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是经济学中一个持久不变的话题。我们常用“无形之手”来描述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用“有形之手”来描述政府对市场的调控。这两只手最佳的关系应该是相得益彰,而不是左右互搏。
9月15日,本报报道了义乌的明星企业利达拉链停工的消息,一家产值上亿元的企业在一夜间停下了脚步。金融危机以来,在长三角、珠三角,这样的例子似乎频频上演。在让人扼腕叹息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对于当地这样一家颇具影响力的企业,难道就眼睁睁看其停工?
让我们去看看地球的另一端,《拯救大兵瑞恩》再一次在美国上演,只不过,这一次的“大兵瑞恩”换成了那些在金融危机中岌岌可危的美国企业。自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政府抛出了上千亿美元,从房利美、房地美,再到贝尔斯登、AIG、通用在内的众多美国企业都扮演了一回“大兵瑞恩”。
利达拉链事件之后,我们也试图能看到一部中国版的《拯救大兵瑞恩》。
事件回顾——利达拉链之殇
9月13日,当导报记者前往位于义乌北苑街道柳青工业区的浙江利达拉链有限公司时,眼前的景象显得比较悲凉,偌大的厂房显得冷冷清清,一楼的厂房已经显得空空荡荡,只有几位工人正在搬运各种机器设备和成袋的拉链,略微显得有点忙碌。
而三楼、四楼、五楼的部分厂房的机器也已经被绳子围了起来。位于二楼的办公区域,也已经是人去楼空,现场显得十分杂乱。
北苑街道工作处副主任骆小俊当时在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利达拉链是9月11日正式停工。企业停工后,面对员工善后问题,在市政府的协调下,北苑街道通过拍卖部分资产的方式,已经支付了163位员工的工资。
“利达拉链部分成品、半成品、原材料以及部分生产设备拍卖了120多万元,用于支付员工的工资,其余的资产现在已经被封了起来,等待后续的处理。”
不过骆小俊向导报记者强调:“企业目前的状态应该说是停工、停产,并不能说是倒闭,只能说是陷入了危机,毕竟企业的老板还是希望通过各种方法,继续经营下去。”
利达拉链的突然停产,出乎当地许多熟悉利达人的意料,毕竟这家企业曾经星光闪耀。据导报记者了解,这是一家义乌甚至国内拉链行业的明星企业。它拥有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中国拉链十大知名品牌、浙江名牌产品、浙江省著名商标、品牌知名度位居拉链行业世界前十等众多荣誉,它还拥有20多项国家专利。生产总值达3亿元,利税超1000万元,产品销往欧洲、美洲、亚洲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事件进展——政府并未放弃援助
“企业目前只是遇上了一点问题,我还是会继续做下去的。”利达拉链的董事长吴琴英曾这样向记者表示,辛苦了十多年的企业不能任由其停下来。
就在企业的负责人表示想东山再起的时候,当地的政府部门也传递出了愿意扶持一把的信号。
北苑街道工作处副主任骆小俊就表示,对于利达拉链事件,街道已经向义乌市政府相关部门做了汇报,市政府以及街道除了先期妥善安置停工后企业员工的问题,以及企业资产保全外,也将会考虑下一步如何协调各方关系,给利达拉链一个机会。
骆小俊也强调,利达拉链也是停工、停产,并不能说是倒闭。
作为乌务拉链企业的行业组织,义乌市拉链行业协会秘书长吴新喜在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利达拉链这样做行业内创新力度大,经营理念比较新的企业,在遇上暂时困难的时候,政府应该帮一把。之前当地政府通过扶持资金的方式帮过利达拉链一把,但那远远不够。
“尽管利达拉链事件对于义乌的整个拉链行业没有产生大的影响,一家企业的问题也动摇不了整个行业,但对于整个行业还是有一定的震撼。”吴新喜告诉记者。
按照吴新喜的观点,在企业出现问题后,政府挑一点担子,说不定企业就能起死回生。比如利达拉链,尽管企业陷入了危机,但企业还拥有70多亩的土地和基础建设,按照市场价格估算起码值1个多亿,政府如果能帮助企业解决这一难题,就能盘活企业的资金流。
救与不救的悖论
利达拉链并不是一个个案。
2009年8月16日,温州知名的鞋革生产企业霸力集团突然宣布停产、解散,让大批的员工和供应商都措手不及。当地出入境管理机构则证实,霸力集团创始人、法人代表兼董事长王跃进已经离境前往澳大利亚。
而这家曾经的“中国鞋王”并没有得到来自政府的救助。
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在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霸力集团走到今天,尽管外部因素很多,但老板王跃进的性格也起了很大的决定作用。如果从开始遇到危机时,王跃进就向政府、行业协会等寻求援助,或许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周德文认为,政府要救企业的前提是,企业也要有这个意愿。
其实,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是经济学中一个持久不变的话题。我们常用“无形之手”来描述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用“有形之手”来描述政府对市场的调控。这两只手最佳的关系应该是相得益彰,而不是左右互搏。
“救一定要救,但要有所选择。”绍兴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李生校教授认为,一些地方企业如果倒下,会导致严重后果的,甚至引起一场区域内的金融危机,使当地经济倒退5到10年都有可能,这样的企业就有必要救。
事实上,自利达拉链事件之后,这个争论多时的话题再次被摆上台面。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企业停工、倒闭、企业家脱逃等新闻屡见报端,我们暂且不论这些企业因为怎样的原因步入泥沼,共同的问题是,陷入困境之后怎么办?当企业家束手无策的时候,政府是否都应该对这些濒临倒闭的企业照单全收?
赞同者认为,政府应该倾全力救助那些在悬崖边上的企业。新飞跃、华联三鑫、江龙控股,都是政府挽救企业很好的典型。
但持反对意见者则认为,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的生死存亡是由市场规律决定的,政府的介入会被认为是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然而,事实证明,金融危机以来,政府的有形之手已经在开始调控无形之手。“在现阶段金融危机的特殊背景下,对于濒临倒闭的企业,政府应该积极干预。”周德文认为,不仅仅是一些上规模的企业,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更需要在危机时刻得到政府的帮助,这并不违返市场经济的规律。
“主导”还是“引导”?
在频频发生龙头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倒闭以及企业主逃匿事件后,去年10月,浙江省发文,要求银行部门“顾全大局,维护稳定”,加强对信贷资金的监测、预警,搞好与行业龙头企业的沟通,逐笔做好大额信贷资金的风险防范预案,避免由于关联担保而引起的“骨牌”效应,化解资金链危机。
这份文件中表示,浙江将有效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及时成立由政府有关部门、银行、企业组成的风险处置领导小组,“开展企业清产核资、帮助企业办理有关权证、增加企业融资抵押及担保能力、引荐相关投资公司与企业对接”等,以“及时化解风险,实现多方共赢”。
时间倒退30年,正是因为政府的“无为而治”,浙江的民营经济才得以在辽阔的原野上尽情撒蹄狂奔。之后,政府通过引导、扶持等方式让民企有了茁壮成长的土壤。如今政府却要选择以“主导”的方式来帮助龙头企业渡过难关。
政府出资出力去挽救那些处于危难中的民营企业,固然是好事,但也触发了很多的新问题。有专家就坦言,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有选择性地出手救助民企是否又造就了一种新的不平等。
绍兴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李生校教授认为,一家民企的倒下,将会影响产业链、担保链上更多的企业,政府以自己的资源在金融危机这样的特殊背景下帮扶民营企业,无论是主导还是引导,体现的是政府的责任。
“浙江很多的地方政府都十分尊重市场规律。”李生校表示,目前许多地方政府通过行政干预以及市场手段,多管齐下的方式,在救助民企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温州一直以来奉行‘无为而治’的方法,让温州的企业、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其实在这期间,我们并不能忽视政府的作用。”周德文告诉记者,上个世纪90年代,温州的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成灾,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温州企业的生存,危及到了温州制造的名声,当时,政府就强势介入,不仅制订了各种政策,还组织人员对温州产品进行检查和把关,挽救了当地的企业和区域经济。
“不难看出,不管是主导还是引导,在特殊时期,政府的有形之手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周德文表示。
厘清边界很重要
就在救与不救间徘徊时,美国政府却早已开始了《拯救大兵瑞恩》行动,200亿注资花旗集团,300亿注资通用汽车,400亿注资AIG,有媒体甚至惊呼,政府之手已经伸入企业心脏。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政府已成为美国最大的抵押贷款放款人,为近3万亿美元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资产提供了担保,接管并重组了两家汽车公司,持有了近600家银行的股份,向蓝筹股公司放贷3,000多亿美元,支撑人寿保险业。
报道称,大规模的政府干预在众多方面改变了企业经营方式。而大大小小的公司之间的竞争正越来越取决于能否获得政府的资金。得到资金与一无所获的公司之间的差距正在显现出来。
在浙江这一轮企业倒闭风潮中,政府也在扮演这类似的角色。
华联三鑫停产后,政府部门决定对华联三鑫进行资产重组,基本确定由第一大股东华西集团和绍兴县滨海工业区投资公司(国资)分别注资10亿元、5亿元进行重组,而且国资进入是“监管不经营、收息不分红、盈利即退出”。
在飞跃集团重组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当地国资的身影。在新飞跃的股东组成中,由星星集团有限公司、飞跃集团有限公司、台州市椒江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中捷股份、浙江海正集团有限公司、钱江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新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其中台州市椒江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比例为14.24%,位列第三大股东。
对此,专家慎言,政府在以注资方式挽救民营企业时,厘清边界十分重要。
“美国政府尽管注资了很多的企业,但它不一定是股东,只是一个债权人,政府行使的是债权人监管的义务。就像银行贷款给企业,银行也会去看它的经营情况,事前评估或事后评估。要注意的是政府的具体做法,它进去管什么,如果涉及到具体的经营性活动,就会有问题。”有专家这样表示。
个案
政府挽救民企样本
华联三鑫重组
2008年11月7日,被称为是从鬼门关走了一圈回来的浙江华联三鑫石化有限公司(下简称
“华联三鑫”)开动了停工以来的第一台机器。这也是这家国内最大的PTA生产企业经历重组后的成功复产。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从濒临倒闭边缘到再次开工,这家民企的成功重组离不开当地的政府强势介入。
华联三鑫9月29日停产后,绍兴县政府有关部门带队进驻,展开应急处置工作,并多次召开会议,要求当地银行在现阶段不抽贷、不起诉母公司及提供担保的关联企业,并继续给予企业支持。
在去年10月20日绍兴县经济形势通报会上,绍兴市副市长陈月亮面对杭州地区18家银行和宁波市五家银行的代表表示:“不惜一切代价快速重组,要有时间表;重组中出现什么问题,有什么责任,市委市政府承担。”
有报道这样描写,“华联三鑫”作为绍兴最大规模的工业企业,产业关联度大、资债牵涉性强、社会影响面广,引起各方关注。绍兴县委、县政府在企业停产后,迅速采取一系列应急处置措施,全力协调银企关系,全力维护企业秩序,帮助企业开展重组工作,以促进纺织产业升级、区域金融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
9月底以来,绍兴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放弃节日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帮助企业与省内外众多企业进行磋商洽谈。至10月16日下午,浙江远东化纤集团、滨海工业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决定分别注资9亿元和6亿元重组“华联三鑫”。
2008年11月7日,更名为远东石化的原华联三鑫复工。
由政府牵头的重组效果究竟如何?“从现在的事实来看,是正确的。”远东石化总工程师王汝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表示。
绍兴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李生校教授多年致力于绍兴经济的研究,对于政府主导华联三鑫以及江龙控股等企业的重组,在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他表达了赞同的观点。
李生校说,民企的倒下如果会影响当地的产业链,比如华联三鑫的倒下,不仅仅是产业链,还有担保链,甚至当地的区域经济都将受到重创。那么,政府就应该及时伸出有形之手,进行有力的救助。而这并不违反市场经济的规律,反而体现了政府的责任以及对当地区域经济的调控能力。
李生校认为,如果没有华联三鑫,绍兴今天倒闭的就不是华联三鑫一家企业了,而是大批生产涤纶丝的企业。华联三鑫在前面挡了一下,PTA这块出现了问题,下面的企业就有反应的空间和时间,在库存上,在生产准备中,就有机会做好相关的应对。正因为华联三鑫在整个绍兴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所以政府高度重视,重视的原因并非仅仅是规模大。
专家观点
“对此,我们一则喜之,一则忧之。喜的是地方政府的民本意识增强,开始注意把解决民生问题特别是把强调弱势群体的生存权放到了突出位置。忧的是强势政府的理念再度得到社会的认可,很多年前被我们抛弃的计划手段又重新获得部分人的青睐。笔者认为,地方政府对企业破产行为的过度干预是极其有害的。首先,政府的过度干预会破坏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阻碍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建立。其次,政府的过度干预会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影响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第三,政府的过度干预会扭曲政府的职能,助长政府干预社会经济活动的热情,使我们的经济改革重走回头路。第四,政府对企业破产行为的过度干预事实上会形成对市场主体间的不公平对待。”
“事实上,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都负有一定的经济职能,都会对社会经济活动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蔓延的特殊历史时期,政府干预对于缓解因金融危机而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增强企业和弱势群体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完全必要的。但这种政府干预必须限制在必要和适度范围内,即主要限于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和行业,并且以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建为前提 。”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赵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