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作为施耐德与正泰合作流产的产物,施耐德与德力西合资建立的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双方各持50%股份,管理层按照以1:1的比例安排。
事实上,从“施”“德”合作的那天开始,正泰的处境就显然尤为尴尬,南存辉在后来也表示,德力西的做法无疑是把“狼”引进来。
对于此次“施”“正”之争,德力西董事局主席助理卢友中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德力西在关注此事,但并未参与其中,事实上,目前的德力西集团(非德力西电气)将低压电气业务纳入合资公司以后,已逐渐转变成一家多元化公司,覆盖工业电器(上、杭、温)、商贸服务,交通运输、PE投资、环保工程、再生资源、矿山能源等领域。而与正泰存在竞争的主要是合资公司。“现在整个德力西,包括合资公司,以及原有德力西剩下的加上新开拓的产业(独立的德力西)”。
“从这一年来运行的情况来讲,我们同比(与合资前比较)增长20%,关键是利润率也远高于这个行业的平均水平,保持了5%—7%的增长率。”他为记者描述了合资公司一年来的业绩。
卢解释说,人仍然是那些人,设备仍是那些设备,为什么要合作,关键是引进了先进的管理方式。比如在成本控制,前有4个厂,现在只要2个厂就可以做到相同的业绩,人员精简且流程更加清晰。”除此之外,在企业产业链中,会排除一些依靠“关系”建立起来的下游合作企业,而是以资质的方式来评定是合作还是放弃。
事实上,从2000年开始,国内低压电气两大巨头就在以不同的战略选择,来描绘各自的商业版图。德力西选择借助外资的资金和先进管理和技术,一边发展合资公司,一边介入更多产业的发展。而正泰多年来,一直坚守需保护好民族品牌的理念,在电工产业链上深耕细作。当然,风险也各为不同,前者可能步入品牌被控制的陷阱,后来,可能陷入产业利率下降后的步履维艰。
中资企业与外资企业应该保持怎样的关系?显然,答案会因企业的个体差异而五花八门。著名营销专家李光斗给出一个很朴素的说法,“企业不应故步自封,在必要的时候应该借助外力,但同时要在合作的过程中掌握原则,防止品牌最后被雪藏”,事实上,经典式的答案永远都吸引人,可在操作过程中,却往往走向另一面。
正泰和德力西正在探索两种不同的企业模式的生命力,彼此都和全球电气行业巨头施耐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又都有着共同的“温州基因”。事实上,所有问题的核心都集中在本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缺失上,因而,中国企业仍在作“困兽犹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