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捷:电动自行车领袖



“汽车太贵,骑车太累,公交车太挤,不如电动车实用又实惠。”在中国的很多城市,特别是江浙地区,这句顺口溜形象地表达了当地人对电动自行车的青睐。

  调查显示,电动自行车正在以每年80%的增长速度,成为出行代步工具的佼佼者。

  在它迅速发展的背后,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绿源电动车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倪捷。

  “我不是中国电动自行车的领袖,它的领袖应该是消费者。”倪捷的开场白多少让记者有些惊讶。1996年,倪捷正在北京有色金属总院考察。“当时,工作人员正在把新研制的动力电池装在三轮车上做实验。如果实验成功,就准备将动力电池配备在即将研发的电动汽车上,做科研计划。”这种想法给了倪捷灵感,在总结会议上,一向不循规蹈矩的他在院领导、专家面前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如果把动力电池改装在功率小的自行车上,可能会带来很大的商业前途。”

  一个星期以后,身在浙江金华的倪捷接到了来自北京的电话。“我们领导非常纳闷地说,人家让你去看‘不用脚踩的自行车’。”思量着当时自己“随口一提”的创意,仅用了一周就得以实现,倪捷心里既兴奋又纳闷。当抵达北京眼见为实后,他着迷了,整天泡在各大图书馆里查找相关资料。

  终于,倪捷有了收获。“那是日本在1994年做过的展览画册。画册里有关于一辆样品电动自行车在电池、性能等方面的说明书,并配有松下、雅马哈等当时知名电子企业的评价。我心想,连知名公司都这么重视,这种产品虽然目前在中国还颇为陌生,但它的发展几乎不存在技术风险和产业化风险了。”

  于是倪捷开始在国内进行调查,他发现上海天鹤公司和清华大学校办工厂正在做电动自行车的研发。但是,他们仅仅停留在实验起步阶段,并没有向市场普及。他拜访了这两家研发企业,并对中国当时主流的交通工具进行了2~3个月的调研。“当时,中国打出了‘一切需要机动化’的响亮口号。城市里多以燃油助力车和单缸发动车为主。这些机动车所排出的一氧化碳等废物的浓度很高,以致于在上海,我们看到穿行于公路间的行人总会戴着口罩。”

  随着调研的深入,倪捷越发觉得电动自行车作为一种“尾气零排放”的环保交通工具,大有可为。“有了这种车,上海人就可以战胜长距离障碍,从浦西骑车去浦东。”于是倪捷一门心思钻了进去。

  他先是改革了电动自行车的半轴电机,每天坐在家里画通轴的驱动系统。“当时电动自行车的性能非常弱不禁风。半轴驱动系统的缺点就是马力不够大,连爬坡都爬不了。我要设计的通轴驱动系统就要避免它的缺陷,使电机发出25纽米的动力,让电动自行车实现爬坡。”

  1997年,倪捷带着自己创新的第一批电动自行车来到浙江金华市公园门口,进行宣传推销。“我每天早上5点出门,带着十几辆车,到公园里找退休的大爷大妈试骑,一直到晚上七八点钟。我们还在附近开设了电动车专卖店,在店前专门架高一辆样车,让它的前轮24小时转动。”慢慢的,有退休老人的子女开始为父母购买这种电动车。

  与此同时,倪捷开始陆续收到消费者的反馈。“当时我们生产的电动车中,一部分是脚蹬发电车,一部分是电机发电车。我们发现,大家更青睐后者,并建议我们将启动方式改为‘手转式’。”

  1999年,倪捷带着改良的电动自行车进驻杭州推销。这时的他,已经是绿源电动车有限公司的管理者。“当时,我们就在大街小巷推销自家的车子,定价为每辆1500元,销路一度很好,我们以为电动自行车就这么火了。”然而短短几个月后,大量的投诉电话接踵而至。那一次,刚刚满怀欣喜的倪捷就像从空中掉了下来,摔得很惨。

  “消费者的抱怨大多是电动自行车的电池问题。那时的电动自行车,电池全部是24伏容量,充电一次可骑行25公里。一旦没电,就陷入瘫痪状态。”倪捷说:“与此同时,当时电动车的电机功率也仅仅是100多瓦,爬坡的力度不强,也带不了人。为应对纷繁的投诉,我们在杭州设立了服务部,免费为消费者更换36伏的电池,将骑行距离延长到35公里。”倪捷告诉记者,那时候电动自行车的销量为每年4000辆左右,但使用者多为男性。

  2002年,女性开始加入选购行列,新的问题随之出现。“我们发现对于娇小的女性来说,骑行当时20寸的电动自行车有些吃力,尤其是减速缓冲时,双脚着地困难。于是我们单独研发了适合女性的产品,将轮子的尺寸调整到16寸,并将外观粉刷成粉色、红色、黄色等明亮色系。”

  2003年,“非典”肆虐,电动自行车也进入了它的巅峰期。“‘非典’破坏了城市交通。很多人担心在公车上遭受传染,纷纷购买电动自行车出行。当年的销量是历史销售总和的1.5倍,达到数千万辆。”

  “2003年以后,我们发现电动自行车的使用从中小城市开始蔓延到农村,农民开始购买电动自行车,并大多利用其拉货载重。但投诉声再度四起,大家反映我们的产品还是‘没劲’。”于是,倪捷率领团队将原先25纽米输出的电机调至50纽米输出,并将电池容量再次扩大到48伏,骑行距离延长至45~60公里。

  自从走进电动自行车的“世界”后,倪捷每天都以工程师的身份往返于实验室与销售中心。他笑着说:“1978年我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学习无线电专业,1986年研究生毕业后,我并没有专注于无线电技术的研究,而是将更多的时间放在社会科学、自然哲学以及经济学理论的学习中。不过自从干上‘电动自行车’,就沉了进来,并且要一沉到底!”今天的电动自行车,电机的输出功率已经达到1000瓦。倪捷说,“其实回想起来,正是那些投诉及抱怨推动了我们的进步。”

 倪捷:电动自行车领袖

  但命运注定不会让倪捷在满足中停下来。2003年,各大城市开始限制电动自行车的发展,并认为它增加了交通事故的几率。福州、珠海、广州等城市相继推行了“禁电车”活动,北京等地也开始限制电动车的流量。

  擅长调研的倪捷在搜集大量数据后,开始与政府部门“较上了真儿”。他告诉记者:“用一辆电动车来替代摩托车,它一年节省的汽油在150公斤左右,150公斤汽油燃烧会排放480公斤二氧化碳。那么1亿辆电动自行车就可以节省1500万吨的汽油,相当于大庆油田三分之一的石油产量。电动自行车自身的百公里耗电仅为1.5度,每公里耗费不到1分钱,它其实很适合我国的中低收入人群。”

  “在美国,机动交通非常发达,汽车已经普及到家家户户。然而在中国,汽车在家庭的普及率还不到7%。因此眼下,电动自行车是更为实际的交通工具,它的使用者已经攀升至4000万人左右。经过我们的调研,这其中有1000万新增城市就业人口;接送儿女上下学的1000万使用者;1000万原有电动自行车使用者;以及经常加班的1000万使用者。同时,这个使用群体还正在延伸到1.5亿的农民工就业者当中。”倪捷试图用科学数据来印证自己的坚持,他的“较真儿”还会一直进行下去。

  现在,倪捷每天工作都高达10小时以上,其中一半的时间他都泡在实验室里。在采访过程中,他不停地咳嗽:“忙碌已经让我重新选择了爱好,现在我最大的享受就是在实验室里思考。”这两天,倪捷又搞起了电动自行车的“内部运动”,组织厂家的一把手接听用户的投诉电话。“消费者给了电动自行车一个生命轨迹,我们要用真诚把这条轨迹延续下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200495.html

更多阅读

电动自行车能否上路? 可以上路电动自行车

电动自行车能否上路?-----王某不服被告东州市公安局行政不作为一案模拟法庭纪实(一)!(2007-02-10 09:25:17)标签: 一、书记员宣布法庭纪律书记员(刘建):请肃静,现在宣布法庭纪律:1.未经许可不得进行记录、录音、录像;2.…… …… ……二、

it行业洗牌 中国电动自行车行业洗牌遵循三个阶段

      从1995年清华大学研制的第一台轻型电动自行车诞生至今,过去的十八年中,中国电动自行车产业从无到有,到发展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轻型电动车产业。正如美国经济学博士欧亚伦评价:“中国通过生产世界上超过90%的电动自行车而成为

石家庄电动自行车市场 电动自行车市场十年巨变

   电动自行车市场十年巨变十年沧海,从2000年到2011年这十多年间,中国电动自行车行业的发展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起步、发展、和成熟洗牌。在电动自行车市场的起步阶段,从2000年——2004年,国内电动自行车市场发展缓慢,直到2005年,全

声明:《倪捷:电动自行车领袖》为网友姑娘别输给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