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来自温州,17岁只身在外地闯荡;他会做拨浪鼓,办过一家个体制作拨浪鼓的小作坊,也开过印刷厂,却因为听说义乌有“拨浪鼓之乡”之称,便来到义乌,办起了一座具有温州特色的海鲜城。
他叫谢炳快,来义乌创业已经快一年了。谈及这一年来的感受,谢炳快说,最初是义乌这一片充满商机的热土吸引了他,如今又是一群好客的义乌人让他决心在这里一直干下去。
从“拨浪鼓”手艺起步
1979年,17岁的谢炳快初中毕业后,就去福建创业。起初的找工作经历并不顺利,一些工厂以“文化水平不够,且没技术”为由,拒绝了他。没法子,谢炳快只好暂住在老乡小何的住处,平时帮着小何打打下手。
小何会做一手白糖手艺,平时总是摇着拨浪鼓走村串户叫卖,换些钱物。在此过程中,很多福建当地人倒对小何手里的那只拨浪鼓感兴趣。看中了这一商机,谢炳快和老乡干脆从市场上进了一些加工原料,两个人用手工做起了拨浪鼓,再拿到市场上去卖。生意出乎意料的好,谢炳快也将制作规模从2人扩大到了拥有6名员工的小作坊。
2年后,谢炳快转变思路,将创业目光瞄向了杭州。来到杭州后,自己应该做什么,他考虑了许久。一天晚上,谢炳快徜徉在凤起路的街头,看见沿街立着的一些广告牌,做工有好有差。沉思了一会儿,他突然眼前一亮。
回到住处,他从行李中翻出两年来积攒下来的钱,在杭州租了一间小房子,买了几台二手印刷机,做起了承接印刷的生意。为了更好地吸引客源,他干脆上街去向商家做自我推销。“当时我做的印刷品没有技术含量,只能以低廉的价格来吸引普通店家的注意。”但正是依靠低廉的价格和周到的服务,使得谢炳快有了一批固定的客户。
2003年,老乡小何看到义乌小商品市场兴旺,就计划将拨浪鼓生产从福建移到义乌,来义乌选场地时,出于信任,就拉上了谢炳快。当谢炳快第一次踏上义乌的土地时,就被眼前浓厚的创业热情所吸引。“仿佛让我一下子找回了当年和朋友一起做拨浪鼓的创业经历,而且这里又有‘拨浪鼓之乡’的美称,感觉很亲切。”
但由于家中的孩子还在上学,谢炳快很快就打消了这种念头,马上回到了杭州。但他想,等孩子考上大学后,他一定要到义乌来。
与“拨浪鼓之乡”结缘
五年后,孩子上了大学,谢炳快就将杭州的印刷厂委托给朋友管理,自己带着妻子来到义乌。
来之前,谢炳快曾经和做酒店业的朋友龚万好来过义乌考察,他们发现,虽然这里高档酒店林立,但有特色的中档酒店并不多,特别是符合在义乌做生意的温州、台州人口味的酒店并不多。鉴于此,两人商议着开一家特色的海鲜城。
经过选址,两人在副食品市场附近租下了一幢楼,投资上千万,开了“温州港宏海鲜城”,主营海鲜及酒店住宿。为了将“海鲜”这个主打品牌做大,谢炳快去温州,请了几名厨艺精湛的厨师加盟,还特地向温州的渔港下了单,每天都会有大量的新鲜海货运到义乌来。
去年11月29日,海鲜城开张了。凭借着特有的温州特色,海鲜城渐渐在义乌市民中有了一定的知名度,附近的地下商城、副食品市场的经营户经常到这里来光顾,一些温州、台州人也常到这里来聚餐,每天的生意红火。
采访中,谢炳快深有感触地说,他来义乌虽然只有一年,但却被这里的热情所感染。“特别是这里的政府部门对外来客商很支持、很照顾。我的工商执照是用一天时间就办好的,税务部门服务也让人满意,北苑派出所甚至在办理特种行业许可证时,双休日都没有休息,这些都让我很感动。在这里,我感受到了跟家乡一样的温暖,义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接下去,谢炳快还要在义乌多开几家分店,让生活在义乌的人都吃上纯正的海鲜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