电子董秘陈卫忠回应记者。
根据立立电子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其募集的资金主要是用于6~8英寸硅抛光片扩产项目以及8~12英寸硅外延片高科技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共计投入的资金需求约为6.5亿元左右。
“没有了募集资金的支持,但是我们计划投资的两个项目,还会继续做下去,只是进程上会因为资金问题而减缓。”陈卫忠说。
那么,无缘上市后,立立会不会通过引进私募股权投资者等方式来解决资金压力?陈卫忠回答暂时不会考虑。
但是,查看立立电子的财务状况就可看出,完全依靠自有资金完成对上述两大项目的投资,立立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数据显示,立立电子2007年的利润总额约为1.05亿元,净利润为8912.4万元,其计划的新项目投资资金是7倍于其2007年的净利润。
同时,招股说明书中也提示了:8英寸硅外延片项目的市场开拓还存在一定的风险;同时12英寸的硅外延研发项目的顺利完成在技术上也仍存在一定的风险。
高风险项目,如果完全依靠自有资金投入,立立电子的发展进程无疑受到很大的影响。
事实上,早在IPO启动之前,立立电子对欲扩展的两大项目,都已经在做一些前期的投入。招股说明书中同时也披露,截至2007年底,其对6~8英寸硅抛光片扩产项目已投入1200万元,另外8~12英寸硅外延片项目投入更是已达5458万元。而这两项已达6000多万的资金投入主要源于银行贷款。
立立原本的打算是,期待着IPO募集资金到位后,不仅可以将先期银行贷款还上,同时如果募集资金充裕,剩余款还可以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在分析人士看来,与IPO失之交臂之后,如今的立立,除了面对金融危机带给的行业冲击,恐怕还不得不面临着先期银行贷款还款以及后续资金如何筹备的问题。
江龙的冲刺之痛
在我们身边,IPO曾创造了不少的一夜暴富神话。
远的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造就数以千计的百万富翁不说,去年以来搭上IPO末班车的浙商也是那么惊艳。
2008年5月,滨江房产在深圳成功上市,戚金兴的身价一夜之间暴涨到59亿元,甚至一度赶超了绿城的宋卫平;3个月后,美邦服饰也成功在深圳中小板上市,从温州走出来的“裁缝”周成建,当时的身价甚至可当选浙江资本市场的首富;也是因为赶上了IPO的末班车,有了充裕现金的周成建开始了他的金融危机下“抄底”之路。
暴富的故事总是那么动人,这让通往IPO的路总是显得特别拥挤;为了上市而上市,甚至暴富的焦躁让很多企业家忘记了资本市场隐藏着的巨大风险。
只是,让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金融危机让资本市场变得险象环生;意外的IPO关闸,更是让原本信心满满走向快速扩张之路的企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立立电子接下来会面临怎样的风险?投资者无从得知,退还了新股申购资金后,立立电子或又将退出媒体的关注范围。
但是,去年,绍兴知名企业,江龙控股轰然倒下的背后,却是鲜活地告诉我们:企业家试图通过冲刺IPO一夜暴富,其风险实在太大。
“他们回应我说上市后就会有钱了,这才又追加了300多万元借贷给江龙。”江龙控股的一位债权人告诉记者,他本对江龙控股在纳斯达克上市抱着一丝幻想,直到江龙控股资金链断裂事实公开之后,他才意识到连本金的收回也变得希望渺茫。
而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如果江龙集团董事长陶寿龙不是对上市寄望过多,不一定会走到最终倒闭的下场。早在2006年9月,江龙印染成功在新加坡主板上市之后,令陶寿龙几乎一夜成名,随之而来的还有财富的急剧膨胀。尝到上市甜头的陶寿龙,几年后,有意再度通过冲刺纳斯达克上市,重现当年的财富神话。
“他是为了在纳斯达克上市,要在上市前冲刺业绩;同时自己也有比较大的扩张欲望;以为只要能够成功上市,之前的‘透支’不是问题;于是他就以上市为“诱”,发行内部职工股,甚至不惜到民间借高利贷。但是让他意外的是,金融危机突如其来,企业还没来得及上市就已经陷入了资金链断裂的困境……”
上述知情人士认为,江龙控股的倒闭,成为了企业家考虑上市前必须警醒的一个案例:“上市更应该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而然的事;而不应该是纯粹为了上市而上市,甚至冲着‘一夜暴富’而上市;否则,就有可能重蹈江龙覆辙。”
关闸长达半年之久,这让那些即使已经过会的企业上市等待也变得遥遥无期,更别说那些批量仍在提交材料排队的企业;这同样也在警醒企业:不应该为了冲刺上市而提前“透支”发展;否则,在无法预期的上市路上,一旦意外突袭,企业多年的发展成果都可能付诸东流。
监管部门的IPO风险提示
事实上,对民营企业居多的浙江而言,除了依赖银行贷款这种间接融资途径,相关政府部门也是极力支持企业积极走出去,参与到IPO的队伍中来,学会更好地运用资本手段来壮大企业发展。
但是,浙江省证监局相关负责人也提示:鼓励上市,并非是让企业抱着“暴富的心态”;上市前,企业更需要明确一个现实:融资并不是上市的目的,而仅仅是为企业的发展搭建一个平台,“上市的好处有许多,包括为企业提供再融资的平台,同时也可以引导企业规范运作,调整治理结构。”
随着立立电子的被否,省证监局上市公司监管二处副处长曹茂喜也提醒拟上市的企业:“在筹备上市材料的过程中,明晰的产权是必须的,否则做得不好或者刻意隐瞒,很可能导致前功尽弃、最终影响企业。”
除此之外,曹茂喜也提醒拟上市公司,企业上市前后,监管部门对企业的规范运作监管非常严格,诸如大股东占用资金问题等是监管的“高压线”,一旦被查出,即使是上市前的行为也会成为企业上市的一大障碍。
重新审视IPO
不久前,创业板将于今年5月份推出的消息,再度为企业上市开启了新希望。
相信,如此一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创业板的开闸作为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而且我们浙江也的确有一大批符合创业板“标准”的民营企业。
然而,此时我们更需要冷静地重新审视IPO风险。
经过了去年以来的这场金融风暴洗礼,浙江盘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宁说很有感触,而记者也注意到他一个比较明显的观念转变:一年前还总是乐呵呵说着“在准备上市”的他,如今已经改口说“暂时不考虑了”。
“创业板现在形势还不明朗,而且竞争也很激烈,我觉得盘石当务之急还是以苦练内功为主。”田宁告诉记者。
田宁说,如果不是这次的金融危机让他看到了周围企业的沉沉浮浮变化,他可能也会浮躁着冲击上市,无法像现在这样静下心来专心“练内功”。
和投行聊、和身边企业家朋友聊,包括与国外朋友沟通,他一个最深刻的感悟是:大凡多数在金融危机下倒闭的企业,不是参与资本市场的豪赌就是占用企业现金从事资本活动,如果都是务实地做好本职行业,专注于实业,未必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
因此,在看不清楚经济走势的情况下,田宁说,他需要花更多的精力来练“内功”,而不是把精力花在上市工作的筹备上。田宁表示,企业走向资本市场是必须的,而且高科技企业也应该尽可能的借助资本的力量实现发展;但是他同时也觉得,上市的步伐却应该循序渐进、有条不紊,而不是“为上市而上市”。
当然,IPO关闸也让一些企业转而诉求私募股权投资来解决目前的资金压力,如正泰南存辉也是在资本市场形势不好的情况下,转而引入赛伯乐等风投机构的5000万美元,作为其开发太阳能新项目的后续发展资金。在业内人士们看来,除了IPO融资,私募股权投资不失为一条融资的“捷径”。
但是,正如南存辉苦恼的,这个时候引入私募,股权价格是比较低的;而田宁认为,另外一个引入风投资金的风险是: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很多投资机构的资金投入其实是以“短期内实现上市从而实现资本退出”为目标,“这些投资机构的引入,反而更加促使一些企业‘不自量力’地去冲刺IPO。”
田宁认为,甚至有一些企业为了吸引资金,不惜与投资机构签下对赌协议,这更是给企业的发展留下了“后遗症”,一旦上市失败,企业遭遇到的可能是双重打击:不仅募集资金无法实现,连之前的机构投资的资金也需偿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