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影响?对我们不是很大,去年到现在都很平稳。最近还在不断谈新的业务,下半年的生意会比上半年还要好。”刚从外地出差回来的浙江节节高炭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叶新军在电话另一头充满信心地表示。
两次成功转型
他的信心并非凭空而来。成立之初的节节高以出口原炭、竹制品为主,每年产值仅在300多万元。在考察了日本等国外市场以后,叶新军把目光放到了科技创新上。
2004年,他找到了浙江林学院,“当时投了几十万元,见效很快,产品成本下降了10%,竹炭的吸附功能却超过国内同类产品。”让叶新军更为欣喜的是,接下来两年的销售增长超过了30%。
2005年,从小作坊搬进庆元工业园区的节节高,并没有急于大规模扩大生产,因为叶新军又一次考虑起了转型。“2005年之前,我们60%以上的产品都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地,太依赖出口而没有在国内市场树立自己的品牌,产品利润和附加值很低。”随后,节节高开始对产品生产工艺制订严格的标准,开发统一的国内品牌形象,开拓国内市场成为了公司的头等大事。
自定新规则
在市场转型的同时,节节高又给自己出了道“难题”:每个月都要有一到两个新产品投放市场。叶新军介绍说,当时许多企业涌入竹炭行业,同质化竞争相当严重,“这就好比开饭店,如果你永远就那么几道菜,再好吃,别人也会腻的。我们就拿出每年销售收入的4%,用于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
“很多人都在讲‘先做大,再做强’,我认为竹炭行业应该是‘先做强,再做大’。”叶新军认为,要在竹炭行业做强,品牌和标准是关键,不仅要当好“玩家”,更要当“规则”制订者。
如今,节节高已经拥有13项国家专利,8个系列300多种产品,在全国发展了500多家加盟商,并且进入了沃尔玛、家乐福、好又多等大型连锁超市,国内市场销售比重超过80%。“这些都是业内很多企业无法做到的,不少还在出口低端产品和贴牌生产的企业都在去年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幸好我们转型比较早,去年一直很平稳。”在叶新军看来,正是这道做了3年多的“难题”帮助节节高平稳抵御了金融危机的寒流。
2008年10月,凭借在竹炭制作加工技术上的领先地位,节节高和业内其他几家龙头企业参与了由全国竹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牵头的竹炭国家标准的制订。2008年12月,节节高获得了国内竹炭行业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也是目前行业内唯一的一个。
叶新军告诉记者,节节高今年上半年的良好业绩,很大程度上也要归功于转型与创新。按照叶新军的理解,企业要进一步做大做强,不仅要不断地自主创新,打响企业品牌,关键还要占据制订行业标准的制高点,才能在行业洗牌中掌握话语权。
颁奖词:
这家从山城庆元走出的民营企业,2008年产值超过6000万元。今年上半年实现产值3500多万元,同比增长20.2%,下半年预计产值4000万元左右。