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短短8天的培训后,33岁的叶恺终于决定接班了——他要接手的是自己的家族企业,温州华润物资供应公司与浙江冈本钢铁公司。
按照时下的定义:叶恺正是标准的“富二代”。他的父亲叶会昌白手起家创下了亿万身家。但叶恺从未愿意接手父亲的事业——在参加那8天培训之前。
这8天培训,就是温州市政府牵头组织,众多当地民营企业参与的“温州民营企业后备人才高级研修班”——富二代培训班。
从叛逆者到接班人
“‘富二代’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娇气。”提到这个当下热词,叶恺尴尬地笑了笑。
毫无疑问,叶恺是一位叛逆者,他开了一家网吧,从没想过要到老爸的公司中任职,“我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直到去年11月,他有了自己的新名片——华润物资公司总经理、冈本钢铁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温州如今的民营企业家约15万人,40至50岁之间的占一半,50岁以上超过了15%。即使50岁以上企业家中的六成,其子女开始在自家企业中崭露头角,那么进入叶恺所说的“娇气行列”者便超过1.3万人,而就算未来10年温州民企数量不变,这一群体的规模也将近5万人。
去年7月,一份出自温州人事局课题组的《温州市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调研报告》称:“未来10年温州第一代和第二代企业家交接班高峰——民营企业家队伍隐含着断层的危机”。
一个月后,一项“秘密行动”开始实施——政府牵头为民营企业培养人才。
尽管温州市人事局有一个名为“干部培训学校”的下属单位,起初是为公务员系统做人才培训,后来增加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并挂了另一幅牌子——温州市继续教育学院,但专门的“富二代”培训项目此前从未涉及。
巧合的是,几乎同一时间,温州市人事局局长王益祺在宁波的一次开会期间到由方太集团创始人茅理翔于2006年底创办的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家族企业接班人的学校——家业长青接班人学院参观,双方气味相投、一拍即合,由后者作为培训内容输出方到温州推进富二代项目。
这个时候,叶会昌因全球金融海啸迎面而来且愈加猛烈而倍感忧虑,但对儿子叶恺来说,这一切似乎与他毫无关系,他仍在属于自己的网吧世界里自由驰骋。
温州市的“富二代”培训项目名称最终确定为“温州民营企业后备人才高级研修班”。“尽管后来的学员大都从温州富二代群体中来,但是‘后备人才’显然是个开放性的称谓,职业经理人、创业者包括在内。”温州干部培训学校校长吴延风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这正是日后江苏“富二代培训”事件沸沸扬扬时,温州一片寂静的原因。
不过,温州人事局起初也并非像现在一样冷静,相反是“热锅上的蚂蚁”——彼时即将举办的每期8天课程、每人费用为1.28万元的“高级研修班”,尽管温州人事局决定每人补贴8800元,学员只需出一个“零头”,但研修班的消息放出来后,很长一短时间里门可罗雀。
无奈之下,温州人事局向温州各行业协会请求“支援”——希望协会推荐、介绍会员企业的相关人员前来报名。最终响应的有十家协会。
叶恺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他的老爸叶会昌是温州金属行业协会会长,研修班为叶会昌对儿子不愿接班的焦虑找到了一个游说的通道,于是马上替叶恺报了名,交了4000块,送他去“洗脑”。
叶恺就像一位“驰援者”,他的到来对温州市人事局而言犹如雪中送炭。不过,连他自己也没想到的是,8天的课程之后,他对接班萌生出了浓厚的兴趣。
“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现在我反过来怪自己接班接得太晚了。”叶恺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这一天是2009年9月6日,“我正式接班10个月了”。
八天里的江湖
温州就像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富二代”——改革开放30年,作为二线城市的温州市工业总产值增长了近400倍,“炒X团”风格之凌厉世人皆知,平均生活成本之高(高于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令人生畏。
于是温州人习惯了小步快跑、拼命追赶的生存方式,这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宿命。似乎没有人会相信,他们愿意停下来充充电、思考一下自己在知识尤其是管理知识方面的不足与欠缺——温州市政府对全市500家重点企业问卷调查显示,经济发展最快的2007年里,企业员工培训投入尽管总体较上年度有较大的增幅,但户均培训经费投入只有区区17万元。“温州民企用人的实用主义倾向极为严重。”一位温州民企老板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2008年11月,叶恺进入第一期研修班时,发现加上自己共有16位学员,且大多数为小自己几岁的“80后”。不过也有年龄大一些的,甚至第一代企业家,如出生于1960年代的温州华亭文化产业公司总经理林锦萍。
彼时叶恺并不清楚,林锦萍和他一样,亦为“驰援者”——由于华亭公司与温州人事局此前的项目合作皆大欢喜,她作为熟人被拉来“充门面”。
“我是第一期学员中年龄最大的,他们要推举我做班长,我觉得不合适。”林锦萍说。
你可能有了好奇心,16个人的短期培训班,还有班长?事实正是如此。不但有班长,还有副班长、学习委员,甚至生活委员。
而在网上,他们同时创建的QQ群里,又有着另外一套“管理班子”。
这正是以“80后”为主的“富二代”们的特质,他们比他们父辈那一代人要开放,更活泼,他们习惯畅所欲言,喜欢扎堆儿、聚会,玩的事物也更新奇,开的车大都更酷更个性。
叶恺和林锦萍很快喜欢上了这种氛围。叶恺堪称班上最勤奋学员,从领导力、接班术、人力资源管理,到公司过冬之道,每堂课的内容他都精心作了笔记,“未雨绸缪嘛”,他笑着说。
叶恺丝毫不掩饰自己没读过大学的事实;这一事实,使得他在七年前自行创业时无所畏惧,而到今天,他终于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视野的狭隘,而互动课程又激发了他对挖掘自己潜力的兴趣和信心,加之妻子不断苦口婆心地耳边吹风,他终于下定决心在家族企业这一更大的舞台上有所作为。
林锦萍则是班上最活跃者,不同于她的晚辈——“80后”富二代们——对在课堂上说出自家企业缺陷有所顾忌的是,她喜欢直来直去,不惧任何人知道她自己以及企业的短板和迷茫——事实上她所在的华亭公司已是行业龙头之一。
“有的富二代学员由于还没有在家族企业里真正独挡一面,这便导致他们在课堂上感到准确地提炼问题有点难。”林锦萍说。
在拓展课上,每位学员的个性展露无遗,当他们嬉闹起来、关系打得一片火热时,局外人很难想象,这里是温州民营企业未来中坚力量的一处缩影。
“尽管个别学员一开始的目的并非出于求知欲,而是抱着交朋友、玩票的心态,但这个时候,你会觉得,那只不过是处世方式有所不同罢了——边界越来越模糊,玩的过程中并不妨碍汲取管理心得。”家业长青学院常务副院长程良越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最为有趣的是,林锦萍习惯就听课心得及时与她远在美国留学的“80后”女儿交流。尽管她并没有要求女儿回国后一定要加入自己的公司,相反对其有着先在美国工作一年的“硬性规定”,因为“要给别人脸色看,就得先看别人的脸色”。但母女俩一边是亲昵的唠家常,一边用QQ在线交流企业管理心得,也不失为一道别样的温州风景。
“我在美国也发现了钱其实好难赚。”女儿的QQ发过来一行字,林锦萍噼里啪啦回复道:“是啊,所以你会发现现在温州人跟以前有所不同了,不是有一句流行语叫‘不换脑子,就换位子’嘛。”
电脑那边很快出现一张笑脸,还有三个汉字:你真乖。
8天的培训效果出乎温州人事局之意料。叶恺们从研修班上收获了接班的信念,也反过来给了人事局以信心——温州民企特别是中小民企的欲求在慢慢“解冻”。
一个月后的2009年初,当地政府部门悄然进行了另一项动作,“温州民营企业后备人才高级研修班”被列入了“瓯江人才计划”(温州古称瓯),并与家业长青学院续签了合作协议,拨付的财政资金为45万元,即2009年再举办两期研修班(3月和6月各一期),每期人数控制在25人以内。
“关系千万重”
“温州‘富二代’学员私底下的话题大体三类,一类是对老爸不懂放权、不会放权的压抑,第二类是构建自己团队受到阻力时的痛苦,第三类是在未来发展战略和产业方向上的迷茫。”家业长青接班人学院创始人茅理翔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省一级的党委重视富二代培训,非常令人欣慰,这在大方向上并没有错,只是操作手法上有瑕疵罢了。”茅理翔说。
温州市人事局副局长陈玉多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温州暂时不会考虑在培训过程中有意让政府和银行资源与‘富二代’对接。”
叶恺并不知道、也不关心江苏富二代培训门事件。他只关心茅理翔归纳的三个问题的第二个:如何突破重围,组建自己的核心团队。“我上任半年多,就把公司原先的中高层换了一半,引起很大争议。”他说,脸上随之迅速掠过一丝疲惫,“压力真的好大”。
他拿出一份行业报,一则标题为《“富二代”的光荣与梦想》的对他的专访文章中,他的口气不失第一代企业家们的浑厚:“坚定信心,克服困难,正确定位”。
不将“政商关系”的内容和讨论推放到“富二代”面前,一方面由于“不合适”,另一方面则由于“富二代”尤其是“80后”这一群体还处于顺延父辈政商关系的阶段。不过,对于像叶恺一样处于钢铁等资源性行业,且父亲年事已高的“富二代”们来说,政商关系显然已是他们不得不关注的对象。
“与我同行业的一些民企的富二代们,已开始‘动手’了。”叶恺说,“政府官员和银行行长们也有儿子或女儿的嘛。”
一语中的——叶恺不但道出了“富二代”们处理政商关系上与上一代人的不同。由于文化层次和法律意识的整体提高,不再会父辈一样剑走偏锋或铤而走险,而如果必须亲近政府与银行资源,他们一方面走着熟路,另一方面则更加注重从同龄人的层面入手。
“关键还是要自己去揣摩。这些就算在研修班上学,也未必能学得来。”
刘伟便是学不来也揣摩不透者中的一位。这位二十出头的小伙子,现在的头衔是浙江万喜精神铸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不过一个月后,他将赴美国留学,“回炉”深造。
“参加完今年的研修班,我发现我与同学们的差距太大了。”这位身高1米78的大男孩儿严肃地说。他的认真让你惊讶于这一位民企少主思想的特别:年纪小、想接班,却因有所敬畏而暂时止步。要知道,对刘伟来说,他早晚都必须接班——他的父亲几年前去世了,如今任董事长的是他的母亲。
刘伟把出国的想法告诉母亲和姐姐们,起初她们很难理解,后来却达成了一致——中国经济复苏并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留学一年半,磨刀不误砍柴工,再说在国外也可一边学习、一边实习。
9月7日晚上,温州市干部培训学校主持的一次饭局上,叶恺缺席——他到旗下一间工厂考察还没回来,林锦萍和刘伟来了。由于他俩分别是研修班第一和第三期学员,所以之前并不认识。换过名片后,林锦萍笑着对刘伟说,不知道应该喊你“老弟”还是“小朋友”。不过,话语间她已经很自然的把自己归入了这个当下备受关注的群体:“富二代学员国庆后还有个聚会,我还是会去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