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直面金融危机
全国“两会”期间,许多商界名流扎堆京城,会议的间隙,也借“一起吃饭”的名义联络感情,并交换一下对经济局势的看法。一晚,在一个聚会上,郭广昌遇到了自己中欧商学院的同学潘刚,就追问了他几个问题:第一,蒙牛的特仑苏牛奶对人体到底有没有害处?第二,特仑苏事件,对蒙牛这个企业的伤害到底有多大?
潘刚的回答很是意味深长,他说:如果不是政府部门出手相救,不仅蒙牛是死定了的,整个牛奶行业也将遭到致命打击。
在过去的一年中,长三角、珠三角的许多中小企业,因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而大量倒闭,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正因为此,“金融危机”也成为中小企业倒闭的罪魁祸首,近半年来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也成为政府工作报告的中心话题。
然而,尽管如此,有一点是与金融危机无关的:那就是三鹿破产,蒙牛危机,2008年中国牛奶行业几乎全行业性的亏损以及两会前《中国食品安全法》的快速出台。
全球金融危机的确影响了众多的中国企业,特别是那些对海外市场依赖程度较深的企业,而且这种影响可能还会扩大。但在基本全靠国内市场,而且近几年迅速成长的中国牛奶行业中,2008年蒙牛、伊利等行业巨头都陷入亏损甚至危机的事实说明,中国企业出现的问题,并不都是金融危机惹的祸。
中国奶业的危机,从根本上说来自于消费者信心的丧失。而导致消费者信心丧失的,又是牛奶生产企业道德责任,或者说是对消费者诚信底线的失守。数年来,光明乳业的“回奶”问题,三鹿集团引发的整个行业的三聚氰胺问题,蒙牛特伦苏的OMP问题,连续不断,此起彼伏,让处于信息弱势的消费者们战战兢兢,惶恐不安。当他们无法保证所购买的牛奶是“安全”的时候,惟一理性的选择就是不再购买。而消费者的这种选择,就会直接导致市场功能的丧失。而当一个企业或者行业的危机,是源于诚信——这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性条件——的丧失时,那就意味着恢复它的功能,企业和政府就要支付远为高昂的成本。三聚氰胺事件后,政府部门对儿童的赔偿与救治,三鹿集团的破产,蒙牛、伊利等龙头企业的亏损,事实上都是为这一诚信的缺失而支付的成本。
经济形势欣欣向荣,固然是一件好事,但也容易掩盖和忽视一些深层的问题。这许多年来,中国外贸出口的增长总是与国外的反倾销“结伴而行”。国外对中国制造的反倾销,固然有着贸易保护主义的因素,但平心而论,这也与许多产品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等问题有关。而我们总是倾向于指责别人的“贸易保护”,而忽略甚至否认自己所存在的问题,正如现在把企业出现的危机与困难,归咎于“美国制造”的金融危机,而忽略了自身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样。
记得去年金融危机爆发不久,记者去杭州一家从事休闲家具进出口贸易的公司采访时,老板告诉记者说,由于金融危机蔓延到欧洲,一些客户由于资金链断裂而无法支付货款,致使公司回款受到影响。但是,这一影响与另外一种影响相比却是次要的: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国外客户对“中国制造”充满了恐慌,拒绝中国制造入关。已经入关的,也由原来的“抽检”变成“全检”。而这家公司所出口的几个集装箱的圣诞产品,是季节性非常强的。“等他们全部检完,圣诞节就过完了,这批货物也就废了。”这位老板很明确地告诉记者说,与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相比,她更担心的是“中国制造”的信誉丧失而带来的影响,因为前者的影响是暂时的,而后者的影响却长远而致命。
“不找任何借口”,当我们企业主用这句圣经式口头语来教育员工的时候,面对目前的困难,我们也不要忘记:并不都是金融危机惹的祸,还有我们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