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万茂不仅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更是一名痴情教育、为孩子明天而探索奉献的教育实业家。多年来,徐万茂在经商和育人之间从容游走,在他手上实现了教育产业与教育事业的相互促进。
经商之道:教育是立业之本
就像不相信土坷垃里面能刨出金子一样,在30多年前,无论谁也不会相信,背靠教育这个穷家业,也能做起生意,而且生意还能越做越大。
在徐万茂出生的浙东四明山,漫山遍野都是青竹林,家家户户都会做竹编制品。上世纪70年代,徐万茂担任了乡里一家工艺竹编厂的厂长,在他的带领下,没几年,企业年产值就接近百万元。正当村民们感到有了奔头时,徐万茂感受到的却是危机,商海的几年沉浮,让他感到,抱着一根竹子做不出大文章。
一天,他在报上看到一则消息,说中国留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不如美国学生,文章说必须从中小学抓起,加强劳技教育。“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能不能从这里找到企业发展的空间?”徐万茂想,利用竹、木资源生产中小学劳技器材,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岂非既有利于教育、又有利于企业。
“让企业跟着教育走!”从那时起,徐万茂就下了决心,但他的想法并未马上得到乡亲们的认同。那时,我国的教育还很穷,小学教育还没普及,劳技教育也未被人们所重视。但徐万茂认为,这种局面肯定会转变,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大方向肯定没错。在他的坚持下,1980年,一家专门生产教具、学具的“文教科技器材厂”在四明山坳里诞生了,这是全国第一家专门生产与教材配套的学生小制作材料的工厂,他们给产品起名叫“七色花”。
工厂办起后,年年亏损,好在规模小,亏损金额不太大,竹编厂赚的钱还贴得起。在几经碰壁之后,徐万茂悟出,教育产品与其他产品不同,必须得到教育部门的认可,学校才会订购、使用,他萌生了上北京向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和专家介绍自己产品的念头。前后7次上北京,徐万茂终于见到了主管部门领导,他的想法和产品得到了赞赏和肯定。在原国家教委的支持下,1992年,全国第一家中小学教材配套学具的研究机构——宁波劳动技能教育器材研究所成立了。徐万茂任所长,不花国家一分钱,从全国各地聘请了80多位专业人员,共同研究教材、研制学具。
科研机构的建立,为产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他们逐渐打开市场,从只能生产零星学生劳技产品,到生产能与中小学各科教材相配套的系列产品。到1996年时,“七色花”的产品就发展到十大系列两千多个品种,每年有1亿多的中小学生、幼儿使用。最近几年,集团研发的产品除传统教具、课文配套学具外,还延伸到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领域,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为企业发展开辟了新空间。
如今,昔日的小小竹编厂已发展为一家集“教育、科研、工业、旅游、地产、贸易”于一体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每年上缴国家税金超过4000万元。但无论集团发展到怎样的规模,徐万茂都让员工牢记住一点:教育是华茂的立业之本,企业一定要跟着教育走,这样才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办学之道:给素质教育一个实验土壤
20多年前报上那篇中国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差的文章,虽然让徐万茂创下了一份庞大的产业,但也一直是徐万茂的一个心病,他总在想,怎么才能让学生的素质真正得到提高。
他想到了办学,给素质教育一个实验的土壤,“公办学校因为办学条件和升学率等障碍不敢去试的教育教学改革,可以拿到我们民办学校来实验”。1998年,华茂用5亿元自有资金,联合华东师范大学,创办了占地600亩的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
徐万茂感到,素质教育之所以在社会上推进不力,主要是由于在升学率这个指挥棒的控制下,学校难以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选择,而这恰恰是华茂学校可以做到的。
宁波这些年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一批富裕群体,跨国的经济往来拓宽了他们的视野,这个群体有实力也有愿望让自己的子女享受更好的教育,开发各种潜能,寻找适合的发展道路。瞄准了这一需求,华茂学校在教育设施上力求完美,教育条件力上求优越,除了为6000名学生提供学习和寄宿条件外,还高规格兴建了天文馆、科技馆、体育馆、标准化体育场和绘画馆。在办学理念上,华茂学校强调了“特色”,提出了“承认差异、提供选择、开发潜能、多元发展”的十六字办学方针,给学生们提供按照各自兴趣、性格和智力差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充分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自主发展的需要。
由于定位准确,学校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认可,现在在校生已达到5300人,还有近80名的外籍学生,成为浙江省颇负盛名的民营教育机构,跻身于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的行列。在创办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的同时,华茂集团还采用“模式输出”与“管理输出”的办法,创办了衢州华茂外国语学校和龙游华茂外国语学校。
“我们很少做招生广告,一些本地学生进华茂还要托关系,这种现象在很多民办学校不可想象吧。”徐万茂自豪地对记者说。
办学校,除了实现徐万茂推行素质教育的理想外,还给了华茂集团从教育实践中体验产业需求的落脚点。一向注重来自教育实践反馈的华茂集团,可以及时地从自己的学校了解到教学具的真实使用效果,开发出更加适合素质教育的产品。
商学有道: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
俗话说“无利不起早”,商人们没有不为赚钱忙碌的,徐万茂当然也不例外。但徐万茂赚钱却有个前提,要以社会效益来带动经济效益,并把它当作华茂集团的核心经营理念。
就在“七色花”刚刚为企业赚回大笔利润时,徐万茂就考虑,怎样才能把来自教育的这些钱回报教育。徐万茂想到了向教育捐款,截至2005年,20年间华茂集团为教育事业捐资超过了1个亿!2006年3月,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刚刚成立,徐万茂又带头捐出1000万元,用来资助家庭贫困学生就学。
徐万茂不仅以捐款的形式回报教育,华茂集团在规划企业二次创业和三次创业的目标时,首先考虑的仍然是产业结构要有利于回报教育。
1998年徐万茂二次创业,投入5亿元办学校,这时他考虑最多的不是如何收回投资,而是考虑怎样才能把学校办成“百年老店”,他决不允许集团在办学时掺杂经济利益的杂念。如今,看到一些曾风光一时的民办学校陆续关门,而华茂学校却蒸蒸日上时,徐万茂认为自己的路走对了。徐万茂说,关门的那些民办学校,大多没有实业支撑,学校靠收取学费滚动发展,如果扩张过快,难保资金链不出现问题。而徐万茂办学校,只是想为全国的素质教育提供一个试验的土壤,只是想给自己的产品寻找个落脚点,并不想靠办学给自己挣回一分钱。有了这个单纯的目的,学校不可能办不成功。
如今,华茂集团又瞄上了会展经济,正在筹备自己的第三次创业——创办宁波国际教育论坛。在这次创业中,华茂仍然把社会效益摆在了最前头,准备先期投入10亿元建教育博物馆。徐万茂认为,我国五千年独特的教育体系,是人类教育的经典个案和亟待抢救的资源。建立教育博物馆,可以向世界展示我国教育的历史和成就,进一步思考与促进当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国有众多的全国性博物馆,唯独缺少教育博物馆。这不仅势在必行,而且需要马上行动。”
做生意,都要计算个机会成本,记者问徐万茂,如果当初不是投资办学校,而是把这5个亿用来做房地产或其他生意,今天是不是会更发达?如果把建教育博物馆的10亿元投资其他项目,回报是否更多?徐万茂摇摇头没有作答。集团一位高管告诉记者,如今华茂学校已在百姓心中形成了品牌,华茂无论做什么产业,百姓们都会从学校那里看到,华茂人做事的认真和待人的真诚,知道华茂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从建立一个百年老店的角度,华茂7年前或许损失了一点点的机会成本,但换来的是更多的无形资产,这个账不亏。“再说如果没有华茂学校,没有教育博物馆,人家凭什么会把论坛办到你宁波来?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也并非不要经济效益。”仔细想想这位高管的话,确实是这个理儿。
或许有人会说,徐万茂的“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只是宁波商人的一种精明,但这种“精明”不正反映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古训吗?从这种“精明”里我们分明看到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也分明看到了徐万茂为教育发展所作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