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来了,海外的企业便宜了,原来值100多亿的企业现在可能1个亿或2个亿就能拿下,你动心不?”“日本企业海外并购,成功率只有30%左右,你能确定你比日本企业更了解欧美市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哪一类的成功率比较高?”……昨日,众多重量级嘉宾的精彩讲演,让第二届中国开放论坛的尾声收得异常强劲。
海外廉价收购机会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安聪慧提到吉利最近收购全球第二大变速箱生产企业时,用了“机遇很好”这个词。“这个公司的产品原来主攻韩国和美国市场,金融危机发生后他们的产品销量急剧下滑,无法正常运转。因为收购时间很恰当,所以只花了很少的钱。金融危机带来了很好的并购、收购机会。原来值100亿的,现在可能只值一两亿。”
杉杉集团总裁郑永刚也用“时机很好”来形容对澳大利亚一家矿产公司的收购。“从价格上来看,现在的资源价格只有最高时候的三分之一。另外,货币(澳元)方面,比高峰时贬值了20%左右,所以我们感觉这是一次好机会。”
然而,专家却对眼下的跨国并购提出了“是馅饼还是陷阱”的疑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认为,一些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似乎是从以市场换技术转向以并购买技术、买品牌、买资源。这条路是否走得通需要时间来判断。但总体来说,购买之后需要消化吸收、再创新。“要成为真正的大企业,光有购买能力是不行的。”
别没想好就“结婚”
杉杉近来在跨国投资合作方面大手笔不断,总裁郑永刚在昨日的论坛上说出了心里话,“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赚点钱不容易,走出去我也很害怕。”
郑永刚说:“很多大集团海外收购以后没有赚到钱,还亏了,像TCL跨国收购以后,经营得很难,联想收购IBM,也没赚到钱……所以,我们走出去非常谨慎。我们只做自己熟悉的领域。比如我们刚刚收购的那个澳大利亚矿业公司,占70%的股权,是因为我们自己要用那个资源,去年我们花在原料上的钱是8个亿,今年估计要10个亿。这个就是市场,我们收购过来以后,至少自己的这块需求就有这么大了。”
“无论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你都应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的是人家的品牌?技术?管理?还是渠道?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买自己需要的东西。这就像女孩子一样,没想好就结婚,等着离婚吧。”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安聪慧同样认为,并购前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在收购过程中要清醒的认识到我们需要什么?品牌、技术、渠道或者是资金等。只有知道需要什么,才能做合理的判断和收购。”
出口导向型易成功
“日本企业的海外并购很多以失败告终,成功率只有30%左右,特别是并购欧美企业后,整合非常难。这值得我们警惕。”张文魁说,目前国内企业海外并购,一般不外乎看中目标企业的品牌、技术、资源或者渠道。从案例来分析,出口导向型的失败可能性更大,进口替代型的成功可能性更大。
什么是出口导向型?就是企业去国外并购目标企业后,目标企业生产的产品还是在外国销售。“并购是为了提高自身在某个行业的市场占有率,或是改变原来低端产品的结构,跻身高端产业。”
什么是进口替代型?目标企业生产的产品原来在中国就有销售。买过来后,中国这个市场还会存在,还会增长。“很多买资源类企业的并购就是这样,比如说铁矿石、原油,中国是需要的,原来是外国的企业卖给中国,我们买了之后,还在中国销售,但我自己有控制权了。这种类型成功概率更大些。”
安聪慧提到吉利收购变速箱生产企业时,为专家进口替代型并购的说法作了个注脚。“自动变速箱对汽车来讲是一个核心零配件,一个自动变速箱利润可能高于整辆车的利润。吸收先进的自动变速箱技术,就是我们收购这个公司的原因。这是我们生产汽车所需要的。”
不看好腾中买“马”
有意思的是,昨日在企业家讨论环节,腾中重工计划收购悍马的案例被一再提及,但专家、企业家对此均不看好。
安聪慧表示,吉利不会去收购悍马,“跑100公里耗油几十升的产品,在未来没有竞争力。并购不仅仅是买过来就行了,关键是运行,怎样生存下去。”
“现在有的企业不差钱,买过来不成问题,但买来之后怎么办?”张文魁提到了与安聪慧同样的问题,“去年悍马的全球销量是2万多辆,在中国只有几十辆。只有生产到五六万辆才能达到盈亏平衡点。腾中重工把悍马买过来,哪里去找这五万辆的市场?如果一两年内不能达到盈亏平衡,腾中重工的财务压力就会很大。”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投资中心执行总经理郑晓军也不看好对悍马的收购。“腾中重工收购悍马是为了什么?品牌?技术?还是渠道?从技术来说,悍马用油量大,不符合目前节能减排的政策导向;从渠道来说,悍马在中国一年就卖几十辆,也不占优势。”
郑永刚称,腾中重工收购悍马形式大于内容,“不清楚他们真正的意图,至少这个企业在一夜之间出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